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分析

2022-03-22陈珺

教育界·A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小学音乐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小学;音乐;教学

作者简介:陈珺(1976.12—),女,昆明市盘龙区东庄小学。

前言

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将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地实践于小学音乐教学当中,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等教学目标,以及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水平,值得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目的论是“生活即教育”。所谓生活即教育就是将生活作为一项教育活动来进行,把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当作学习的对象,从生活中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指南,行动是思想的母亲,教育与生活的范畴相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无限的自主动力而非被动压力。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领域论是“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紧密关联,其核心在于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范围,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如果把社会作为学习的重要场所,那么教育的素材内容就会丰富起来,教育的工具设施就会大大增加,教育的空间环境就会拓宽,教育的方法途径就会多种多样,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实施者也会得到全面覆盖。“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一样,都提倡将教育与生活、社会进行有机联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从做中学。”这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好本领。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指导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启发教师开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音乐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建立课堂与生活、社会之间的联系。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脱离学生生活的音乐教学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音乐教学不应局限于学校的课堂,而应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中。要想让学生在学音乐的过程中,既能学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又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就得联系生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对社会音乐活动的关注和参加情况,是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社会生活中承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为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热爱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音乐课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更是推行美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将欣赏音乐、展示音乐和创作音乐作为主要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接触音乐时体会音乐中的形式之美与内涵之丰,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实现美育的目标。而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全面发展的人[1]。

三、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到位

部分学校对音乐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应试、轻素养的“唯分数论”倾向。应付、挤占,甚至停上音乐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音乐教学场所不足、音乐教学设备等资源配置不达标的问题也仍然存在。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对音乐课程开设的关心程度和对音乐活动开展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短板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不足,创造性内容较少。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更新,没有运用新手段和新资源来展示教学内容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音乐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满足。

教学设计作为串联每节音乐教学课堂的系统规划,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音乐教學的实际效果。小学生年龄较小,自觉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仍然采取落后的教学设计,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生硬单一地理解音乐,违背了生活教育理论思想[2]。

(三)学生对音乐课缺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情感积累尚少,而小学音乐教学中“重会唱,轻体会”的“填鸭式”灌输课堂又普遍存在,学生被动学唱,机械模仿,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艺术天性得不到唤醒,学生感悟音乐的过程被忽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通常先让学生记歌词,等到学生可以背诵完整的歌词以后,才加入旋律,让学生学习旋律。但是,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往往是先对歌曲的旋律产生兴趣,特别是节奏感较强的旋律,而不是先去关注歌词的内容。遗憾的是,小学音乐教师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特点,仍然坚持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守旧的教学方式令课堂教学脱离了生活,让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3]。

四、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联系生活情境,沉浸式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应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音乐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联系生活情境,制造新鲜感,增添互动性,强化体验感。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区别于常规课堂的情境教学,使音乐学科教学与生活情境融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木瓜恰恰恰》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次生动的印度尼西亚文化之旅,借助多媒体播放印度尼西亚的特色风光,让学生随着音乐的律动,用歌声重现印度尼西亚农民售卖水果的繁忙场面。在此过程中,教师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心投入课堂活动,沉浸在音乐之中,让音乐课堂充满魅力。沉浸式体验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又如,在教学“祖国您好”这一单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颂祖国》《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等曲目时,因为学生对爱国的理解比较浅显,教师要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思想的内涵。教师可以把红军长征中的爬雪山、过草地,以及新中国成立时在天安门升国旗等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融入情境游戏中,利用桌面游戏重现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游戏中感受革命的艰辛,体验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沉浸式的情境体验引领学生在游戏与歌曲的碰撞中,倾听家国情怀,从音乐中获得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二)联系生活经验,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

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联系生活经验,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使他们用心去感知生活,发挥联想和想象,化抽象的乐理知识为具体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春之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奏响《春之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生活物品来模拟这些声音,代替音响效果。春风声,可以用吹餐巾纸的声音来代替;春雷声,可以用筷子敲击声代替;春雨声,可以轻轻摇晃牙签盒代替。这些小活动,运用了生活化的道具,贴近生活,富有趣味,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展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如,在教学反复跳跃记号知识点时,教师应该侧重带领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的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滑滑梯”游戏,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将反复跳跃记号与玩“滑滑梯”游戏时“同一进口,不同出口”的行进方式进行联想,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理解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路径和使用方法。

再如,在教学《田野在召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想象春天万物生长、大地充满阳光的大自然的风光。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想象在班级郊游中,大家背起小背包,兵分两路,各自向预定的目标前进的情境,形象生动地解决二声部合唱的重难点。让学生以课本为出发点,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出课本的限制,拓展学习空间,这样既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又培育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三)联系生活特色,因地制宜施教

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应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提高审美能力。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与其他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挖掘社会、民族等方面的知识及人文内涵,联系当地社会生活的实际,因地制宜整合校内外的特色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当地民间、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课程,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

例如,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是国家级的保护项目。而有关专家认为“烟盒”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鼓之一。教师可以借助民族音乐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欣赏民族乐器的特色,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情。云南彝族海菜腔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地方特色传统音乐。同理,教师也可以将此类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融入课堂,给学生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又如,广府文化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师就可以选择凸显岭南特色的音乐曲目素材用于音乐教学。从粤语经典童谣《落雨大》到《英雄花开英雄城》,当地特色文化与音乐教育巧妙串联,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联系社会资源,开展多样的音乐活动

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应该联动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社會即学校”的作用凸显,想方设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团结社会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音乐教学融入日常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前童古镇的元宵行会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聘请了该项目的传承人来学校进行非遗音乐教学,老师傅们耐心指导学生学习工尺谱、演奏传统民乐。假期里,学生们还去当地的景区练习、演出。学校的音乐教师则将行会音乐中使用的鼓、镲、唢呐、笛子等乐器融入民乐演奏中,为校民乐团创新了《金蛇狂舞》合奏曲目。在学校针对元宵行会传统文化传承做的问卷调查中,家长、学生都对学习行会音乐表达了极高的热情[4]。校外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让音乐教育得到了从学校到社会的充分延伸。

又如,成都举办的第二届教育博览会展示了一款智能音乐示教板。这是一款拥有仿真钢琴键盘、触摸式五线谱、触摸快捷移调、电子乐理标尺、五线谱升降调变化显示以及音符显示等功能的电子示教板。将这款交互式设计的智能产品应用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直接展示弹钢琴,讲台下的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弹奏指法和技巧。五线谱、调名、调号等钢琴弹奏元素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充分实现了乐理知识教学的可视化,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操作,增强了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5]。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来赋能小学的音乐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提高音乐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对于实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小学音乐课程目标具有切实作用。音乐教师应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从生活中发掘优质的教学资源,探索更多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107/t20010701_80353.html.

蔡红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音乐快乐课堂构建分析[J].成才之路,2019(09):87.

路欣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生活化的音乐教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5.

陈之殷.挖传统 重体验 引外援—两所乡村学校的美育实践[N].光明日报,2021-08-30(07).

赵子君.黑板上能“弹钢琴”实验操作可“回放”—第二届四川教育博览会在成都举行[N].成都日报,2021-05-09(06).

2877501705270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小学音乐
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生活,习作之“本真”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研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