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调派志愿者参与院外心脏骤停急救的青岛模式构建与应用
2022-03-22林爱进王秀玲展琳琳盛学岐
冉 飘, 林爱进, 王秀玲, 展琳琳, 盛学岐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OHCA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6 min,在抢救时间窗内实施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与除颤尤为关键[1-4]。但因受到城市道路拥堵、农村偏远地区急救资源覆盖率低等因素影响,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团队难以在“黄金4 min”内到达现场,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为更早实施CPR与除颤,自2007年起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手机APP应用程序调派志愿者参与急救,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有研究[5]表明,在EMS到达之前由移动电话系统调派志愿者进行CPR与除颤,生存率可提高三倍。国内各地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配置尚处于起步状态,急救志愿者的规模、CPR培训与AED普及应用与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6]。欧美发达国家OHCA患者存活率可达10%~30%,我国则不足1%[7]。青岛市急救中心利用“互联急救”APP信息化技术,构建AED电子地图和急救志愿者组建培训方案,制定基于急救志愿者和AED的OHCA院前急救流程,实施启动“120乡医-急救联动”试点项目,打造社区急救志愿服务单元、移动AED急救志愿服务车,当120调度员判断为OHCA事件时,在派出救护车、进行电话指导心肺复苏(telephone 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T-CPR)的同时,调派距离呼救点1.0~1.5 km内的志愿者携就近AED参与急救,创新构建“智慧急救”+“志愿急救”与传统急救相融合的OHCA急救新模式,并对急救志愿服务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发展互联网+急救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模式的构建及资料与方法
1.1“互联急救”APP软件的功能与运用 “互联急救”APP软件由珠海市安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研发,是一款集紧急求助一键报警、呼救定位、病史健康信息预存、急救知识培训、AED位置指引和急救志愿者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呼救手机软件。青岛市急救中心将“互联急救”APP软件端口、AED电子地图端口与120急救MPDS调派系统端口进行嵌合,从而实现急救患者、志愿者、120调度系统、AED、救护车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派。该软件主要运用于青岛市内四区(含李沧区、市南区、市北区及崂山区)急救志愿者的调派使用。
1.2急救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与管理
1.2.1 急救志愿者构成 青岛市急救中心“互联急救”APP注册志愿者323人,年龄18~63(39.7±8.9)岁,按医疗机构志愿者、基层卫生院志愿者、急救机构志愿者、社会急救志愿者四类人员注册管理。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互联急救”APP急救志愿者基本情况
1.2.2 急救志愿者注册、审核管理 急救志愿者下载“互联急救”手机APP进行实名注册,点击“需要注册”进入注册账号页面,填写预定的基本信息,并上传个人头像。点击“我的认证”进入志愿者申请页面,填报年龄、性别、技能、特长、工作单位等重要信息。提交申请后该名志愿者处于“待审核”状态。青岛市急救中心进行后台审核。通过审核后,即成为急救志愿者,接受青岛市急救中心120调度。急救志愿者注册有效期为两年,两年有效期满前,志愿者需再次接受培训、考核并提交审核。
1.2.3 急救志愿者的培训与复训
1.2.3.1 分类培训 急救志愿者按照专业与非专业进行分类培训。社会急救志愿者培训、考核涵盖基础生命支持技术、AED与“互联急救”APP操作使用、志愿急救工作流程等内容,部分志愿者可随车出诊,积累急救经验后开展急救志愿工作。基层卫生院、医疗机构、急救机构志愿者的培训、考核,重点增设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包括建立高级气道、呼吸机、除颤监护仪等急救设备的使用,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识别与现场处置等内容。
1.2.3.2 培训形式 分为线上与线下、初训与复训两类,以线下培训为主,线上培训为辅。线上培训主要通过“互联急救”APP定期发布急救知识与技能学习资料,急救志愿者利用业务时间自学。线下培训以市急救中心为主,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各区卫健局、相关志愿者协会组织协助。市急救中心定期派出师资到社区,对乡医进行AED等急救设备操作培训及进行“互联急救”APP信息接收测试指导。急救机构、医疗机构志愿者的培训主要结合青岛市院前急救岗前培训班开展,两年一复训,确保志愿者熟悉工作流程,保持急救能力。
