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理论视角下解读《山居秋暝》 英译中的意象传递

2022-03-22李书兰

今古文创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古诗

【摘要】古詩英译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古代诗人经常从自然界寻找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托物言志。意象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所描述的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融合。《山居秋暝》是王维最著名的田园诗之一,这首诗描写了秋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的山中景色,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作。本文以《山居秋暝》许渊冲先生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框架理论视角,解读与论述古诗英译的意象传递。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框架理论;古诗;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2-0120-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框架理论视角下古诗英译意象研究,项目编号2019B1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关键词海外认知历时研究,项目编号:21BYY092。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英译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我国文化“走出去”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古代诗人经常从自然界和生活中寻找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托物言志。意象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所描述的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融合(陈颖宇,2014)。在诗歌的构建中,往往一个意象会成为一首诗歌的主旋律。然而,很多诗歌常常会融合多个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如何在翻译中恰到好处地传递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象,是古诗英译的重点,也是难点。人们在讨论古典诗歌意象英译的时候,一方面更愿意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比如说风格、神韵、气势等等。另一方面,多集中在比较文学、接受美学等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以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许渊冲先生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框架理论视角,解读与论述古诗英译的意象传递。

一、框架理论

心理学领域有关知识和概念的研究是框架理论的源泉。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lette就通过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概念的图式模型。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反应或对过去经验的结构化,并且总是在合适的机体反应下操作。后来,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用框架取代图示来表示知识的表征形式。社会学领域框架理论研究以Coffman的研究最为突出。他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诠释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通过对于社会角色社会情境的诠释,使人们了解特定行动场景中自己拥有的交往行为和表现,从而协调与他人的行为,使日常生活井然有序。

语言学领域的框架研究第一人是Fillmore。他认为: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架构,用于表征特定的、频繁出现的情景的知识和信仰(Fillmore, C.J.,1985)。同时,他也承认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些框架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20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理论在话语分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许多话语框架观,而社会文化框架观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框架思想之一。框架会产生一些社会文化含义,一个框架和另一个框架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差异。同时,框架理论与多个学科形成交叉,其中包括翻译研究。框架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独到的语言研究视角和方法(王寅,2005)。

二、解读《山居秋暝》及其译文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中有画”。这首《山居秋暝》是“诗中有画”的典型代表。诗中有明月、清泉等景物,也有浣女、渔夫等人物;有明月、松树等静态描写,也有清泉、莲动等动态描写;有明月等远景,也有竹林等近景;有明月、莲动等视觉描写,也有清泉、竹喧等动态描写。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了终南山黄昏到月夜的宁静之美。

此外,《山居秋暝》创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当时张九龄被罢相,王维心情沮丧,他思想中的禅宗思想开始逐渐占据上风。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山水田园诗,诗中的禅意也日益明显。如与《山居秋暝》作于同时的《辋川绝句》组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不见人”“人不知”“寂无人”,这是一个冷清而寂寞的无人世界。诗人王维在这份冷清和寂寞中,更体味到禅宗思想的空灵和宁静。

与此类似,《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既可以解作“空旷的山”,也可以解作“空灵的山”。前者是自然界的山,是物质意义上的山,后者是心灵世界的山,是精神意义上的山。所以,诗中所说的“王孙自可留”,既是对山间美景的流连,也是对精神世界的归依。

许多名家对于这首名篇进行了英译,以下主要从认知语言学框架理论视角对许渊冲先生先生的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作简要的解读。

原文: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许渊冲先生译本:

Autumn Evening in the Mountains

After fresh rain in mountains bare/Autumn permeates evening air/Among pine trees bright moonbeams peer/Over crystal stones flows water clear/Bamboos whisper of washer-maids/Lotus stirs when fishing boat wades/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An Autumn Evening in the Hills

Through empty hills new washed by rain/As dusk descends the autumn comes/Bright moonlight falls through pines/Clear springs flow over stones/The bamboos rustle as girls return from washing/Lotus flowers stir as a fishing boat casts off/Faded the fragrance of spring/Yet,friend,there is enough to keep you here.

