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南瑶族扎染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03-22王佳欣马加丽何青松

今古文创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

王佳欣 马加丽 何青松

【摘要】 瑶族扎染是清远市连南瑶族的传统技艺,于2016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瑶族扎染靠着先一辈的口授、手教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排瑶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已逐渐弱化,濒临失传,瑶族扎染亟须保护。因此,通过查找相关文献、采访4位清远连南瑶族扎染传承人和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上收取了241份有效问卷这三种方式,了解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扎染的制作流程以及销售情况等。根据获得的资料和数据,探索瑶族扎染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立数据库、构建“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旅游开发、创新和活化传承方式以及“非遗+科技”的新对策。

【关键词】 瑶族扎染;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1-0074-06

基金项目:2021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连南瑶族扎染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202110592024)阶段成果。

一、引言

瑶族扎染工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八排瑶族地区世代相传。其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工艺特点是用线、绳等工具,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瑶族扎染的成品为白花蓝黑底式样,一般用于姑娘的头布、妇女的头布、头套外饰和小孩背带披风。瑶族扎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是瑶族妇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习俗重要组成部分,是八排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经过大量的资料搜索,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以云南白族扎染为研究对象,对于清远连南瑶族扎染的社会调研成果寥寥无几。李尚书等人(2017年)表明云南白族扎染主要的问题研究有原材料供不应求、过分追逐利益忽视传统工艺、收益低且从业人员不足三个方面,提出的措施主要有种植及经营的规模化、政府调控传承人的培养、产学研相结合、数字化传承和保护、全方位互联网营销模式这四个方面。

张艳华和吴大华(2018年)认为对云南白族扎染传承和保护的措施要侧重于确定白族人民在非遗扎染的传承和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扎染发展结合大理市旅游业的发展、扎染产品坚持走精品化道路、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四个方面。于佳彤(2018年)对云南白族扎染数字化进行探究,并举例分析通过App的形式对云南白族扎染进行数字化展示,以此在白族扎染的传播中起到促进作用。

连南瑶族扎染靠着老一辈的口授、手教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连南瑶族扎染文化逐渐弱化,濒临失传。连南瑶族扎染仅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在其他地区则鲜为人知,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不仅如此,前人对连南瑶族扎染的研究也少之甚少,虽然濒临失传,其保护与传承已发挥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今国内对扎染技艺的研究以云南白族扎染为主,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云南白族扎染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传承与保护措施进行探讨。虽然从扎染本身及外延提出传承保护措施,但是在一些措施上并没有具体实施方法。

目前政府已采取多种保护与传承措施。例如:摄像、文字记录、制作县志、短视频、拍申报片、拍宣传片,在公众号上宣传推广等。此外,政府还帮助、支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非遗传承人。向传承人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习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以求发展、创新。鼓励、支持传承人将扎染技艺带进校园,向中小学生、大学生传授扎染工艺。资金投入,拨经费开展兴趣班、培训班,一是对于传承人的培训,二是对民众的培训。实行“非遗+”模式,一是“非遗+扶贫”,结合扶贫产业,通过手工技艺类来培训一些手工艺人,来增加收入促进经济。二是“非遗+旅游”,即文旅融合,在旅游区建立扎染传承基地,通过宣传,将扎染融入旅游中去。政府还会参与非遗活动,进行非遗产品的展览销售。为了让年轻人更好的接受与传承,政府大力宣传扎染文化,与服饰品牌合作生产一系列扎染的潮牌服饰,将扎染与现代元素融合。除服饰之外,还有使得扎染融入到家居、饰品、工艺品等日常生活中去。

当下,扎染技艺仍濒临失传,扎染技艺知名度有待提高,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数据库、互联网宣传和实地调研可以全面了解扎染技艺的现状和发展的问题,并得出多种数据和结论,这些成果对于以后的扎染研究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根据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为扎染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落实,真正地帮助扎染技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保护和传承扎染技艺,呼吁社会公众引起对扎染技艺传承的重视,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策略,帮助瑶族扎染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将扎染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地创新扎染工艺,以提高扎染作品的表现力,制作顺应时代发展产品。

