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

2022-03-23常海漫董海琳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文化负载词翻译

常海漫 董海琳

摘 要: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类文化不断涌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走向世界。在这一场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需要通过翻译才能更好地传播。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需要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研究,下文笔者将结合几个案例对如何进行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文化负载词;翻译

作者简介:常海漫,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董海琳,华北理工大学。

前言

自全球化的浪潮涌现以来,东西方文化就不断在冲突与碰撞中走向融合,近年来随着我国领导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我国也开始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将外国的优秀文化“引进来”,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发现各个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负载词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效率与交流质量,就不能忽视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研究。

一、文化负载词的含义

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直接反应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活动方式的一些词汇。中国与外国存在文化差异,反映在词汇上就是文化负载词。国外中的某些词汇译成中文时找不到与其完全对应或对等的词汇,便形成了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本民族特有;第二是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应人类的社会生活;第三是无法与译语对应。因此,在翻译这种词汇时有必要将其文化内涵翻译出来。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词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特有的,例如儒家的“仁”,道家的“道”等,针对这些文化负载词,只有结合当下的语境对其含义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进行解释。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中华文化的输出成为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华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有海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工作对于我国文化输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研究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播本国文化

中国早在两汉时期就积极与外界开展交流,西汉时期甚至形成了“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后至宋代海运的繁荣又促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双方距离较远且语言不同,沟通只能依赖于中间国家的向导,文化交流十分有限。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拥抱世界,大力向海外推广中国文化,然而由于语言的隔阂收效甚微,各个地区的孔子学院只能影响到一部分地区。相反由于英美等国使用英语,其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从20世纪的摇滚文化、嬉皮士文化到如今的超级英雄文化等。只有加大对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向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一词为例,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彼此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相差甚远。在“龙”的翻译上,日本将“日本龙”直接音译为“Ryu”,并在维基百科中创建了独立词条。虽然“Ryu”现在还需要借用“Japanese dragon”作为注释,但是,拥有独立的名称是取得话语主动权非常关键的第一步,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不需要加以注释了。这是非常“恐怖”的现象,试想,如果以后西方社会将“Ryu”认为是“东亚龙”的代表,那么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也许会被翻译为“descendants of the Ryu”,变成“日本龙”的后代……到那时,“中国龙”又该何去何从呢?

(二)有助于了解其他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世界舞台的边缘位置,丢失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在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积极了解其他文化。了解其他文化的关键就在于文化负载词的认知。比如日文中的“大丈夫”,做“不要紧”的解释,怎么联想也拉不上关系。“信号”,他们叫“合图”。“伙伴、共事者”是“相手”,这还有点意思,但是“切手”却是匪夷所思的“邮票”两个字。“赤”是红色,与我们相同,但是他们的“青”,倒是我们的蓝色。日本为了便于理解外来文化,直接用假名直接音译,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可以加快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其实对于很多词所包含的内在含义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程度。针对不同文化下的语境应该怎样解读呢?在朱生豪先生翻译的《哈姆雷特》中,有一段可奉为经典的译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哈姆雷特在回国之后对于自身状态的反思,其中do是动作,而be包含了一种生存状态,人生态度在里面,所以结合上下文最后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作品,其中重点讨论的是关于自由、人性以及人生的意义等问题,如果将其直译为“做还是不做”一方面会导致汉语语境下读者无法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译文失去语言的魅力,导致读者读起来缺乏乐趣。

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变化,我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需要加强不同的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了解,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加强不同文化之间了解的必经之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翻译人员需要同时立足两种不同的文化,将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只有加强了解才能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跨文化视角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策略

(一)加强对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研究

传统文化是文学作品的土壤,加强对作者所处文化背景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而更准确地对其进行翻译。在对中国古诗词进行翻译时,由于中国古诗词经常用典,其翻译时必须要对作者所用典故用足够的了解,并不一定要将典故翻译出来,可以忽视典故但一定要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如“贾生年少需垂涕”,可译为“I remember a scholar while young shed vain tears”;“但使龙城飞将在”,可译为“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韩信羞将绛灌比”,可译为“General Han was ashamed of his compeers”;“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可译为“To draw attention from his lord/ Now and then she strikes a discord”等。对于诗句中的典故,可以翻译也可以忽视,最重要的是要保留原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语言的美感。如例句中的“周郎”,译者考虑到押韵将“周郎”译为“lord”。再如例句中的“韩信”,非汉文化圈的读者可能不知道韩信是谁,如果直译为“Han Xin”可能会让读者一头雾水,但是将其译为“General Han”读者马上就能明白,这人是个将军,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其他文化的研究需要分为三步,首先是研究其语言,译者需要熟练地掌握原文作者写作时所使用的语言;其次是研究其历史,要对原文作者所处文化环境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文化是历史的积累,只有充分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才能对其文化内涵有足够的了解;最后是要对其民俗有足够的了解,各地的民俗是当地人再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极大地影响着当地文化的发展。

