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节目《唐宫夜宴》的创新策略

2022-03-22白鹤新

新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白鹤新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但近年,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传播动力不足的情况,文艺工作者们积极尝试探索让更多传统文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节目《唐宫夜宴》无疑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实践。本文将结合SIPS模式分析《唐宫夜宴》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策略,为今后文化节目创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河南卫视;《唐宫夜宴》

【基金项目】2021年甘肃政法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培育与奖励项目——从“指尖”到“心间”:手游《王者荣耀》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研究(项目编号:GZFMDTP2021009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传播动力不足的情况,对此,文艺工作者们积极尝试通过创新制作文艺作品让传统文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无疑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实践。作为一个舞蹈节目,它并不拘泥于舞蹈本身的呈现,而是凭借技术加持使节目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最终成功“出圈”,火爆海内外,在各大传播平台上好评如潮。

一、当下传播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在今天对其进行传承和传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两个方面。

(一)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这期间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过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首先是因为认知水平、心理距离而产生的局限性。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传承和发展的成果,其内容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其受众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所以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对传统文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其次是由于地理距离带来的局限性。我国地域辽阔,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受到语言、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文化传播受到地域限制,各地受众对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如今网络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播形式更加灵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内容更加丰富。首先,传播主体既包括专业的媒体工作者,又包括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传播者不再局限于小范围的群体传播,而是通过媒介实现大众传播;其次,传播内容日渐丰富,不再局限于大众所熟知的、具有共通性的传统文化,一些具有地域性的特色传统文化和习俗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扬过程中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支持。当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时,可以更为广泛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提升文化自信

网络便利了信息的传播,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更加频繁的文化交流,然而,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传播力不强、相对弱势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在我国得到快速传播的国外文化往往是一些便于理解的、浅显的低语境文化,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尤其是以青年群体为主。年轻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通过互联网及社交平台接触到不同形式的国外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会忽视对我國的传统文化的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树立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其次,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困难重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沉淀而传承下来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高语境文化,国外受众理解起来较为晦涩。通过创新传播,积极促进传统文化“走出去”,可以在对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二、SIPS模式下《唐宫夜宴》节目的创新策略

SIPS模式是日本广告公司电通株式会社在2011年提出的概念,主要针对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提出的一种新用户消费行为分析模式,该模式将用户的消费行为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共鸣(Sympathize)、认同(Identify)、参与(Participate)及共享(Shared&spread)。具体而言,第一阶段即共鸣阶段,要通过制造与用户产生共情的产品来确认产品价值;第二阶段是认同阶段,用户会主动对已经产生共情的产品寻找认同感;第三阶段为参与阶段,需要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使其有可能产生购买行为;第四阶段是共享阶段,用户主动利用社交平台参与二次传播。

《唐宫夜宴》是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上一个叙事性舞蹈节目,时长近6分钟,演绎了14位“唐俑”在博物馆中苏醒,梦回盛唐参加演出,最终又回归博物馆的过程。节目中结合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从制作到传播经历了SIPS模式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了节目的创新,具体体现为打造文化场景和演绎剧情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同时,通过技术赋能和网络传播实现用户的主动参与及分享。

(一)共鸣——传统元素营造文化场景

在网络时代的“图像化”世界里, 由于视觉修辞具有直观化、形象化、碎片化、多元化和互动化的传播特性,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刷新受众的体验。在当下这个信息快速生产与传播的时代,如何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产生情感共鸣,已然成为节目创作者们努力寻找的突破点。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讲述了博物馆中14位女俑经历的一场梦回盛唐时期的“奇妙游”,节目在服饰、妆容、道具、音乐、布景等多方面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场景。同时,在传统文化元素的选择上也多以观众熟悉的元素为主,降低了观众的观看门槛,做到场景与表演内容的高度统一,最终营造出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文化场景。

首先,作为表演主体的舞蹈演员,其服饰与妆容都突出了唐朝的特征,演员“唐宫小姐姐”的原型为洛阳博物馆中的唐三彩女俑,在服饰与妆容上还原感十足。为表现出盛唐偏好丰腴的审美观,在演员的服饰中加入了海绵,使演员看上去“体态丰腴”。妆容上为了突出唐朝的特色,特意加入了流行于唐代的“斜红妆”;其次,在道具选择上,演员们手拿萧、箜篌、琵琶、手鼓、横笛等传统乐器,既展示了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丰富,又与舞蹈的音乐风格十分吻合;最后,在音乐与布景上,创作者们也十分用心,结合音乐的变换设置了丰富的场景,从博物馆到画中、从白天到黑夜,将音乐与布景结合,最终实现完整的叙事。