框架成分增减和更换(许译)

框架成分增减和更换(杨戴译)

为了更好地传递诗歌中所表达的意象,译者通常对诗歌的原框架进行操作,主要包括框架成分的转换,框架成分的增添或删减,以及框架关系的改换,框架层次的调整以及框架移植。本文解读的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主要涉及到框架成分的转换,增添和删减。

首先,诗歌的题目“山居秋暝”,“瞑”是傍晚的意思。诗题的字面意思是居住在傍晚时分的山中,两个版本为了追求题目的简洁,不约而同地对这首诗的题目进行了框架删减处理,都没有译出“居”字,只用了介词“in”表示“在山上”。虽然没有直接译出,但读者可以读出是居住在山上之意。

首联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大意是: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这句中的“空”字表现整个景色空灵远大,给人一种遗世独立和远离尘嚣之感。许译版本把“空山”译为“in mountains bare”(光秃秃的山),显然和后文“松间”“清泉”是矛盾的。许渊冲先生的诗歌英译追求“三美”,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音美”,译者要与其译文的后三句形成押韵,所以这里进行了框架转移。這一句诗中“晚来秋”的“来”译者用了“permeates”“弥漫”,这一译法非常精妙,极富诗意:在不知不觉中,秋意降临。“autumn permeates”和“autumn comes”比较,更能给读者“秋意浓”的感受,这也达到了古诗英译意象传递的目的。杨戴夫妇译本把首联中“新雨”译为“new washed by rain”(新雨的洗涤),这显然是对原诗歌框架进行增添,添加了“冲洗,洗涤”之意,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雨后山中空气的清新和洁净的意象。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为: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许渊冲先生把“明月”译为“bright moon beams”“明月的光线”,把“石上”译为“over crystal stones”(水晶般石上),分别进行了框架的增添,更细化了明月、石,用“照”译为“peer”(窥探),翻译得令人惊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月光探出头来,若隐若现,明暗交错,表达了意境美。译者把“石上”译为“over crystal stones”(水晶般石上),也对框架进行了增添,表现出了石头在清澈的溪水冲刷后的像水晶一样透明的光泽。这些对框架的处理,都使诗歌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明净清澈的画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立现。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的轻舟。许渊冲把“归浣女”译为“washer-maids”,删减了“归”的意思。“下渔舟”表示划着渔舟顺流而下译为“fishing boat wades”,删减了“顺流而下”的意思。删减后读者也能体会其要表达意象,而且做这样的删减处理,使行文更加整齐,同时,“maids”和“wades”也构成了押韵,达到了“形美”和“音美”的目的。另外,大多数译者把此句中的“喧”译为竹林发出的沙沙声,许渊冲先生把“喧”译为“whisper”(窃窃私语),进行了框架转移操作,认为它是“浣女”的窃窃私语声,给读者以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这也体现了许渊冲先生古诗英译“三美”中的“意美”。同样,在杨戴夫妇的译本中,把“下渔舟”译为“fishing boat casts off”(渔舟解缆放船),这里也突出了人的行为,放船出海,让读者体会到淳朴的渔民生活。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意为: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两个译本都对“随意”的框架进行了删减,许译中用了“though”,杨戴夫妇译本没有与之相应译文,只在后面用了“yet”来表示前后句的逻辑关系。“随意”,是“任凭,随它而去”之意,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两个译本都没有完全译出作者想表达意象。笔者认为,可以把“随意”译为“let it go”(随它去吧),这个词语是英语国家读者比较熟悉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人的豁达,释然,放下之意。在尾联中,作者王维用了一个典故,《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作者反用其意,含蓄地表达自己留恋山林的心情。所以这里的“王孙”是指作者自己。两个译本都对“王孙”进行框架转移,许渊冲先生把它译为“you”(你),杨戴夫妇把它译为“friend”(朋友),这对不了解这一典故的英语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结语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被誉为“诗中有画”“诗中有禅”,这首《山居秋暝》是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歌呈现出幽远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之美,反映出王维作品与众不同的特点,“画”“乐”“禅”“情”使他的诗具有无可比拟的特色。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两个译本为了达到更好意象传递的效果,都对原诗的英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框架操作。虽然两个译本都没能翻译出“空山”的深层含义,但是整体而言,通过框架理论的增添,丰富了原诗的内涵。所以在英译文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框架操作,把握好词汇的选择和整体意蕴的表达对诗的意象传递尤为重要。总之,框架理论不仅为古诗英译提供了方法论,也为古诗英译解析提供了独到的语言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Ungerer,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Fillmore,C.J.Frame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Quaderni Di Semantica,Volume 6,1985 222-254.

[3]Croft,W.&Cruse,D.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ge: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2004.

[4]Tymoczko,M.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许渊冲.王维诗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04.

[7]杨宪益,戴乃迭.唐诗: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8]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9]陈颖宇.从框架理论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意象传递[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12).

作者简介:

李书兰,女,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2549500520226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翻译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