基于拓展阅读的教案设计实践
2022-03-23赵智侠
摘 要: 作为教学设计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案是教材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是保证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对笔者参加江苏省英语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经历追踪分析,旨在对“拓展阅读的教案设计”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笔者认为除了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之外,优秀的教案应以“英语学习活动化”为旗帜,以文本为载体,在情境中贯穿情感教育,用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挖掘隐藏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阅读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教案设计;立德树人;问题驱动;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赵智侠(1990-),女,汉族,江苏如皋人,无锡市梅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生。
一、引言
笔者于2020年11月18号至20号有幸参加了在苏州外国语学校举行的“江苏省青年教师英语教学基本功比赛”,三天的紧张比赛以及赛后各位专家的点评让笔者在拓展阅读教学方面有了新的感悟和启发,以此来做一些英语教案设计方面初步的探讨,与同行共勉。由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基本功比赛以课外拓展阅读“A‘peachy’beach day”为解读文本,共包含以下内容:笔试、教案设计、课件设计、模拟授课和粉笔字,虽然教案设计只占五分之一的比重,但是教案设计却与课件设计和模拟授课环环相扣,它通过课件得以体现,指引着老师们的模拟授课,又在具体的授课中得到修正和发展,因此要想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教案是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
何为教案?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课时计划”,即老师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教学设计成果的物化体现,是教学设计经过理性思维加工输出的过程”。老师专业知识的提取,思维的加工,智慧的凝练,教学观的输出,独特的人格魅力等等融合成了一份优秀的教案,只有这样的教案才能成为教师教学的旗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批判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共情,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教案设计的规范性、准确性、具体性
经过对一系列基本功选拔赛的反思,以及专家评委的点评和讲解,笔者认为一份优秀的英语教案应该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英语教学基本功比赛旨在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比赛的基础性决定了教案设计是有规范的。首要的事情是确保教案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清晰明了的,而不是一堆专业术语的堆砌,让人对其所阐释的内容云里雾里。不少老师对于拓展阅读的教案设计缺乏充足的认识,习惯套用英文模板去撰写教案,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相比较套用一些内容空洞,词不达意的英文模板,中文教案在准确清晰地描述教案各部分内容上更占优势。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教案是详案,不同于简案,完整的详案可从以下各方面着手:主题语境、语篇类型、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各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由于比赛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整个教案除了教学过程之外,建议都用中文撰写。
此外,教案设计具有准确性,这便要求设计者对于文本进入深层分析,而不能着重笔墨去延伸不相干的主题意义。以文章 “A‘peachy’beach day”为例,本文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母亲和孩子们沙滩一日游的故事,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去沙滩游之前,在去沙滩的路上以及到达沙滩后经历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和孩子愉快的一天。部分教师没有基于文本去挖掘教育意义,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谈论在游玩之后需要“捡垃圾”,虽然具有教育意义,但是跟文本本身联系不大,便会显得主次不分,牵强附会。其次在撰写教案设计时,对课程内容的设计也要很精确,以“A‘peachy’beach day”的教案设计为例,本节课是Reading的第一课时,虽然文章中出现“一般过去时”“since”等多个语言点,但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语言点却不能多做处理,因为第一课的阅读是文本理解,语言点的处理应是点到为止,旨在为文本分析扫除阅读障碍。
最后,教案的设计有具体性的特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应当有与此相对应的具体分析,而不应当出现放之四海皆准确的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等。以省赛拓展阅读“A ‘peachy’beach day”的学情分析为例,不少老师套用的模板如下:“本节课适用于初中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短而小的故事很感兴趣,但是在批判性评价以及推理论证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此类的学情分析内容空洞,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省赛结束后,专家评委邀请部分优秀选手分享了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处理较好的如下:“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某校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外向活泼,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对旅行的话题较为熟悉,且具备一定的写作旅行经历的能力。学生在八年级学习过since在现代完成时中表示‘自从’的用法,但是对于其作为因果逻辑连词的用法不够熟悉。此外,学生语言基础较好,能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细节信息,但是缺乏一定的归纳,分析,推理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同理,在文本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意图等方面的处理上也应该做到具体,精确,符合实际,并且有据可依。
三、贯穿情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教案设计要求规范,准确和具体,除此之外,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应把“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不少教师在撰写教案或者教学过程中,常常为了“情感教育”而教育,他們对于“育人”这一任务的处理通常是在教案最后或者课堂最后进行下情感升华,给人感觉不免有些程序化和机械化。笔者认为,情感渗透埋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特定的文字和情境是载体,教师的引导是催化剂,一篇阅读文本可以产生多次情感共鸣,而不是碎片化地放在教案或课堂的最后。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英语课程应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以文章“A‘peachy’beach day”为例,正如上文所提到,大费笔墨地描述“捡垃圾,保护环境”显得较为牵强,而究其整个语篇所体现的语境意义,文章传达的“母爱”才是本语篇的教育意义所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分别对“孩子”及“妈妈”去沙滩所准备的物品进行评价。