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对规则意识培育的思考

2022-03-22张红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新冠肺炎培育

张红

[摘 要]规则意识是当下夺取抗疫最终胜利的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也是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青年学子的规则意识仍有待进一步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把握抗击疫情带来的契机,挖掘当前规则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意志培育和实践升华四方面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

[关键词]新冠肺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2-0044-03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果敢勇毅的雄伟魄力和鏖战必胜的坚定信念采取了最严格、最彻底、最全面的防控举措。在这场殊死较量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可以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考验。当然,这场疫情“大考”其实更是对个体精神的检验,无论是从“全民战”还是从“常态化”的角度看,个人的规则意识都是夺取抗疫最终胜利的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加强对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以事说理、以案明德,着力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见,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当下疫情防控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因时因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

一、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面临的消极影响

规则意识,指个体了解规则、尊重规则,并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1]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养成也是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直接受到了家庭、社会、高校、个人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一)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0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一名陕西安康大学生1月23日从武汉返回老家,1月28日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但正是他“教科书式”防范,40个亲密接触者零感染。深究此案例不难发现,规则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坚持佩戴口罩、途中不吃不喝不交谈、返乡后主动报备自动隔离、劝说家人取消年夜饭……其实不仅是该名大学生,还有很多的青年学子疫情期间都主动担任起家中的“监督员”和“科普员”,劝说家中长辈重视疫情,出门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等。但随着疫情常态化发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正在悄悄蔓延。于是,我们看到一些民办学校“抢跑”开学、越来越多的商场和超市放松了“戴口罩”要求、聚集场所也不再强调一米安全距离……直至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负面事例的网络裂变传播和周边环境的“耳濡目染”,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成人初显期”的青年学子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二)高校的规则意识教育存在现实困境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规则意识教育通常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展开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要利用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法律规则意识。但是在课程教育的实践中,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细节的倾向,规则意识培育在一定范围内被边缘化。当前高校迟到缺勤、违章电器、考场违纪等现象屡禁不止的很大原因即在于此。习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新冠疫情理应当成为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契机,“疫情”这本“活教材”中鲜活的事例和典型案例均可以用作涵养规则意识的素材库。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教师重视不足、信息素养和资源获取意识欠缺等原因,难以让青年学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

(三)疫情特殊时刻下学生个人自律不够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2020年上半年大學生不得不从“面对面”学习模式转换为“屏对屏”听课模式,这使得很多青年学子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和焦虑症状。正因如此,许多同学向老师提出想尽快回归学校的迫切愿望。但出于疫情防控和学生健康的双重考虑,这一迫切愿望往往无法得以满足,于是感性与理性无法融合、规则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私自返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现如今各大高校均已复学,但其中规则意识短板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复学之初,面对校门“控制性管理”要求,不少学生直接在网络空间表达不满,甚至于在线下采取各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想要突破校园防线,还有同学对每日体温上报漫不经心或者干脆不报。

二、疫情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个人层面:关乎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类解放的终极追求。[3]“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的边界是“其他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正如伯纳德·布朗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体,因其存在,其对权利的要求都是有效的;但是,还有其他的众多个体,他们有着同样的本质和类似的要求,这造成了社会性的情境,因此,需要进行普遍性的管控。”制定规则来限制个人的自由才能保证处于此范围内的全体成员的自由即每一个个人的自由。[4]西方国家部分民众不仅拒绝戴口罩,还集会要求政府“归还自由”,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社会自由的关系,疫情的快速蔓延正是将“自由”凌驾于“规则”之上的代价。只有全社会都形成规则意识,才能保证疫情防控中每一环节的落实度和有效性,进而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这,正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石。此外,规则意识是一种特有的理性精神,正是作为现实的人向全面、自由不断迈进的重要标志。

(二)社会层面:关乎社会的安定有序

不同于传统熟人社会中的“家族治理”,在以“生人”为主体构筑的现代社会或国家,要维持秩序就需要全社会秩序和规则的统一。新冠疫情暴发正逢春节,期间又经历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暑期等重要节点,每个人都是疫情传播链上的一环,任何差错都可能让病毒趁机蔓延。在当前“社区治理”的主导模式中,一个人就好比社区“有机体”中的一个“细胞”,如果细胞不按正常规律生长,那么有机体便无法正常运转。因此,疫情防控仅靠强制措施或是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人们的规则意识才是最大的决胜因素。从一定层面上说,社会的规则意识便是国家治理的内在合力。

