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浸润童心
2022-03-22许海媛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学;鉴赏力;渗透
作者简介:许海媛(1974.01—),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全国上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文化强国”战略的内涵深入人心。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应该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学生应该从孩童时代开始广泛而系统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日益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民族音乐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音乐的继承者,更是民族音乐的发扬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音乐艺术的氛围很重要,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让他们不仅能更好地学习民族音乐,还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使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传承与发展[1]。
一、民族音乐之花,盛开于童心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国家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继承,要从孩童抓起。孩子们通过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在民族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产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犹记得,笔者自己在孩童时代,每每唱到“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时,内心便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与幸福之情,总是不由自主地拍手、跳起舞来,仿佛自己是祖国的一朵花儿,正沐浴在党的光辉下幸福地生长。现如今,笔者看着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自己的带领下,一边跳一边唱起《快乐的音乐娃》。他们的歌声在欢快的配乐与韵味十足的新疆舞中变得更为动听,笑容也显得更为灿烂,正如歌中所唱的:“你是花一朵呀,我是花一朵,祖国妈妈培育我真呀真快乐!”
民族音乐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就看我们这一代人能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熏陶,以及孩子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感触。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许多的民族乐器,也诞生了无数优秀的乐曲,令人为之赞叹。其中,用江南丝竹演奏的乐曲沁人心脾,如江南的一叶小舟、一阵清风、小桥流水人家那样令人神往。在音乐课堂上,笔者带领孩子们一起欣赏民乐合奏《欢乐歌》,像是一段清新淡雅的旅程。这首曲子是一首诗,亦是一幅画:绵绵的江南雨,像春天泼洒的香茶,幽幽的水乡路上,飘荡着丝竹曲声、歌声。这些乐器展现了如此优美的景色,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似被施了魔法一般,怎能不令人惊叹呢!孩子们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了江南丝竹的主要乐器有笛、箫、二胡、琵琶、小三弦和扬琴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感受到了江南曲调的细腻婉转,领略了江南的人文情怀。同时,孩子们为我国产生了这些乐器而高兴,也为我国有这么优秀的音乐作品而感到自豪。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能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而后才能更好地发展民族音乐。音乐教师理应为民族音乐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努力,为孩子搭建更宽广、更有效的平台,让民族音乐之花,开在孩子的心田里。师生要一起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积极准备,努力工作学习,储备好足够的力量。
二、民族音乐情怀,融入音乐教学
民族音乐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日趋丰富而多元化,孩子们从中接触到的音乐作品,种类较多,精彩纷呈。其中,很多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好这些素材,合理、有效地对孩子们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文化的情怀。那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作品,涌现出的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和可歌可泣、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孩子们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民族音乐的知识,而且可以领略伟大的民族精神,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欣赏革命歌曲,感受时代的气息,领略民族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通过音乐的传达,孩子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更为生动形象的了解和领悟。如孩子们在聆听与演唱歌曲《保卫黄河》时,感受到了先烈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进而树立为人类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志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各个地方的民歌也风格迥异、绚丽多彩[3]。孩子们在学习各地民歌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起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如孩子们在学习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时,歌曲欢乐的氛围,让人仿佛看到了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正身着盛装,踏着欢快的舞步迎面而来。歌曲中“啊嗦啊嗦马里拉”这一衬词的反复运用,使节奏变得尤为轻快活泼。孩子们在歌唱中充分地感受到了藏族人民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对家乡的无限赞美之情。又如陕西民歌《跑旱船》,这首独唱曲展现了北方群众边唱边跳的喜庆场景,旋律轻快活泼,歌词简洁明了、语言诙谐,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在欣赏中能了解陕西民歌的音乐特点,感受到陕西人民的热情奔放,对陕西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发出由衷的赞叹,进而逐渐爱上陕西的民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许多的民族乐器及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器乐作品。如用江南丝竹演奏的广东音乐《步步高》,轻快活泼,充满幸福美好的情感;而北方的唢呐独奏曲《山村来了售货员》,热情地歌颂了售货员为山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见,南北的音乐风格不同,表现的场景也各具特色。南方的丝竹清新典雅,北方的唢呐高亢嘹亮,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笛子独奏曲《喜洋洋》,听后令人精神振奋;笛子曲《姑苏行》,其行云流水的曲调将听众带入梦幻般的渔舟点点、烟波浩渺的太湖美景中。而唢呐,看上去虽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喇叭,却有着强大的表现力,可模仿小鸟的啾鸣,亦可表现嘹亮的高歌,让人听起来仿佛自己正站在黄土高坡上,极目远眺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感到心潮澎湃。每一件民族樂器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都有它精彩的故事,因此它们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发展。比如竹笛,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由最早出土的用骨头做成的笛子,经过古人的一步步改良演变成如今的竹笛,已然经历了几千个春秋。
