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
2022-03-22■文/雍晶
■文/雍 晶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意识淡薄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影响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而信息技术可以为传统教育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教师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充满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文章以现实教学经验为基础,从翻转课堂、趣味导入、难点突破、资源拓展、任务设计等角度出发,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以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近年来,促进传统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话题。笔者通过调查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的讲解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探索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采取慕课、微课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重点知识,可以让学生实现课前自主预习与课后自主复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根据教材内容在网络中搜索与之相吻合的练习题目、拓展内容等,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数学中包含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相关知识,是学生学习图形知识、构建空间思维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类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很难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构建。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这既能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优势不言而喻。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找准着力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翻转课堂,课前预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课堂翻转过来,即翻转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答疑”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App发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指导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进行观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在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可以减少课堂内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升和毫升”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容积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生活元素设计动画形式的视频。在课前预习视频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将常见的小桶饮料与大桶饮料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500毫升和1升的容量差别,初步感受升与毫升的实际意义。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视频中给学生分享测量容量的方法,并鼓励学生通过对比身边不同容积的物体,更加直观地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为检验学生的课前预习成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到的知识。在这一环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1000毫升等于1升,还发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会标注容积单位”,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时候用毫升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升作单位”等问题。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促使学生在良好学习氛围的带动下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
教师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其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趣味导入,动态展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构建趣味情境,借此导入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作铺垫。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班级教室的平面图,并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找出图片中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物品。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以图中的正方形画报和长方形画报为切入点,提出“二者中谁的面积较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鼓励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测量班级内长方形和正方形画报的长与宽。在学生测量的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数据计算二者的面积,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趣味情境,借此导入教学内容,能够摆脱传统生硬的导入形式的桎梏,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整体教学质量。
(三)难点突破,直观呈现,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包含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知识,是学生接触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阶段。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水平,在面对较为复杂的立体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频形式,让学生借助视频内容清楚地了解点与面的变化特征,进而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以“圆柱和圆锥”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圆锥”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视频,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圆锥体,并展示动态画面,让学生直观了解圆锥的侧面为曲面、底面是一个圆、有一个顶点。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视频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圆锥,并引导其思考“在圆的半径相同的条件下,如何使圆锥从外观上看更高一些,怎样测量圆锥的高?”等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同样,在圆柱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仿照此种方法进行教学,并让学生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区别,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空间概念。
在讲解难度较高的空间几何知识时,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实现较为理想的教育目标。
(四)拓展资源,丰富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起源与发展,连接数学与现实世界,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分享《周髀算经》关于勾股定理的描写“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边角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从三角形的稳定性出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利用三角形特性设计的建筑,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我国古代利用图形知识设计简易工具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富有趣味性的数学常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科学设计,加强课后训练,强化课堂教学成效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设计课后复习微课,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以实现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借助相关网络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供不同知识板块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并完成练习,以强化课堂教学成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提供课后复习视频。在视频中,教师可以将本课内容分为不同的板块,面向班级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板块的内容进行重复收听并进行练习,借此检验自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基础板块,教师设计的练习中应增设25×5、173×7等类似的基础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练习增强计算能力。在创新与提升板块,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购买7件单价为59元的外套一共需要多少元?”“倘若支付5 0 0 元还能剩余多少元?”此类的变式练习,借此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通过此种方式加强课后训练,能够有效实现课内教学的延伸,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优势,为自身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便利,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关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