建立瑶族扎染数据库,能够使得技术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也为公众了解连南瑶族扎染技术提供网上便捷通道,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此外,对瑶族扎染的宣传进行多元化建设,以“多元传播赋能模式”的方式进行实践。即传播先行,以体系化、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非遗传承模式,连南政府可利用该模式在保护瑶族扎染的同时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为加强瑶族扎染的知名度,可以实行旅游开发的方式吸引游客,更近距离的接触瑶族扎染。

最后,对传承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其中包含传承形式、传承人保护制度、传承人培养创新、传承人团队创新等。

二、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连南瑶族扎染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连南瑶族扎染,获取前人对扎染保护和傳承的措施经验、扎染目前生存现状、相关人员对扎染的看法与想法策略和扎染如何更好地出现在大众视野的信息,有以下四点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以“瑶族扎染”和“非遗扎染”等关键词检索,收集筛选自2015至2021年相关60余篇论文进行查阅整理;并通过“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和“清远非遗”网站进行相关推文信息的搜索。通过文献研究整理,清晰了解瑶族扎染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了解如今发展情况较好的“云南白族扎染”及“连南瑶族刺绣”等传承保护的措施方向,给瑶族扎染的传承保护提供有用的经验。

(二)观察法

到达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三江镇、千年瑶寨后,接触到当地瑶族居民,在接触过程中观察瑶族居民的生活习惯,了解到日常穿着瑶族传统服饰及佩戴瑶族传统“回字形”蓝白头巾在年龄上有显著性差异,“回字形”头巾在老年年龄层上使用频率最高。根据观察,瑶族居民对传统的扎染工序“扎”与“染”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瑶族居民对“扎”的技艺普遍掌握,在千年瑶寨随处可见有当地居民在制作“回字形”头巾的“扎”工序。实地观察给研究提供了传承与保护瑶族扎染的思路方向,让大家认识到,可从扎染成品的使用范围及扎染的“染”工序上进行思考。

(三)访谈法

在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四处走访期间,与瑶族扎染传承人、当地居民、扎染工艺相关从事人员、文化馆馆长、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访谈,了解连南瑶族扎染的花纹样式的具体寓意、传统习俗、制作过程等,听取他们对瑶族扎染目前发展现状的感想、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扎染的看法以及对扎染传承的相关措施的改善策略。

(四)调查问卷法

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连南瑶族扎染,就连南瑶族扎染的发展现状与窘境设计并发放问卷。面向当代青年群体进行有关对瑶族扎染的了解程度、互联网呈现方式、应用途径、与现代审美潮流相较下的不足等的调查分析或能为研究的宣传呈现方式、发展方向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结果分析

(一)数据库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化已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相应的信息采集、检索技术,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管理分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可再生、可共享的数字形态,以新的形式加以保存并呈现在大众面前,满足大众新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连南瑶族扎染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受到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据调查,目前社会对于连南瑶族扎染技艺的研究寥寥无几,关于连南瑶族扎染技艺的相关记录未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整合,且其专题数据库也是缺乏的。因而,建立连南瑶族扎染技艺的数据库迫在眉睫,使该技艺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发展,实现连南扎染资料信息的共享,增强其时效性,同时也为大众了解这门技艺提供了网上便捷通道,便于大众对连南瑶族扎染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连南瑶族扎染,在建立数据库时可做到如下内容:

1.信息采集、检索与数据标准化

数据库是以多媒体形式的角度来展现非遗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可利用大数据采集用户对瑶族扎染的兴趣点,如瑶族扎染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成品展示等,并将信息采集的内容重点放在大众更感兴趣的部分。其次,通过实际研究调查与对网上已有信息的采集丰富数据库内容。再者将采集的内容分析整合,突出瑶族扎染特色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用户检索查看。如:文本库、图像库、音频库、视频库等。最后,实现非遗资源元数据标准化,优化扎染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实现不同信息源的非遗信息融合与交换,提高扎染信息的完整度和利用率。

2.开放性及重视程度

在公共图书馆、中国瑶族博物馆、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官网、文化馆等平台的首页推出连南瑶族扎染非遗资料相应的专题数据库,并置于醒目的位置,如此便能在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的眼球,引导用户点击并为之提供服务。除此之外,应通过公共图书馆等平台面向全社会公开提供免费服务的连南瑶族扎染数据库,实时更新资料,开设意见箱,及时收集用户对数据库内容形式、服务体验等方面的意见,允许用户的共同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3.交互式体验

