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22-03-22朱慧婷
■文/朱慧婷
2020年3月颁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见》同样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在国家和社会的政策支持下,了解当前幼儿劳动教育的实际发展现状,培养幼儿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子家训》开篇即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可见,我国自古就有培养幼儿独立生活、持家养家的优良传统,“洒扫、应对、进退”是我国古代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幼儿正是在这些日常的家务劳动中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增强了家庭责任意识。家庭是幼儿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劳动教育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家庭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家庭构造、教育核心理念、教育方法等影响,很多家庭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幼儿情感需求
一些家长更在乎对幼儿劳动习惯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当幼儿愿意参与劳动时,一些家长认为幼儿是在帮忙,这样错误的认知会导致幼儿对劳动意识的认知产生偏差。笔者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家长对幼儿劳动情感的培养与幼儿的年龄有关,4~6岁幼儿的家长比3~4岁幼儿的家长更在乎对幼儿劳动情感的培养。
(二)缺乏劳动教育意识
一些家长在幼儿入园前未传授幼儿劳动技能,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会承担劳动教育的责任,在家庭中缺乏劳动教育意识,没有注重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
(三)对劳动教育认知片面
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就仅仅是让幼儿做体力劳动,由此可见家长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是不够的,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容上的认知偏差导致家庭劳动教育开展得不顺利。
家庭劳动教育要实现让幼儿掌握基本家务技能、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和培养深厚劳动情感的目标。然而,随着隔代养育的抚养模式和“包办”教育现象的出现,幼儿完成家务劳动的机会逐渐减少。家长对幼儿的溺爱,主要表现为不让幼儿进行任何看似有难度的家务。即便是有劳动教育意识的家庭,对幼儿的家务劳动教育也仅停留在任务式劳动或者奖罚式劳动的层面,如倒一次垃圾能够得到一根棒棒糖、收拾一次房间可以看十分钟动画片等,上述两种“劳动”都背离了劳动教育的意义。
(四)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单一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内容遵循“自我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的递进逻辑。自我服务是指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等;家庭服务是指幼儿能帮助家里拖地、扫地等;社区服务是指幼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社区做一些事,如捡垃圾、打扫绿化等。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在家庭中,一些家长更多地是让幼儿进行自我服务,只进行一些简单的自理劳动,鲜有家长带幼儿出去进行社区服务。
二、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由于传统劳动观念根深蒂固,为了幼儿能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辅导班与各类技能训练,一些家长为幼儿代办了很多事,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家长这种错误的劳动观念往往会影响到幼儿。
(二)受家长文化程度以及职业的影响
一般来说,家长的学历越高,对家庭劳动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科学水平与家长职业也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梳理了相关的资料发现,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家长会更注重对幼儿的劳动教育。
(三)祖辈家长溺爱子女
幼儿的家庭结构对家庭劳动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隔代家庭,祖辈家长溺爱子女的现象层出不穷,幼儿没有劳动的机会与时间,祖辈家长与幼儿父母的认知与教育形式不一致,使得教育缺乏连贯性、持续性,家庭劳动教育效果不佳。
(四)家长劳动教育理念和方式存在偏差
一些家长更关心的是幼儿劳动的成效,如果未看到成效就会不由自主地呵斥幼儿,扼杀了幼儿的自主性。还有部分家长仍有过度包办代替的行为,他们认为学前阶段的幼儿还小,不能够照顾好自己,因此,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替孩子做好了准备。
(五)家园合作形式化
家园合作的完善能促进家庭劳动教育更好的开展,教师应主动成为与家长沟通合作的桥梁。但是,受社会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忽略了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往往只在电话沟通或是微信交流,这容易使家园合作形式化。这样形式化的沟通行为会让家长意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长错误的家庭劳动教育理念与方法得不到纠正与指导,自然无法科学地实施家庭劳动教育。
三、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层面
1.纠正偏差——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明确指出,家长应该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由于幼儿年纪还小,在家庭中,幼儿并不需要承担太复杂的工作。让幼儿参与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而是让幼儿通过劳动提高手、脑、眼的协调能力,并从劳动中体会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心怀感恩。所以,对于洗袜子、洗手帕、洗背心这类简单的劳动,家长完全能够让幼儿去做。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要多给予幼儿劳动的时间与机会,如擦桌子、端碗筷、提菜篮等,交给幼儿一些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等幼儿熟练以后再逐步加大难度,以锻炼幼儿的劳动技能和培养幼儿对家庭的责任感。
2.情感导向——重视幼儿劳动情感。家长在生活中可以多向幼儿灌输劳动最光荣的教育观念,以促进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家长也可以带幼儿尝试义工服务,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幼儿的奉献精神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劳动的过程中,家长要适时肯定和赞美幼儿的付出、努力、创作及劳动成果,适时肯定幼儿在劳动中的美德、坚持完成任务的意志及创造美的价值等,促使幼儿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3.责任领航——家长主动承担家庭劳动教育的责任。《促进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形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4.行动取向——正视教育内容,转化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理念要开拓创新,家长需要正视教育内容,端正心态。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应改变以往的将劳动视为惩罚的教育方式,选择引导与鼓励的形式,当幼儿对劳动不太感兴趣时,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小班、中班幼儿擦桌子和收拾衣物等,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幼儿完成劳动任务后,家长一定要及时鼓励幼儿,使幼儿的劳动行为得到强化,但是在鼓励时也应避免过度的物质奖励,可以改为精神奖励。
5.构建桥梁——与祖辈家长统一教育理念。芮芮妈妈说:“我会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劳动任务让她去做,但是孩子的奶奶每次看到后都会帮她完成。”也有家长说:“爷爷奶奶看到孩子做这些事总是不放心,怕他们受伤。”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很容易出现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家庭成员需要注意合理分配家庭职责,正确看待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角色,正确把控权、责、利在家庭中的分配,幼儿父母与祖辈家长要统一教育理念,避免出现溺爱幼儿的现象。
(二)幼儿园层面
1.教师引领——增强师资力量,避免形式化沟通。教师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家长的选择。培养人才体制的不健全、部分教师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正确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笔者认为,第一,幼儿园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第二,开展专业培训,健全家园共育管理体系,避免沟通交流的形式化;第三,制定劳动教育宣传计划,及时向幼儿家庭、社区传播最新的劳动教育政策,正确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帮助家长改正错误的教育方式,主动与家长沟通,实现家园共育。
2.教育合力——幼儿园重视劳动教育。幼儿园应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保证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幼儿园可以制定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周系列活动。幼儿园可以设立家园学习场,组织家长座谈会,利用家长进园的机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与意识。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环节都可以融入劳动教育,值日生活动、班级区域活动、主题劳动活动等都是组织幼儿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可以整合课程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活动,增强幼儿热爱劳动的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社会层面
1.相关部门——正劳动教育之风。相关部门可以为家长举行科学育儿教育会,构建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给家长普及育儿方法,让家长能更好地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相关部门还可以利用社区服务中心或小区活动室,组织有需求的家长开展交流会,邀请专家答疑解惑,树立劳动教育之风。
2.社区共育——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支持。《促进法》指出:“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残疾人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结合自身工作,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社区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推广工作,如“最美劳动者”“微信解疑”“志愿者服务”等形式,转换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及时让家长把握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如电话、微信等,协助家长处理问题。社区也可以与幼儿园积极配合,采纳专业的指导建议,构建劳动教育的场所,辅助家长更好地进行家庭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