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跑”类项目教学实施策略举隅
2022-03-22王竹平江苏省镇江新区教育发展中心212132
王竹平 (江苏省镇江新区教育发展中心,212132)
体育课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而运动项目又是承载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载体。田径运动中跑类项目是最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其练习形式多样:由个人到多人、由短距离到长距离、由单个技术到组合技术、由徒手到操控器材,对学生身心有着多维度的健身育人功能,本文结合跑类项目特征,剖析在不同项目教学中如何进行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会选择“适合的跑”是运动能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
运动能力是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含了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3个维度,落实到跑类项目中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会进行各种跑的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比赛提高各种跑的能力,并且能将跑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和解决生活相关问题中。
1.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进行跑步练习
跑步是最常见最普遍的运动方式,在跑类项目技术学练过程中要同步进行科学锻炼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不仅“会跑”,更要懂得如何“科学地跑”。在跑中运动负荷的自我控制方法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知识,如果负荷太小不能引发超量恢复,难以达到锻炼的效果,负荷太大则会引起过度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运动负荷,但必须要让学生知晓不同跑类项目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要教会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辨析运动负荷太大的显性症状,也要教会学生掌握通过练习要求变化达到适合自己运动负荷的方法。如,教会学生10s自测脉搏或心跳次数的方法,通过脉搏或心跳次数以及自身感受来判断运动负荷对自己来说是否合适,这种判断和自测能力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2.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跑步技术和技术组合
跑类运动项目较多,各项目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度和逻辑关系。在跑类项目教学中,不仅要学生知道各种跑的技术,会进行单个跑的项目练习,更要有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各单个技术动作之间结构关系的能力。在学练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接近实际比赛和生活的真实教学情境,让学生运用跑类项目的组合知识与技能参加其他项目的运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在障碍跑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各种过障碍的绕、钻、跨、跳等单个技术动作,更要教会学生在面临各种障碍时,会根据自己能力的起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跨越障碍技术,并且能将这些技术与各种速度的跑组合运用,经过多次组合练习体验,让学生知道哪些障碍跑技术组合在一起运用更快更便捷。再如,在接力跑教学竞赛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日常练习情况,结合个人技术特长决定接力顺序,反应快的学生可以安排在起跑,弯道技术好的学生可以跑第3棒。
此外,长跑中的呼吸方法因人而异,随长跑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在不同强度的长跑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呼吸方法,而不是机械地运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方法,让合理的呼吸节奏助力长跑,从而使长跑更加轻松。
二、“跑”类项目是培养终身锻炼习惯和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决定一个人能否坚持终身锻炼主要取决于这个人的体育核心素养,取决于是否养成了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把锻炼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跑类项目是体育课中培养锻炼意识和习惯有效而便捷的手段,大多数跑类项目技术相对简单,对场地要求不高,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如,长跑就是一个便捷有效的手段,要想让学生喜欢长跑,让长跑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就要让学生在长跑中得到“实惠”,让学生感受到长跑给带给其身体的优势或良性发展,这种良性发展是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得到的变化,这就是习惯养成的一个过程。同时还要让学生在长跑中不断获得成功感,能在长跑中找到自信和快乐的感觉,有了自信和快乐,再加上身体在运动中更加轻盈灵活了,长跑的习惯就会自然养成了。在长跑开始时不宜设置过高要求,可设置进阶式目标,采用“散步—快走—慢跑—中速跑”形式,也可以设置“走跑交替”,无论哪种形式,所设置的目标要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跳一跳”努力一下就能达到,随着长跑能力的提升再逐渐提高要求。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在练习过程中相互鼓励相互加油,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运动任务,既收获了友谊,提高了长跑能力,还能逐渐形成锻炼意识和习惯。长跑练习还要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在体育家庭作业中要经常布置适宜的长跑作业,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之余将跑步作为锻炼、放松身心的手段,从而逐渐形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安全是体育锻炼的前提,在传授跑类项目运动技术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能根据锻炼环境、项目特征、自身能力等因素,预判运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跑类项目大多数都是在室外进行,判断室外环境是否适合体育锻炼是运动者的必备知识。如,遇有雾霾天气、大雾天气、大风天气、高温或低温天气等是否适宜室外跑步,如果室外不能跑步室内又该如何跑步。