首先,在建立数据库之前,应充分了解目标用户的阅读习惯,并根据其进行格式设计。例如,大众若对扎染制作工艺的兴趣最为浓厚,便可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展示和重点介绍,置于最适于大众浏览的区域。同时,页面的设计应简洁美观,内容的呈现也应合理有序。其次,重视用户互动体验的需求。数据库的建立可借助VR技术来承载连南瑶族扎染技艺,受众可进行自主构思、制作等,亲身体验扎染工艺,并进行实时的反馈,达到更好地弘扬连南瑶族扎染工艺的目的。最后,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并进行适当调整,力求为用户提供最为舒适的阅读体验环境。

(二)多元传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连南瑶族扎染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与之交融碰撞,保存自身活力,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渠道。同样是依托非遗文化进行资源挖掘与经济变现,“多元传播赋能模式”與现有非遗传播模式的差别在于,该模式强调“传播先行”以及“传播技术”的多元组合。

首先,本文中的“多元传播赋能模式”指的是以连南瑶族扎染为传播主体,多种传播方式联动并行,先面向大众进行传播以提高连南瑶族扎染关注度,后结合电商、旅游等手段推动注意力经济的流量变现,助力连南瑶族扎染提高知名度和当地脱贫致富。其次,“多元传播赋能模式”的特质在于,连南瑶族扎染不仅要向媒体借力,更施展出“媒体组合拳”,用立体化传播弥补单一媒体的不足。即一方面通过传统民族活动、VR、AR等传播技术实现在地展演;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直播、网络综艺游戏等媒介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媒体呈现,将“我说”与“他说”结合起来,提高传播质量,促进生产。最后,“多元传播赋能模式”可通过“多元传播”带来“多维成果”,在文化方面,对外提升连南瑶族扎染的社会能见度,对内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在经济方面,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并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链条。综上所述,“多元传播赋能模式”即传播先行,以体系化、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带动生产力发展的非遗传承模式,连南可利用该模式在保护瑶族扎染的同时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三)旅游开发

1.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

研究连南瑶族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连南瑶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感知度,凝练文化价值和文化符号,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使得瑶族扎染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并振兴连南瑶族传统文化。

2.完善旅游产业链

从加工生产地、服务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化,直接吸引游客到来。通过多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使传统手工艺与旅游要素的紧密结合。通过文化抽象、创新、创意,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时尚休闲的跨领域融合,增加附加值。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瑶族扎染的内在活力,保持自身活态,最大限度地与当代社会接触和融合,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3.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旅游景区和扎染体验馆

建立生态博物馆,有利于更加完整的展现瑶族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相关手工技艺的制造加工流程。打造扎染体验馆,宣扬民族文化,展示优秀作品。让游客亲身接触和体验扎染工艺,增强对扎染的兴趣和了解,形成一种保护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地参与到扎染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4.积极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传统的民间艺人为主体,加大与高校合作的力度,融合新生力量。鼓励传承人进入各高校,学习艺术理论及瑶族扎染保护和传承的科学知识,为瑶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寻找新思路。建立扎染传承人教育基地,让学生和教育者参与到瑶族扎染的学习和保护中去。

5.创建主题文化游,打造旅游纪念品,举办旅游工艺设计大赛

根据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推出针对不同市场的主题游,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旅游纪念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意义性、便携性等特点,将传统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不仅能宣传地域文化,还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定期举办旅游工艺设计大赛,吸引人们参与,引导人们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全方位分析、把握传统扎染工艺特色,积极开发设计旅游工艺品,保护和发展传统扎染工艺。

(四)传承创新

1.传承形式创新

(1)基地式传承:代表性传承人利用项目的专题博物馆、传习所等场所,通过项目展示向自己的徒弟以及对该项技艺有兴趣的民众进行的群体式传承。

(2)生产式传承:一方面,传承人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的模式,以生产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传承,在生产扎染产品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学习扎染,做到盈利和传承的双赢;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可以对扎染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扎染技艺,也能达到传承扎染的目的。

(3)教育式传承:各级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配合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培养一批掌握扎染技艺或历史文化的教师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坚持文化传承;同时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开展非遗保护意识的培养,家长带领孩子认识扎染、学习扎染、保护扎染,最后实现传承扎染。

