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的高中创新课堂
2022-03-23丘元生
丘元生
[摘 要]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不同的学科,学科思想的内涵是不同的。文章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为例,论述通过开展融入古典文学的历史教学,能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的真实,把握时代的主流思想,体会社会生活百态。“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创新了课堂教学,又渗透了历史学科思想,避免了单纯文学内容的灌输,实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学科思想;高中历史;创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1-0061-03
历史与语文的结合自古有之,中国传统的文史观“以诗文证史”的基本含义是:以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为史料来研究历史或者书写历史。这种文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学的“以诗言志”“文以载道”等理念关系密切。“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内容涵盖了上至先秦下到明清的文学发展历程,点明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按照时序,其内容可分为诗的经典、楚辞的魅力、汉赋的风采、“李杜诗篇万口传”、宋代词苑、元曲与市民社会、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等七个子目。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一分析各个子目,一节课45分钟明显不够用;如果每个子目都蜻蜓点水般地讲,又必然会造成“走过场”的情况。因此,许多历史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感到茫然。虽然该课涉及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是语文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教师不应该把这节历史课上成语文课。那么历史课程如何扬长避短,既能贯彻学科思想又能实现三维目标呢?教师不妨大胆改弦更张。史学界历来有“以诗文证史”的传统,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入手,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文学。在历史学科思想视野下,教师可以把该课的标题转换为“从古典文学中看历史”,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诗词歌赋中感悟真实历史、宋词元曲里寻觅草根文化、四大名著中探究主流思想。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融入古典文学的历史教学来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的真实,把握时代的主流思想,体会社会生活百态。
一、诗词歌赋中感悟真实历史
历史学科思想指向对历史事实、概念和理论的本质认识,强调通过高度概括历史知识而获得历史思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在学术研究中都是重要的史料。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时通常会向学生提问:1.《诗经》的内容可分为哪三个部分?它的地位如何?有何影响?2.什么是楚辞?屈原对楚辞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3.什么是汉赋?4.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李杜的诗歌有哪些特点?通过以上问题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如果课堂教学就这样枯燥无趣地进行下去,怎么能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先人的呼吸、思想、情操?怎么能渗透历史学科思想?“以诗文证史”, 用诗词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可以使诗词歌赋在历史课堂中別有一番味道。借助诗词歌赋这些重要的史料可以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
如《诗经·小雅·大田》中的诗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是周王祈祷农事时的一句话,大意为上天要下雨的话,不仅要下在我的公田之上,而且要下在我的私田之上。很多著作都认为井田外有私田,这是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旁证。我们熟悉的、出自《诗经·小雅·北山》的诗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很好地印证了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实施。宗法制度在《诗经》中也是有记载的,如《诗经·大雅·板》中说,“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宗子维城”,可见当时的周天子依靠“大宗”“小宗”的政治体制来维持统治。礼乐制度更是可以直接用《诗经》来例证。如《诗经·周颂·大武》涉及词、曲、舞,想象一下,那表演场面一定非常壮观。《诗经》中还有很多记载可作为当时粮食作物种植的史证。
汉赋中的名篇班固的《西都赋》也是如此。“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汉代的市场分类明显,拥挤到车都不能调头,反映了长安城商业经济的繁荣及汉代的市场特征。
还有唐诗,它是唐朝社会气象在文化方面的反映。涉及唐代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的论证,可以引用李白的“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杜甫《忆昔》中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把唐朝开元盛世的经济繁荣、社会秩序安定、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全都描写了出来。王建所写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可以说明唐朝后期商业市场上已经出现夜市和草市。
李白写有:“我本狂楚人,风歌笑孔丘。”杜甫有诗曰:“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些可以证明唐代三教并行,信仰自由,儒学地位下降。这样便用诗词证明了专题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还有一些唐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如男子簪花、饮茶、下棋的生活情形。有人从李白的诗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中,看出他是在“拍马屁”。元稹写的“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即行。……求名有所避,求利无不营。……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把商人追逐利润、行贿权贵的情形描写得活灵活现。
诗词歌赋这些重要的史料,全面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尚,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国情,又有助于学生基于唯物史观来探究不同时期文化繁盛的原因,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通过文学作品阅读等途径,可提高学生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以及赏析、运用古典文学的能力,从而比较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宋词元曲里寻觅草根文化