此外,相关的安全卫生知识也应教授给学生。如,当完成较长距离的跑步后,不能立即坐下或者躺下休息,防止“重力性休克”现象发生,应强迫自己慢走一段距离之后才能休息。再如,不能长期在硬质地面跑步,对膝关节不利。这些知识要渗透到每个跑类项目的学练中,要教会学生分析不同跑类项目运动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锻炼安全卫生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树立安全意识。
三、依据“跑”类项目特征,让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更有针对性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是最好的教育。体育品德3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不是孤立存在与发展的,而是互通互联共存的。通过进行项目特征分析,发现在跑类项目的学练过程中,不同的项目学练对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都有着积极而又全面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维度的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却有着更加独特鲜明的培养效果。因此,结合项目特征,可以让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培养更加有的放矢。
1.增减分值评价方式下的耐久跑促进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落地生根
教师应该创设愉悦的跑步练习氛围,开发多种耐久跑练习形式,让学生“新鲜感”不断。改变对长跑测试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纵向”对比成绩,学生不仅要自己和他人比,更要自己和自己比,并设置“进步分”,让学生不断享受到在跑步中因成绩的提升而产生的成功喜悦,不断看到“希望”,从而在“最后一百米”中能竭尽全力、坚持到底。如,设置长跑晋级赛:在耐久跑学习初始,对所有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事前不告知测试目的,然后在每节课中都进行1次晋级赛,与上次测试成绩持平加1分,超过上次成绩加2~5分(根据成绩进步程度设置4个档次),成绩倒退减1~5分(根据成绩倒退程度设置5个档次),每次晋级赛的得分均记录在册,在期末耐久跑测试时按照一定权重一起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中。通过一次次的长跑晋级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挑战自我、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同时提高耐久跑能力。
2.多种形式的合作跑使团队合作精神与跑步能力同步发展
实践发现,体育锻炼中团体锻炼往往比个体锻炼效果要好。这是源于团队同伴之间能相互传递正能量,学生受到同伴锻炼激情的感染激发斗志,并在同伴的鼓励下能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同时,在合作练习过程中能增加学生之间感情,提高主动关心同伴、帮助同伴的意识。因此,教师在跑类项目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团队作战”作用,创设多种形式的合作跑练习和比赛,让学生在合作跑中增强合作意识,并且针对项目特征研究才能使成绩最优秀,并学会针对开始阶段合作的失败进行精准分析失败原因,在分析中学会了包容理解同伴,寻找最佳解决方案,让合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最终在练习过程中使团队合作精神与提升长跑能力同步。如,设置耐久跑团体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耐久跑团体赛,可以根据各小组中成员的名次分计入各组总分排名,也可根据个人成绩换算得分,计算各组总分,按照各组总分进行排名,在比赛中要始终营造人人都是重要得分者、谁都不可或缺的比赛比赛氛围。再如,设置合作“抓尾巴”练习:2名学生1组,手拉手一起跑,每名学生背后系1个“小尾巴”,要求2名学生在跑动过程中不能松手,在规定区域内每组学生努力摘其他组学生的“小尾巴”,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一组获得的“小尾巴”最多。学生在跑动过程中既要合作避让,又要合作快速起动,通过一定时间“快慢交替”的跑动和积极的躲闪练习,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快速移动能力及耐久跑的能力。
3.“零犯规”教学比赛促进规则意识和诚信自律的体育道德素养养成
田径比赛个人项目中,跑类项目起跑采用的是“零犯规”规则,即只要起跑抢跑犯规就取消比赛资格。在接力比赛中,因掉棒、不在接力区完成交接棒、影响他人等原因被取消成绩的事情经常发生,许多学生都因为一点小失误和犯规而懊恼不已,有的还会相互指责埋怨,但又无可奈何。在跑类项目学练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这种规则意识教育,不论是比赛还是日常练习,始终强调公平规则意识,跑类项目中任何形式的练习和比赛都不能抢跑,养成听信号起跑的习惯,如果无意中抢跑了要主动举手示意,并且要积极改正,在比赛和学练过程中不能影响他人,一旦影响他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比赛情境,采用多种比赛形式,如个人赛、小组赛及不同形式发令等,请所有学生作裁判,公平公开,在比赛过程中遇有犯规的坚决取消比赛成绩,大家自觉接受监督。在小组团体赛中,遇到有人抢跑,小组成员一起帮助分析为什么会抢跑,是心理因素还是技术因素,后续要如何改进,通过多次练习,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团队负责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