三、学习民族音乐,提高鉴赏力
如今是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了。电子产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由此形成的“快餐文化”也伴随而来。小学阶段的孩子所接触的音乐是形形色色的,音乐的优劣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教育教学,以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让其拥有甄别作品优劣的能力。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以民族音乐为载体,安排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曲目,帮助孩子们学会辨别音乐作品的优劣和欣赏优秀的作品。如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是二胡曲中的经典,此曲的调性非常明亮,音区的递换极富色彩,它以进行曲的风格特点,振奋人心,使听众仿佛看到了一群可歌可泣的勇士奋不顾身地追求光明的场景,感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在欣赏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孩子们被其铿锵的节奏、明快的旋律深深吸引,更被其恢弘的气势震撼。
我国地域辽阔,戏剧种类繁多,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戏剧选段供孩子们学习,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开拓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如教材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是河南豫剧《花木兰》中的一个经典唱段,唱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在学生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体会甩腔和衬词的风格特点。特别是对歌曲最后一句“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学生通过反复的聆听和模唱,能逐步地感受到唱腔中的雄壮。若是再配上亮相的动作,他们则能更深切地体会花木兰豪迈奔放的英雄情怀。当孩子们唱得十分熟练以后,每当唱到这一句,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露出无比灿烂的笑脸,自豪的情感流露无遗,他们仿佛都成了勇敢洒脱的花木兰。可见,教师借助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教师给学生欣赏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为学生学习传统曲目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也为他们今后促进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四、多方渗透,让民族音乐浸润童心
民族音乐教学非常重要,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其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音乐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显得枯燥乏味;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导致孩子们学习的兴致不高;加上教学设备不足,一些音像资料没能被有效运用,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其没能注重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原因之一。
岁月变迁,时代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对于艺术方面的教育投入,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实现了新的突破,教育教学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十年前,镇上的一家乐器店里卖的乐器,没人买,也没人学,没过多久店就不开了;现如今,无论是周末还是平时上学的时候,路上总能看到孩子们或背着笛包,或带着二胡,或挎着画包等等,陆陆续续地去上各种艺术兴趣班。可见,如今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了。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加大对艺术教学的关注和投入,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学校成立了“张维良竹笛教学基地”,基地自成立以来,以竹笛教学为特色,引领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在“音体美”领域开设了十多个兴趣班,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特别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善于学。如教学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教师邀请了参加二胡和竹笛兴趣班的学员在课堂上演奏其中一段,无论是在台前演奏的学生还是在台下观赏的学生,都非常专注。演奏结束后,师生适当地作出评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愿望与信心。
另一方面,如今学校成立的民乐队,同样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学生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民族乐器的形状与音色特点,教师也不用为缺乏教学器材而发愁了。教师可以邀请孩子们上讲台摸一摸民族乐器,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试着演奏一下,听一听它的音色,这时孩子们常常会惊叹于眼前的乐器那意想不到的表现力;然后再让孩子欣赏民族音乐作品,这样孩子的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因为之前的体验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所以更愿意用心倾听。
此外,教学活动不再单一。教师将教学内容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孩子们提供如音乐比赛、音乐社团活动等平台,給他们足够的展示机会;并且学校壮大了师资力量,为竹笛、二胡、古筝等民族音乐社团聘请了专业的辅导老师,让孩子们能得到更专业的指导,获得更好的艺术熏陶。在之前某一届校园艺术节期间,学校民乐队在招收学员,孩子们都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被选上的学生非常珍惜这次比赛的机会,无论排练多苦多累都能坚持到底。在此过程中,每当他们努力过后,听到教师表扬他们又有进步了,他们都会高兴好久。最终,当他们听到自己获得金奖的消息时,都兴奋得欢呼起来,高兴得抱在一起,笔者也被他们的幸福感染了。笔者唯愿:民族音乐,能浸润童心;民族音乐之花,能长久地盛开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参考文献】
陈璞.让心灵伴着歌声成长 22位音乐名师的教育智慧[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刘舒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音乐创作,2017(12):167-169.
吴丹.以电视传媒为载体的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研究[J].音乐创作,2014(08):153-154.
16925017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