1.3AED的登记、维护与电子地图绘制 青岛市内四区目前有135台AED纳入青岛市急救中心调度系统、“互联急救”APP的AED急救电子地图,其中崂山区79台、市北区11台、市南区23台、李沧区9台、志愿者团体组织13台。青岛市急救中心及AED公司工作人员定期到现场对AED进行定位登记、检查与维护,确保AED定位准确,正常可用。AED急救电子地图实时更新完善,急救志愿者响应后可通过“互联急救”APP精准定位AED,实现位置互通共享。
1.4调派志愿者参与急救流程 青岛市急救中心负责市内四区的120电话受理派车与急救志愿者调派。调度员通过MPDS调度系统标准预案识别到“E”级别即ECHO级别(出现极端的呼吸状况,如濒死呼吸、明显无呼吸、完全性梗阻等)的紧急事件,在调派救护车、电话指导第一目击者现场实施CPR的同时,第一时间启动“互联急救”APP,将急救信息推送给距离事发现场方圆1~1.5 km范围内的急救志愿者,系统可设定多位志愿者接受同一任务。志愿者了解患者位置、伤病情信息,可选择“接受”或“拒绝”。途中志愿者如因故不能前往,可选择“拒绝”,选填确认拒绝原因。调度员确定是否继续将任务推送给其他志愿者。志愿者接受任务后,系统向其推送患者详细地址,并可实时导航。志愿者可通过APP自动定位最近AED,获取AED后赶往事发现场。调度员可根据呼救地址,电话通知就近AED联系人将AED送往呼救地址。除此之外,急救志愿者还可以通过“互联急救”APP软件实时查看救护车辆信息、路况等重要资料,与执行该任务的急救车组互联,也可发布现场图片、视频推送给调度坐席。通过“互联急救”APP强大的讯息传递功能,将120调度、急救志愿者、急救专业人员及AED有效串联,实现急救生命链的即时联动。
1.5志愿急救服务形式
1.5.1 打造社区急救志愿服务单元 青岛市内四区中崂山区面积389 km2,其山区面积广阔,急救网络覆盖率较低。青岛市急救中心与崂山区卫健局联合开展“120乡医急救联动”试点项目,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室)为依托,以社区乡医为急救志愿服务主体,设置50个社区急救志愿服务单元,缩短急救开始时间。设置基于街道、社区人口密度、辐射范围、老年人口数、OHCA发生率、综合救治能力等多维度综合考量,合理配置并选择投放AED、呼吸气囊等急救设备、物品,配备电动车等适行交通工具。培训并注册的乡医志愿者接受120调派,接受任务后携带AED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出诊,参与OHCA、急性心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社区院前联合救治。
1.5.2 打造移动AED急救志愿服务车 优选具有丰富道路、急救救援经验、驾驶技术过硬、对路况熟悉的青岛“好司机”道路应急救援急救志愿者,借助私家车,打造私家车为移动AED志愿急救服务车。车上张贴急救志愿服务车及AED标识,随车配置AED、呼吸气囊,接到任务后迅速到达现场实施CPR与除颤。
1.6资料与方法 收集、调取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青岛市内四区“互联急救”APP调派的67人志愿者参与急救的数据与院前急救病历,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采用统计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对EMS及志愿者两组间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互联急救”APP调派情况 120调度共派单587次,占“E”级别呼救的63.5%。急救志愿者接单响应71人次,4人次接单响应后放弃,67人次接单后到达现场,响应率占派单率的11.4%,其中7人次携AED到达(社区急救志愿服务单元乡医志愿者2人次,移动AED急救志愿服务车志愿者5人次)。到达现场志愿者年龄为21~55(35±9)岁。见表2。
表2 急救志愿者响应、到达现场情况
2.2志愿者反应半径及响应时间 志愿者反应半径中位数1.0(0.8,1.5)km明显短于EMS急救半径中位数1.8(1.3,2.6)km,但志愿者响应时间中位数10.0(7.0,13.0)min长于EMS响应时间中位数9.0(7.0,1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急救,可作为院前急救体系的有益补充,是有效缩短EMS急救半径的有效途径。志愿者响应时间长于EMS响应时间,有待提速。见表3。
表3 青岛市市内四区EMS与急救志愿者响应时间、反应半径比较[M(P25,P75),n=67]
3 讨论
3.1扩大急救志愿服务队伍,使志愿急救提速 在120接到求助电话派车,EMS团队尚未到达现场之前,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调派急救志愿者参与急救,先于EMS到达现场开展CPR与AED除颤,是院前急救服务的进一步延伸,其在院前急救网络中的作用亦越来越受到重视,能增强救治的时效性[9]。荷兰、瑞典于2008年开始借助AED-Alert、HeartBeat Now、Mobilelife esaver Service互联网应用软件对活动半径在1.0 km、0.5 km范围内的注册急救志愿者进行调派参与急救[6]。美国一款类似的Pulse Point APP在600多个社区实施,该APP能定位OHCA事件400 m范围内的注册人员及附近的AED。在EMS之前到达现场并发现心脏骤停受害者的人中79%(11/14)实施了旁观者CPR,72%的志愿者赶到现场[10]。英格兰应用Good SAM APP可以通知伦敦市中心300 m内距离心脏骤停最近的3个志愿者[11]。