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唐宋中秋节形成时间的研究

2022-03-22李臻

今古文创 2022年11期
关键词:赏月风俗

【摘要】 关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形成时间是在唐代还是宋代,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众所周知,从特定日期里进行一些人的一种活动演变到官方认定、具有特定风俗活动的节日,其实是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本文立足研究“八月十五”发展成“中秋节”的过程,参看相关岁时文化及法令等资料,证实虽在唐代有赏月活动,但唐代的岁时文献中却鲜有对“八月十五”风俗内容的记录,直到宋代,不仅相关岁时文献有详细的风俗记录,同时在法令上还把八月十五设定为重要的节假日,从而证明八月十五直到宋代才正式成为了全国性的官方节日。在研究岁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的最后将八月十五中秋节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简要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 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风俗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1-0126-03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唐代长安城岁时节令活动的时空结构特征研究》(编号:20JK0290)。

关于中秋节形成时间的研究,今人的学术看法有两种:一种认为中秋节形成应该开始于唐代。此说以张泽咸、李斌城、吴玉贵、杨琳为代表,其中杨琳对其节俗内容辩论甚详,而山东大学张勃也认为中秋节应该是在唐代形成节日,她列举了唐代诗歌中很多关于八月十五赏月的诗句,来论证自己的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宋代,此说以尚秉和、周一良、萧放、朱红、刘德增、熊海英为代表。其中周一良先生在《从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一文中说道:“中秋玩月虽是唐人风习,但是当时中秋并没有像上巳、端午、重阳那样,成为国家及社会公认的节日”“中国人在唐以前以及唐代,根本不过中秋节”等观点,认为唐代的中秋并没有和上巳、端午等节日一样,成为公认性节日。并从中国官方文献、敦煌书仪、笔记、类书以及相关的日本文献中没有中秋节的记载来加以论证。

本文参看两种意见的文献,对唐宋相关岁时文献的内容做出对比研究后,认为八月十五日在唐代还不具有成为全国性节日的条件,“赏月”等活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人情怀。

一、唐代的赏月活动

中秋“赏月”源于月祭,从古至今,对于日月信仰一直都有所存在,并且古人还会举行相对应的祭祀活动。周人以坛、坎作为日月的象征,于是会在坛进行祭日活动,在坎进行祭月活动。秦汉时期,皇家礼制中也都会新建日月祠来进行日和月的祭祀活动。到了汉代武帝时,日月祭祀的时间和祭品更为明确,朝会以牛为祭品来行日祭礼,夕会以羊为祭品来行月祭礼。北魏、隋唐到明清时期,历代都将秋分这一天作为祭月礼仪的时间。

由于在上古时期,神权牢牢地控制在皇家之手,娱神和祭神之事只能是皇家贵戚的权利,一般百姓自然是无缘祭享的。因此祭月相关祭祀仪式的记录是被列入皇家月令之中,而关于民间则并没有相关的记录内容。因此在古代,月亮对于一般民众来说,是一种无法接近和祭祀的外在神秘力量,直到唐代才有少许“赏月”的活动记载。

唐代最有代表性的岁时文献《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岁华纪丽》和《白孔六帖》,基本都没有对八月十五日的记录,除此以外,当时的敦煌书仪、记录资料,如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李昉的《太平御览》,以及日本学者菅原道真在892年从《六国史》中抽出一部分内容编纂的《类聚国史》中都没有“八月十五”或是“中秋节”的相关记录,因此说“八月十五”在唐代就成为全国性公认节日的说法从文献基础上就已经是说不通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唐代的官假来推断。日本学者丸山裕美子曾在其《唐宋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赦”》一文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唐宋时节假制度的变迁,这里仅引用和整理唐代节日的部分,从《开元七年令》到《元和令》中记载可知在唐代,前后设有21个节日官假。

从上表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在唐代,重要的节日基本都会有假日,尤其唐代风气开放,娱乐性发达,每遇节日都会有全民庆祝的各种节俗,而在当时八月十五并未成为节日,因此也不会有全民性节庆假日。