(4)数字化传承:建立连南瑶族扎染专题数据库,使非遗文化以图、声、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生动的记录和保存,并且通过数据库和使用者互动,实现扎染的活态传承。

2.传承人保护的创新

创设类似日本、韩国的“人间国宝”制度:通过授予传承人特定的称号,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同时辅以相应的保障保护措施,比如给予传承人相应的生活补贴和医疗保障费用,对于传承人的研究予以经费支持,这有利于传承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3.传承人培养的创新

(1)传承人课程培养方式的创新:在代表着主流文化知识体系的大学开设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开设非遗相关课程,展开基础研究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引导本土大学生加强对本土传统特色民族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2)对传承人自身素质的培养创新:注重培养传承人的国际视野,赴其他国家学习参观,进行文化与技艺交流,从而提高传承人自身的创新水平。同时也要培养传承人的文化自信,这对于扎染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4.传承人的团队的创新

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中小作坊作为研发团队,同时整合行业内优秀设计师、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管理人员等资源,为传承人配置一个复合型高端人才团队,辅佐传承人开发时尚产品,拓展连南瑶族扎染的生存空间, 融入新的市场。

(五)扎染活化的创新方式

扎染文化的最佳有形呈现方式以工艺品为主。扎染活化主要从工艺品本身、生产方式、产品定位进行创新。

1.工艺品本身创新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工艺品缺乏创新性的特点日益突出,大众对于工艺品在图案样式、色彩上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工艺品本身创新主要以原材料和图案为主。原材料在面料上的创新可以选取环保面料、自然材料,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染料上,可以采用植物染料與工业染料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着色度和扎染成品的色彩,多种色彩搭配融合表现出的视觉效果比传统扎染的蓝白配色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现代美感。传统回字形样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配合大众审美和私人订制趋势,既保留传统图案也进行扎染纹样多元化创新,增加时尚感,迎合大众审美。

2.生产方式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扎染工艺品引入机器生产具有可行性。服装CAD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软件等设计软件均可以应用于扎染图案设计之中。还可利用二维、三维辅助软件,对扎染的整体造型进行可视化、数字化建模,生成立体生动的造型,再将作品制作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工业机器复刻技术提高扎染成品样式的可控性,达到批量化、规模化生产。

3.产品定位创新

提前对扎染工艺品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大众对于扎染工艺品所能接受的价格区间,以便实现扎染工艺品的产品定位创新。通过产品定位创新,聚焦市场差别化定位,实现工业批量生产成品面向中低端市场开拓中低端消费群体,保留纯手工制作生产面对高端市场开拓高端消费群体。

(六)非遗+科技

1.数字化建模

建模,就是建立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利用二维、三维辅助软件,对扎染的整体造型进行可视化、数字化建模,生成立体生动的造型,再将各种造型的作品生成过程以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人们对扎染能够有更加直观的认知,从而加强对扎染的探究兴趣。

2.绘图软件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多种绘图软件早已成熟。设计扎染图案时可以应用Photoshop、CAD等软件进行设计,此外,考虑到传承人知识年龄问题,用这些技术上手难度大,可以申请有关部门进行协助。将手绘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能够进一步缩短设计周期。

3.VR、AR技术的应用

(1)运用VR、AR技术模拟扎染的过程,让顾客能够身临其境般体验扎染的制作过程。能够使得工艺织品和技艺手法更加直观形象,大大加强了人们的体验感。

(2)将扎染文物制作成AR卡片,用手机扫描这些AR卡片,就会出现相应的扎染文物的三维模型,通过点击制作的扎染文物了解扎染的详细信息及注解。

(3)开设VR文创商店, 让消费者体验到VR购物的惊喜,同时也能够增加顾客与扎染之间的交流性。此外还能利用VR微电影、VR直播等方式宣傳瑶族扎染文化。

四、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本文以连南瑶族扎染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使其焕发活力、经久不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社会意义,由于客观条件和自身理论知识、研究视野和实际研究水平的局限,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样本收集存在局限。参与调查问卷的对象年龄层集中于青年大学生,调查范围较窄,且性别分布不均,女性受访者居多。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以及不平衡性导致当前的数据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群体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大致的方向,不具有普遍性,在进行大范围推广上需要更精细的调查研究。