(二)认同——叙事舞蹈实现情感连结

如果说共鸣阶段是以制造文化上的共鸣为主,那么在认同阶段更注重的是情感上的认同。节目以舞蹈叙事方式来实现与受众在情感上的连结。使观众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盛唐文化及生活,通俗又不失灵动,在故事的讲述中激发观众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及认同。

作为一个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不拘泥于舞蹈动作的展示,而是一个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叙事性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每个舞蹈演员都拥有独特灵动的人物性格,用细节刻画人物特点。《唐宫夜宴》讲述的是14位女俑从博物馆穿越到画中再回归博物馆的一场梦境奇旅,第一个场景交代故事背景,一群博物馆里的女俑走进画中,她们一边走一边玩,期间每个人物会通过表情、肢体的互动来展示自己的性格。随着场景与时间的变化,唐宫小姐姐们夜晚来到水边戏水,直到庄严的音乐声响起,她们迅速有秩序地排队,准备进宫表演,随后一丝不苟地完成演出,在表演结束后一切归于平静,回归博物馆。整个故事立足于一场唐朝的宫廷表演,这符合盛唐时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故事最终又回归现实生活,打造出一场博物馆的奇妙游,虚实相结合,营造出一场观众与盛唐生活的梦幻邂逅。

(三)参与——技术加持赋能沉浸体验

哈罗德·伊尼斯曾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提到“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电视媒体进入新的传播阶段,与之而来的是电视节目的创新。此次河南卫视文化节目输出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的加持,在节目中通过技术营造沉浸式收看体验,让观众跟随场景的变换参与其中。河南卫视借助数字图像和全息投影等合成视觉技术,把过去文化类节目通过语言等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转变为一场视觉化呈现。

节目中通过技术的助推使得虚拟视觉影像与现实布景相得益彰,在细节处凸显传统文化元素,如节目第一幕的博物馆场景中出现了河南博物院的多个镇馆之宝,打造场景的真实感,同时,随着场景的转换在背景中也陆续出现了《千里江山图》《树下美人图》等精美文物,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场景元素与文化氛围;在转场时也将技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如随着庄严的音乐声起,唐宫小姐姐们迅速集结,这时随着她们前进的步伐,场景也转换到宫廷中长长的道路上,与之跟随的第一视角镜头瞬间让观众也产生了现场感和紧张感,仿佛身处其中。

(四)共享——网络平台助力二次传播

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这个概念,用来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参与式文化主要表现为用户对文化产品的二次加工与共享。互联网时代为信息共享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其中重要的传播主体就是受众,作为电视观众,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的传播主体,观众将电视上播出的节目进行加工,以短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使得节目最终“出圈”,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作为一个在地方台河南卫视播出的节目,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受众为省内观众,收视率并不足以让该节目“出圈”,该节目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重要渠道是网络平台。在节目《唐宫夜宴》播出当天,其相关话题登上新浪微博热搜榜,截止到2021年12月11日,与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相关热搜话题达十余个,累计阅读量16亿,讨论量30余万;同时,节目播出后《唐宫夜宴》以短视频形式在视频平台哔哩哔哩播出,相关视频观看量累计达1000万,其中“河南共青团”账号发布的“《唐宫夜宴》纯享版”单个视频播放量751万,分享14.4万次。除此之外,《唐宫夜宴》节目经过二次制作,在快手、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关注。

结语

河南卫视在2021年春晚中凭借文化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迅速引发社会关注,面对观众的喜爱与支持,河南卫视在2021年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持续推出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节目,节目立足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运用新技术,在节目形式、内容、视觉呈现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出河南卫视专属的文化IP。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传播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时代都有重要意义,在当下这个信息传播十分快速便捷的时代,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应主动探求文化节目的创新传播,从拓展传播渠道与创新传播内容入手,共同提高文化节目的观赏性及文化内涵。首先,在传播渠道上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除了做好在电视媒介上的传播,还应注重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形成全媒体矩阵,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影响力;其次,要在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与审美的艺术作品,同时通过技术加持提高作品质量。全息投影、AR等技术的进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影视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文艺创作者们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创造出人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最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黄燕萍,付筱茵.《摔跤吧!爸爸》的营销模式创新——基于SIPS模型的分析[J].中国电影市场,2018(03):21-25.

[2]陈世华,刘晶.政治传播中的视觉修辞流变[J].国际新闻界,2017(09):71-87.

[3]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 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9.

[4]吴畅畅.浅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短片的“文化中国性”[J].新闻与写作,2021(12):92-96.

[5]謝新洲,赵珞琳.网络参与式文化研究进展综述[J].新闻与写作,2017(05):27-33.

(作者: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项贤勇

112450170520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