很多认为中秋节在唐代形成的学者,基本都是以“唐诗”作为理论依据的。唐人诗歌关于“赏月”的内容大多是: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山河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等,这些其实与当时民间的普通生活并无密切关联。所以说八月十五虽然存在“赏月”等一些活动,但并不是全民的节庆活动。因此在没有文献理论作支撑,只凭借文人赏玩的诗歌来论定“中秋节”在唐代就已成为节日,未免有所牵强。

二、宋代的中秋节风俗

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应该始于宋代。有文献就清楚地记录:宋太宗赵炅在东京(今开封)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的正中,有万民同庆,举国同喜之意。

而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岁时文献,如《梦梁录》《东京梦华录》和《岁时广记》中都有着大量详细的关于中秋节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內容中“酒楼玩月”“连宵嬉戏”及“夜市”开放都是写中秋节的节俗。除此以外,《梦梁录》与《岁时广记》中记载的内容相近,《岁时广记》中将“中秋”作为主题,记录的内容分上、中、下三卷来进行。

上卷:科举年;端正月;同阴晴;遇阴晦;置赏会;备文宴;结綵楼;饰台榭;观江涛;泛夜舫;赏云海;讽水利;分秋光;作春阴;得佳联;作寿诗;进新词;应制曲;著绝唱;歌绝句;述幽意;遇知音;写所怀;识旧事;借妓歌;拾桂子;视金蟇;筑高台;求卜筮;食东壁;种罂粟;占荞麦;珠贵贱;免多少

中卷:登银桥;奏玉笛;游广寒;昇清虚;进龙丹;登天柱;架筯梯;入桃源;过武昌;会嵩狱

下卷:宴同亭;建幔亭;步虹桥;奏鼓乐;昇仙天;立道观;服灵药;乘彩云;游峨嵋;入仙坛;舍商山;见怪物;指药当;担褐嬭

宋代岁时文献中有些虽然不能算是纯粹的节俗内容,但关于中秋节全民性纪念、庆祝的活动内容仍清晰可知。汇总整理一下宋代中秋节的节俗,大致有以下几个内容:1.登楼玩月,酌酒高歌;2.安排家宴,子女团圆;3.置赏会、备文宴;4.结綵楼、饰台榭;5.观江涛、泛夜舫;6.解试;7.临安中秋风俗:观潮;8.浙江地区中秋风俗:弄潮;9.淮河两岸中秋风俗:摸秋求子等。

其中引人瞩目的是“解试”,也就是说在宋代,中秋节与科举考试是有关的。北宋政府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就有了把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之说。因此每到中秋,庆贺活动也就格外隆重。

此外,地方性节俗的记录也体现了中秋节的全民性。农历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正是钱塘江大潮涌动之时,当地人在月光下弄潮,所以就有江浙地区中秋观潮的记录。还有一些南方地区这天会“摸秋求子”,即八月十五夜里,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会悄悄地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瓜和豆子,放在床上伴睡一夜,第二天煮熟吃掉,据说就可以怀孕。

这些被大量记录下的节俗内容更加证实了“八月十五”应该是从宋代开始正式成为全国性官方节日的说法。这一天不仅有皇家官方的纪念方式,同时也有民间百姓的欢庆娱乐活动,而“赏月”也就不单单是唐代时文人之间享乐感叹的单纯行为。

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宫》中,记录中秋的内容为“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这里同时说到了“中春”和“中秋”两个词汇,但都不是指节日,而是指仲春月的春分和仲秋月的秋分分别要进行迎暑气和迎寒气的祭祀活动记录,因此,最早的“中秋”并没有节日指代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最早,这个节日来自月祭。

关于秋日赏月的活动兴起应该是较早的。《晋书·袁宏传》中就说:“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虽然并没有指明是秋季的哪一天,但文人墨客对于这一赏月行为却已经有了很多的文化共鸣意识。一直发展到唐代,大量的诗词中记录了文人雅士相约中秋赏月,或是独自赏月伤怀等。而八月十五月圆这一天和赏月成了一种固定又特殊的组合。