新加坡使用My Responder志愿者APP调派志愿者参与急救,明显提高OHCA生存率[4]。社区急救志愿者参与OHCA急救在欧美国家实施30余年,我国在“互联急救”APP调派志愿者参与急救服务仅刚刚起步。有研究[9]显示,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至95%。截至目前,青岛市内四区急救志愿者响应率仅为11.4%,志愿者反应半径为1.0(0.8,1.5)km,响应时间中位数10.0(7.0,13.0)min长于EMS响应时间中位数9.0(7.0,12.0)min,超过美国心脏协会(AHA)倡导的“黄金4 min”救治时间。本研究发现,志愿者兼职身份、交通拥堵、进入小区受限、停车不便、定位误差也是到达现场时间晚于EMS的影响因素。未来应大力实施“互联急救”APP公共推广策略,鼓励更多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下载、注册参与急救,扩大志愿者队伍的数量与规模,让更多的人响应,实现志愿急救提速。
3.2规划布局AED配置,提升利用率 科学规划除颤设施AED的有效配置,实施启动公众电除颤(PAD)计划,让EMS以外的急救志愿者或现场目击者使用AED实施除颤、CPR,对于提升院前CPR成功率十分关键。深圳自2017年推出PAD计划,AED配备率为300台/10万人,已使用88次,成功救治27人。PAD推进在中国的发展相对滞后,AED配置数量严重不足,CPR培训普及率较低,急救志愿者在接单响应后,无法就近及时获取AED到达患者身边,致使OHCA患者抢救成功率低。我国应由政府主导,全面规划AED的配置和维护管理,强化机场、地铁、火车站、商超、大型社区、交通枢纽、重要公共区域人流密集场所的AED配置,倡导鼓励社会捐赠、商业运作、企业单位购买等多途径加大AED配置,并落实安装后的维保服务,大力提升AED的配置覆盖率,并确保设备随时可用。加强AED电子地图更新维护,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等平台、应用程序,及时发布AED地图信息,方便急救志愿者定位使用。可考虑借助无人机、出租车、警车、消防车等启动迅速、AED快速送达的优势,同时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设置社区急救志愿服务单元,配备AED等急救设备,电动车、自行车等出行方便的交通工具,不断提升AED配置辐射面和利用率。
3.3创新志愿者培训形式,提升培训覆盖率 志愿者的定期培训、复训是保证其急救能力,确保响应参与急救的关键。AHA每年对1200多万第一反应人进行CPR培训。新加坡在2015年7月实施拯救生命计划,在社区安装360台AED,对3万人进行CPR、AED急救技能培训[12]。深圳市按照配置1台AED、10名救护员的比例,计划培训5万名初级救护员。本研究认为,国家应组建志愿者师资培训队伍,培训人群重点涵盖AED配置机构、场所管理人员、公安、消防等行业人群,并面向社区、农村、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面向志愿者群体,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逐步扩大对急救志愿者群体及广大公众的培训覆盖率。同时要完善建立急救志愿者培训、复训制度,对志愿者师资队伍、急救志愿者群体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复训,保证其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更新,确保急救志愿者敢于出手相救。
3.4加强政策推动,社会保障支持 志愿者自愿积极参与急救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项长期性的社会化、系统化工程,涉及志愿者的招募与急救普及培训、AED的配置与维护、互联网+急救信息技术的支撑与完善等多项建设内容。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与经费保障,出台制定急救志愿者管理及表彰奖励的政策和法规,明确急救志愿者的责权义务,规避救治风险,保证其合法权益,减少其参与急救的后顾之忧,在全社会形成保障支持的氛围,如为急救志愿服务车辆给予优先通行、停车等保障,畅通其救治之路。
综上所述,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调派志愿者参与急救服务能有效缩短EMS半径,对于急救网络覆盖率低的农村区域尤为重要。初步建立起的社区急救志愿服务单元、移动AED急救志愿服务车等多种志愿服务形式是急救志愿服务的可行途径,打造的急救志愿者队伍是对急救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模式将“智慧急救”“志愿急救服务”与EMS有效融合,实现患者-120调度-AED-志愿者-急救专业力量之间的高效互联互派,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可及的急救服务,是未来急救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OHCA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必然之路,值得推广应用。但由于本研究尚处于实施初期,受AED布局量、急救志愿者人数规模等客观因素影响,时间短、样本量小,存在不足,后续研究中会增加样本量,持续深入推进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提升急救志愿者培训普及率,扩大志愿者队伍规模,完善APP功能,多途径提高响应率和现场急救率以及更好的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