“孩子”准备了“shovels, buckets, beach balls, slippers”, 而“妈妈”准备了“a cooler with sandwiches and drinks, towels, sunscreen, and a chair”, 學生展开讨论和比较后会发现,“孩子”们所准备的都是玩具,而“妈妈”除了给自己准备了一张椅子外,其余的是孩子的食物和防护用品。学生在总结出“妈妈”细心,考虑周到的性格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的爱,从而揭示了母亲跟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以此引申到“孩子”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去尊重,理解和爱护“妈妈”。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段文本时,可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回顾自身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问题驱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好的问题设计。同样,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机械化和碎片化的,而是具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的问题链。唐明霞认为,“问题链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将教材知识转变为层次鲜明、具有一定系统性、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系列问题”。 以阅读为载体,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标把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将其界定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的提升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增强,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文章“A‘peachy’beach day”的优秀教案的问题链为例,文本阅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并猜测标题中“peachy”的含义,学生给出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如“something about peach”“sweet”“sour”等,这是学生阅读前的答案。这样的预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促进了学生预测能力的发展。经过文本阅读和深入分析后,学生了解了主人公“去沙滩之前,去沙滩的途中以及去沙滩之后所发生的事”,学生对于“peachy”这一词的理解便不会停留在词汇的表层含义上,而是自然地过渡到“nice,good,wonderful”等词上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习目标,教师预设的目的水到渠成。Q1与Q17并不是两个孤立的问题,而是融合了教师精彩的预设和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链。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基本要素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Q4到Q15围绕故事展开,这一问题链的设计不仅包含了信息查询类问题,更是包括了知识迁移类和创新类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故事的发展。通过问题Q3,教师鼓励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创设时间轴,Q4,Q7,Q12的问题设计,在锻炼学生查询信息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Q5问题从“他们准备了什么”这一事实性问题过渡到“他们所感”这一推断性问题,学生从字里行间便能很好地感受出他们去沙滩游玩激动的心情,并且从妈妈与孩子准备的物品中不难品出细腻的母爱。接着教师由此及彼,抛出问题Q6,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讲讲自己游玩过程中准备的东西,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一系列问题的抛出无疑让学生在英语活动中锻炼自身的推断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比较能力。
同样,在“On the way”部分,此案例教师通过Q7事实性问题的抛出,鼓励学生找出主人公的有关动作,即“忘掉带心爱的玩具”,在此基础上,学生不难回答Q8问题,进一步在语境中推断“groan”一词是“呻吟,叹息”的含义。“groan”一词的感情色彩对应了Q9问题的答案,“孩子们难受的心情”以及“孩子们快速自我安慰的应变能力”。这一系列问题的铺垫又指向Q10问题,即学生对主人公这一行为的评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老师精心设计,层层铺垫的智慧成果,这一问题链的驱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联系语境猜测词汇的能力、推断理解能力以及批判评价能力的发展。
在post reading里,教师通过问题Q18和Q19,鼓励学生对文章结尾进行大胆想象,并进行合理预测和推断,在预测中合理地使用语言。这种思维品质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现想象力,在语境中使用语言比灌输知识或者重复记忆的效果要好很多。
五、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文化内涵
在参加基本功比赛时,不少教师习惯拿到文本后急忙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而一些重要的细节往往被忽视,一篇好的课外阅读教案需要教师沉下心来,仔细研读文本,方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朱雪艳指出,“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掌握,文化知识的缺失会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学习造成影响” 。以省赛文章“A‘peachy’beach day”为例,“Mom put sunscreen on everyone... 91degrees...”,这是到达沙滩之后,“妈妈给每个人抹防晒霜”的一个动作描写。对文本此段的解读,教师可做以下教学过程设计:
在以上设计中,教师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91degrees”这个词上来,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个词的使用,而这一值得探究的细节却被很多教师所忽视。此次省赛假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物理知识,通过讨论不难发现这一文化差异,即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仅有5个国家使用华氏温度,部分学生通过换算甚至可以得出91度的华氏温度相当于32.8摄氏度,更切实地感受到文中天气的炎热。这一讨论很容易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到不同国家的温度计量单位的差异,并以此为发散点,探究其他计量单位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和世界多样性。
六、结语
教案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课时安排,是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融合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个人风格和教学观念。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前,对课堂和学生进行预设;在课堂中,推进着教学过程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修正和发展;在课后,教案为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一份优秀的教案,应当是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原则,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唐明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9):38-42.
[5]朱雪艳.文化意识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