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2022-03-22刘攀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创新思路新时代

刘攀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够享有与城镇同样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直是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城乡差距大,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显得不足,由此严重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进程。本文结合笔者在农村小学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以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为例,结合本地的教育发展环境,通过学习和考察当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基础上,浅谈对新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思路及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时代    乡村教育    创新思路    教师修养

一、背景、推动乡村教育刻不容缓

教育是国之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我国,乡村人口占大多数,乡村的教育问题也是国家的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乡村教育问题边缘化也日益凸显,这与和谐乡村的发展目标不相符合,并成为乡村振兴的绊脚石。为此,作为新时代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总书记的期望,努力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水平。

二、创造校园文化彰显个性价值

校园是师生共同的家,而校园文化则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继承和创造中生成的,是学校的“根”,教育的 “魂”,不仅彰显着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学校育人的方向。所谓“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只要潜心探索本土特色,发挥乡村淳朴归真的本质,校园文化会更具有魅力以及情感寄托。因此,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即使没有城市小学华丽的“外在”,但仍然可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心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

如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结合校园地理位置以“乐至”与“资阳”相邻互通等特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校训。“快乐,阳光”,寓意乡村孩子也能够,头顶朗朗蓝天,脚扎巍巍大地,在这里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此外,学校还将“大雪压青松”的文化内涵融入全体师生心中,使人一进校园就感觉到一股“青松挺且直”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其中,红色文化以党的发展史和建国史为主线,让学生从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孕育红色种子,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自信心;再以陈毅元帅的事迹与作品为主导,让全体师生接受“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的文化洗礼,激发孩子们不畏困苦,努力向上的精神;经典文化又以《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为主,让全体师生接受我国经典文化的熏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育管理要全面做到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以生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沟通,“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为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逆境观。

笔者所在的农村小学,就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首先就要在教师心中树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重要思想。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更应关爱留守儿童,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增强留守儿童教育的针对性;组建专门的教育队伍,定期召开会议,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还建立了家长互通平台,让外出务工的家长们能够放心、安心。

四、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好老师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然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这一问题在乡村小学显得更为明显,努力建设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是新时代乡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呢?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人的观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此话把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诠释得非常明白清楚,我们唯有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终生事业来做,才能成为真正了不起的教师,才能对得起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称号。

五、家校共育优化孩子成长环境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起点,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校共育,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协调家校双方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有效地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家长对教师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而家访有着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家访能让教师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少了许多误会和责怨。在家访时要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教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种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通过家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共同体。

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没有阻力,顺利开展起来。家校共育使教师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共识,这种共识作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六、结语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艰巨使命,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播撒“太阳花”的种子,让教育理念与时俱进,营造健康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时代乡村教师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廣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后,不管祖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多少艰难困苦,我对党和国家都充满信心、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作者:陈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7期

【2】作者:作者:韦婷婷 周婧 《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01期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创新思路新时代
新形势下企业宣传工作的创新思路探究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
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的探讨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