(二)加強对原作者生平的研究

不同的作者由于其成长环境以及成长遭遇不同,即使相同的文化背景也有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创作内容。比如老舍和沈从文,二者都是传统汉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作家,但是由于老舍从小生活在北京,对于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有足够的了解,所以在其创作中应用到很多北京方言;沈从文在湘西长大,受到湘西少数民族及其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创作大都歌颂湘西的淳朴民风。在对两者的作品进行翻译时,就必须要对其生平有足够的研究,翻译老舍的作品就要研究北京底层文化。以《茶馆》为例,《茶馆》中有一个能说会道的算命先生,老舍给其取名为“唐铁嘴”,英若诚在翻译时将其翻译为“tang the oracle”,这种直译虽然看起来符合原文,但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有可能会使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解,霍华在翻译时将“唐铁嘴”翻译为“soothsayer tang” ,姓氏后移不仅更符合英文语境的阅读习惯,而且“soothsayer”更架贴合唐铁嘴这个人物形象。再有就是《茶馆》原文中使用了很多北京俗语,比如“俩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霍华将其译为“You can see there are two of us”,英若诚将其译为“Friendship is so close that we can share the same pair of trousers”,首先原文中是老陈和老林准备合资买一个老婆,所以说了这句话,霍华在翻译时忽略了原文直接翻译出了其内在含义,英若诚在翻译时则突出两个人关系好到可以穿同一条裤子。不同于汉语,英语属于低语境,很多话没有汉语中的含蓄,读者在读英若诚的译文时,可能就会忽略掉作者要表达的深一层含义。所以如果进行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必须对原文作者的生平有足够的了解,明白其用词习惯及其潜台词。

(三)结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来进行意译

在对各地文学作品,尤其是传统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语言、文化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很多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其最初的含义,因此在对各地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最重要的是要体会其核心思想。以辜鸿铭翻译的《论语》为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其在译文中忽略了孔子各弟子的名字,用“disciple”来代替,在其译文《论语·为政》中,孔子各弟子问“孝”,针对原文中不同的弟子用“A disciple of Confucius”或者“Another disciple” 来代替,虽然忽视了原文孔子对于不同弟子回答的不同所体现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通过对语言的重新排列或者忽视,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者地核心思想,在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工作时是十分必要的。原文作者在表达时,很大程度上是立足自身对世界的认识来表达的,因此在相关人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能够推己及人,先对文章整体来进行阅读,在明确文中的中心思想之后,再开展翻译工作。

(四)结合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

译文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译文最重要的是要读者能看懂,消除读者的阅读时的陌生感。以辜鸿铭翻译的《论语》为例,在《论语·八佾》篇中有“子入太庙,每事问”,辜鸿铭将“太庙”翻译为“the State Cathedral”,更加符合英语语境下读者的认知。再如在余华《活着》中,富贵回想自己做少爷的日子说“以前的我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有气无力”,译者将其译为“I was like a monk caught up in his daily routine of ringing the bell,completely listless.”,其中的“daily routine”更加符合原文想要表达的敷衍、随意的状态,“caught up in his daily routine”更加直白地表达了富贵对于日常生活的厌倦状态。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礼”字,但在英语语境下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必须结合原文对其针对性翻译为“ritual”“propriety”或者“good manner”。翻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为了推动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尽量在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以一个中立者的态度来进行翻译,尽量不要表现出某种文化倾向。总之,翻译,尤其是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必须要结合读者的文化背景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地含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不仅要尽可能保留原意还要尽量贴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算作是合格的翻译。因此在面对引进外来文化以及输出传统文化时,要保持包容的心态,尽可能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静.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看《茶馆》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茶馆》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校园英语,2018(7):245.

[2]谢有莲.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对比研究——以《论语》经典英译本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7(5):57-63.

[3]王雅倩,李娜.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活着》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J].现代交际,2021(8):82-84.

[4]张心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0(1):45.

猜你喜欢

跨文化视角文化负载词翻译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菜名英译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图腾文化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从跨文化视域看山村浩二改编的《乡村医生》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