宋代,八月十五成了全国性的官方节日中秋节,不仅被当时政府设定为全国的法定公休日,并且开展和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应的风俗活动。

到了元代,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太史院官员会选择吉日,奏请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内)举行洒马奶酒的祭祀活动,“此节宫廷胜赏,有国制。”同时,等上都的紫菊花和金莲花盛开,元皇帝就开始准备率领文武百官返回大都(今北京),宫廷内部设宴,聚请王公大臣一起尽情宴饮。

有记录为元顺帝“上位每于中秋于此阁燕赏乐,如环佩隐隐然在九霄之上,着意听之,杳不可得,是为天下第一胜景。”由此可见,元朝时期宫廷中,在中秋节前后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或庆祝活动。而这个时期民间的相关记录相对较少,但从《析津志辑佚》可以窥探一二,在大都城内,“市中设瓜果、香水梨、银丝枣、大小枣、栗、御黄子、频婆、柰子、红果子、松子、榛子诸般时果发卖。”中秋节以后,皇帝开始返回大都,“北城南城外多人,咸望圣驾回日近,买卖资羡,例有喜色。”

明清之后,很多节日的娱乐性进一步增强,中秋节也发展成了民间最盛大的节日之一,随之,民间中秋节的节俗也就发展得丰富多彩。由明代的岁时文献记录可以看到,民间的中秋节俗活动主要分为祭月和吃月饼。尤其是月饼,最早月饼和月果是宫中月祭时所用的祭品,而慢慢地发展到唐宋,月饼移入民间,成为一般民众中秋节的岁时饮食,并且食月饼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除此以外,还有记载,明代集市上有卖用土做成玉兔的装饰物,这说明民间将节日与民间故事相结合,为节俗的开展奠定一定依据的同时,也为节日增添了很多生动的含义,这也进一步巩固该节日在民间的地位。另一个关注的重要之处在于,明代的岁时文献中特别记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强调了“团圆”的概念,并且民间还将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因此,从明开始,节俗内容增加的同时,节日的意义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清代,中秋节的很多节俗活动大都继承了明代,主要以祭月、馈送月饼、买玉兔装饰、亲朋好友宴饮等为主要。要说稍有区别的就是,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之上更加强化了这个节日“团圆”的家庭概念,以至于将月饼也都称其为“团圆饼”。并且在清代岁时记《燕京岁时记》中还特意强调了“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日为阳,月为阴,很多时候“月”也成了女性的指代。神话传说中更是体现得鲜明,月亮上住的是嫦娥,“月神”太阴星君也是女性角色等等,所以在严格讲究“纲常”的明清时期,怎么会允许男子向女子叩拜呢。如果这样推想,“男不拜月”也就可以理解了。

由以上整理的内容可以看出,八月十五中秋节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脉络,从相关的风俗变迁来看,中秋节从宫廷祭月慢慢发展成了民间以团圆为主旋律的节日。虽然有变化,但相比其他的一些传统节日来说,节俗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意义上来说,变化都是最为微小的,这也使得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很多习俗活动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華书局,1974.

[2](南宋)陈元靓撰.岁时广记(卷八)“中秋”[M].续修四库全书版本.

[3](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4](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四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6]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8]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9]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日)丸山裕美子.唐宋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赦”[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朱红.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2.

[13]张泽咸.唐朝的节日[J].文史,1993,(37).

[14]萧放.中秋节俗的历史流传及当代意义[A].节日文化论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5]周一良.从中秋节看中日文化交流[A].周一良集(第4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6]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J].文史哲,2003,(6).

[17]熊海英.中秋节及其节俗内涵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与流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作者简介:

李臻,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化产业研究。

2364501705280

猜你喜欢

赏月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家乡的风俗
中秋赏月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中秋赏月
赏月
动物赏月
跟踪导练(四)4
独自一个人赏月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