2.问卷设计的局限。发放调查问卷时主要采用了线上发放方式,问卷题目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连南瑶族扎染的了解程度、了解偏好、审美喜好和保护措施进行设计。问卷中部分题目答案数量少且覆盖面有限,可能存在缺少符合被试选项的情况,虽然已经给出了“其他”的选项给予被试进行补充,但鲜少有被试作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部分问卷题目主要是针对连南瑶族扎染的大方向进行设计,并没有将其细化,导致问卷题目的内容设计不够全面。例如“您更希望了解连南瑶族扎染的哪一方面”以及“关于扎染的内容您更希望通过什么方式接受”,仅仅对其喜爱的内容和途径进行设计,没有涉及宣传方式的执行,例如与观众进行何种交流、如何交流等。

3.数据收集的局限。访谈对象只包括扎染传承者和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并未采访当地居民,没有接触到具体的消费者,导致访谈资料收集的局限,从而使我们缺乏对扎染产品使用的相关群体的全面了解,难以对产品生产给出具体的建议。当前的问卷数据分析主要是针对整体而言,并未对每个群体的研究进行细化,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售卖的工艺品中,如何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设计出符合各个群体需求的工艺品。

4.自身因素的局限。由于自身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全面、收集资料渠道有限,即使国内众多非遗研究都给提供了大量的启发,但收集到的连南瑶族扎染相关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关于连南县当地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了解较少,使得研究主题的理论论据和信息量相对不足。虽然本文针对扎染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建议,但都只是大致的方向,难以给出具体的方案,具体的实行措施需因地制宜。

5.研究主题的局限。本文主要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即使插入了一些线下的宣传保护措施,但对于较少使用互联网的群体如老人、小孩等,较难发挥连南瑶族扎染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二)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希望扩大样本收集范围,线上收集时增加问卷填写人群年龄层次,不只局限于青年大学生,其次尽可能平衡男女比例,使最终结果更具代表性;线下收集时增加对当地群众等消费者的访谈,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第二,继续深入思考问题存在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结合地方政府扶持非遗的措施提出多方面具体可行的推动连南瑶族扎染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而不仅仅停留在方向上,具体的实现方式值得探究,使连南瑶族扎染获得更多的曝光度。

第三,拓宽搜查文献的渠道,查阅更多地区关于非遗保护和宣传的成功先例,使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及具体。

第四,建议在扩大样本异质性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据,研究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使连南瑶族扎染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更加具体。

参考文献:

[1]李尚书,石珮锦,杨婷等.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30(005):16-21.

[2]张艳华,吴大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市白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2).

[3]于佳彤.白族扎染的数字化展示艺术初探[D].西北大学,2018.

[4]栾轶玫,张杏.“多元传播”赋能的非遗扶贫新模式——以脱贫网红贵州“侗族七仙女”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20,(05):140-148+189.

[5]徐军华,刘灿姣,杨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2016,(02):28-32.

[6]罗昌梅,吴毅.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18.

[7]张勇,蔡璐,李月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应用的研究和思考[J].图书馆,2016,(02):38-42.

[8]丁佳蓓,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今古文创,2020,(48):90-91.

[9]路玲娟,刘丹.以传统手工艺品为载体的旅游纪念品“无界化”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5):67-69.

[10]王瑜,吴殿廷.基于旅游产业链视角的传统手工艺开发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68-172.

[11]刘红萍,马亚南,刘瑶.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0):59-61.

[12]于利.对古镇旅游开发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研究——以天津市杨柳青古镇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9,(4):15-18.

[14]张珣.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旅游市场发展的商机[J].商场现代化,2007,(03Z):186-187.

[15]弓泽淇,贾慧萍.齐齐哈尔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13):0041.

[16]陈婉.传统扎染工艺及其旅游工艺品开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1,(3):84-85.

[17]杨峥峥,李晶源.白族扎染与室内设计的结合与传承[J].设计,2018,(09):136-138.

[18]陆乐.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扎染图案设计分析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6):68-69.

[19]石瑞.传统民族手工艺扎染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周城白族扎染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7,(09):11-12.

作者简介:

王佳欣,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省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马加丽,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省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何青松,男,汉族,四川巴中人,广东省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9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

1483501705238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