反观西方某些国家,正是由于不懂得抗疫中的“规则”密码,再加之对“自由”的误解和滥用,直接导致社会治理陷入困境,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断攀升,进而又引发出新一轮的抗议、游行和暴乱。

(三)国家层面: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治理现代化归根到底需要人来运行。如果没有规则意识,国家治理又从何谈起?因此有学者认为:当前,规则意识薄弱或缺乏问题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和构筑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主要挑战和短板。[5]涵养青年学子的规则意识,关乎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第一,“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学子规则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提升青年学子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在更广大群体中形成带动作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即规则文明。第二,青年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建设者尊重规则、敬畏规则、遵守规则,才能构建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真正做到“心中有民、不负人民”。

三、疫情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进路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也要坚持“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反思不足和分析原因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提升青年学子的规则意识,把疫情防控网扎得更牢更密。

(一)理性认知:为遵规守则提供基本遵循

“知是行之始”,培育规则意识的前提是要让大学生们知道“规则为何”。那么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青年应遵循哪些规则?首先要遵守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其次要遵守道德规范。“诚信”在防控中可以显化为“如实报告病情和行程”,“友善”可以体现在“尊重和善待湖北同胞”。从中华传统美德“尚和合,求大同”中理解“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最后要遵守教育部及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中也对学生提出了相关要求,如“开学前进行连续14天每日体温监测,记录健康状况和活动轨迹,并如实上报学校,配合学校做好开学入校健康检查”等。

对于高校来说,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抗疫中的规则意识培育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团日活动、多媒体手段等以事说理,议案明德,帮助青年学子进一步明晰道理、澄清规则。

(二)情感认同:为遵规守则提供动力支撑

当然,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在于知道规则,了解规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感受到规则带给自己的正反馈,没有遵守规则的情感体验和愿望。情感认同在此时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了情感认同之后,才能达到朱熹所说的“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是能够“内化于心”的关键步骤。高校应当加大对校园文化的规范感建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塑造、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如我校每年进行“十佳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和“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通过凡人善举和高尚师德构建浸润式环境,引导学子们注重言行举止、加强道德修养。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媒体宣传进行导向性教育。如之前新闻媒体中报道的“硬核防护”“核酸检测有序排队”等就是对规则意识的正向激励。而类似造谣“上海疫情”大爆发的男子被刑拘10日以及某高校保研女生私自离校返校后被取消毕业前所有评优评先资格等事例是对规则意识的负向反馈。

(三)意志培养:为遵规守则提供持久保障

青年学子要持久自觉地遵守规则,仅有情感还不够,必须从否定性的强制走向意志自律。只有将其上升至意志层面,即转化为内在需求和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做到慎终慎独。从表面上看,规则意识就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规则的遵守,但其实更是个人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与认同。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广大青年学子展现出了年轻人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有的为社区“守家门”,有的在云端开展“爱心课堂”,还有的进工厂助力防疫物资的生产……可见,当青年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道德意义和社会责任时,必然會自觉地使自身行为符合国家需要、社会需求和人民利益,承担起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

因此,可以从培育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角度,将对规则的遵守由外在约束转为内在需要。如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家国情怀,在心怀大局中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责任意识。或者培养青年主动担当作为、敢于斗争的责任意识,在与各类错误行为和不实信息做斗争的过程中继续强化责任意识。

(四)实践升华:为遵规守则提供践行路径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注重在实践中涵养规则意识。可以说,规则意识就是在一次一次的实践中得以形成的。如今疫情形势依旧严峻,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的懈怠心理和厌战心理。在常态化防控下,无论是日报告、零报告,还是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抑或是公筷分食、拒绝野味、佩戴口罩、配合测量体温等细节,无一不是规则意识的生动实践。

规则意识的培育既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自由发展,也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当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的陆续颁布表明规则意识培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应当把握抗击疫情带来的教育契机,在危机中育新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地将理性的规则意识渗透到青年学子的头脑中,促进规则意识从他律到自律,被动到主动,内化到外行。

参考文献:

[1]王婕鹏.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现代公共道德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38.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3]陈曙光.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22-32.

[4]徐美慧.当前我国公民规则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19.

[5]晨熹.现代社会治理的短板:规则意识缺失[J].领导科学,2018(34):20-21.

(责任编辑: 杜家和)

2361500511263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新冠肺炎培育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