“宋词取得了哪些成就?宋词兴盛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元曲?代表作是什么?”这是一位老师在公开课中设计的几个问题,他的教学也按照这些问题展开,以致一节课下来没有高潮,没有思想。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朝的词主要是为音乐服务的,传播于歌坊之间。作词就是为了配曲,词和曲是分不开的。词最初被称为“曲子词”,其功能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词,甚至是口水歌词。它大多反映“草根”小老百姓的思念、爱恨之类的情感,所以,在士大夫眼里它难登大雅之堂,被称为“诗之余”。
北宋大词人柳永,他早年在烟花柳巷里和歌女乐手们厮混。柳永一生仕途不顺,但他在当时却很有人缘。《避暑录话》中有载:“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永的“铁粉”特别多。当时许多舞榭歌台的乐妓歌女们,流露出这样的心思:“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最后,据说乐妓歌女们把柳永的丧事办得很是隆重,每年到了清明节,她们还会相约到他的坟地去祭扫、歌舞,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俗,称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可见,当时的平民百姓、乐妓歌女这些“草根”阶层把他当作知己。当然,宋词尽管摆脱不了先天的草根性,但得益于苏东坡等大家的推陈革新,又逐渐向诗的高雅靠拢。唐诗宋词始终一脉相承。
柳永的词因与社会底层生活联系密切,语言通俗,风格奇特,却又造诣高深,所以在民间得以迅速流传,对后来的词作及金元戏剧散曲、明清小说等有着重大影响。词这个当初被士大夫们称为“诗之余”的事物,在柳永之后得到了广大“草根”的热情推崇。
元曲,是蒙古族进入中原后,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所产生的文化艺术。据有关资料,元曲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百姓中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进入中原,它便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把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糅合为一体,形成了集诙谐、洒脱、率真于一身的艺术风格,对原有词体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蒙古人入侵中原后杀人无数,汉文化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马背上的民族”的文化太落后,他们根本无法了解汉文化的价值。蒙古贵族目不识丁者不在少数。元灭宋后,统治者只保留工匠的性命,以致读书人沦落到“十儒九丐”的地步。元代虽然一度实行科举制度,但70多年中,科举入仕者只有千余人。读书人没有出路,便去编写一些俗曲,这使俗文化发展起来。蒙古人虽然不能理解儒家文化,但能看懂杂剧、诗歌,因此元曲获得了空前发展,成为元代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
宋代时,雅文化与俗文化处于交融状态,到了元代,俗文化压倒雅文化。明朝也是轻视士大夫的。朱元璋在《大诰》中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动不动就对士大夫加以处置。俗文化的受众是一大批处于社会下层的“草根”,即市民阶层。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他们需要这么一种俗文化来满足他们的文化精神生活。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生活的客观反映。宋词元曲的“草根性”迎合了“草根”的文化需求。宋词元曲的产生是宋元时代商品经济发展、平民阶层壮大的客观反映。
三、四大名著中探究主流思想
明清四大名著的身影在初中教材中都有出现,一些高中教师觉得关涉四大名著的内容没有什么可讲的,认为解决了“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等问题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从学科思想视野来说,教师不能简单重复,而要另辟蹊径。如可多介绍一些小说里的故事和情節,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和阅读的兴趣。
三国鼎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足轻重,但因为有了《三国演义》,这段历史的梗概便家喻户晓。《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志》,十分之七的内容都依据正史。那么“以小说讲历史”就有根据了,比如许攸投曹,是官渡之战的关键环节。《三国志》中的相关记载很简单,只有几句话,但经过说书人的想象和罗贯中的妙笔,此情节被演绎得活灵活现,曹操的性格跃然纸上。按照《三国演义》编排的三国戏,使忠义观念深入人心。这也是清朝统治者提倡阅读《三国演义》的原因所在。其实《说岳全传》《杨家将》都是以忠君爱国思想为核心的,这些书中,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为忠君的表现。
《水浒传》只是单纯描写农民起义吗?周思源先生说,梁山好汉打家劫舍绝非“杀富济贫”。其描写的绿林英雄大都有些流氓气质,他们讲究“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的吃酒,大块吃肉”,只要是弟兄,干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连孙二娘这样杀人做人肉包子的,都不被谴责。《水浒传》里宋江对江湖哥们儿讲究“义”字在先,是非其次;受招安是“忠”字在先,“义”服从于“忠”。这种观念随着《水浒传》被列为四大名著,对人影响至深。
《红楼梦》中的丫头本是卖身的奴婢,被赶出荣国府获得自由本应该高兴才对,但即使如晴雯也哭哭啼啼,老大不高兴。当惯了奴隶的人已经忘了独立自由的可贵,宁可为奴,不愿做自由人。
《西游记》看似神话故事,实际上吴承恩是基于世间常情去想象的。如第九十八回中,唐僧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西天,如来佛祖好言安抚一番后,吩咐阿傩、迦叶二位尊者给唐僧挑选经卷。这两位尊者问唐僧:“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这是明目张胆地索贿,唐僧没有给,结果二位尊者便使坏给了无字经书。后来行者替唐僧向如来检举揭发,没想到如来没当回事,呵呵一笑说:“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如来不但不惩罚身边两个“腐败分子”,反而公然为他们开脱,为什么?这是佛祖的用人之道。阿傩、迦叶对领导忠心耿耿,有贪心没野心,便正好有小辫子抓在领导手里,这叫“下属不贪领导不安”。唐僧最后无奈,送了紫金钵盂才算了事。这一情节深深打上了明清那个时代的烙印。
可见,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小说成为当时的文学主流形式,是统治者的一种思想统治策略,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的内在要求。小说将三纲五常的思想渗透到社会下层民众当中,这便使得明清时期三纲五常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普遍道德观念。
总之,教师通过开展融入古典文学的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的真实,把握时代的主流思想,体会社会生活百态,从而既贯彻新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又渗透历史学科思想,避免单纯文学内容的灌输,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北京:光 明日报出版社,2013.
[2] 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