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法治微电影宣传教育比较优势探析

2022-03-22周莹莹

新闻世界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

周莹莹

【摘    要】近年来,微电影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的表现异常亮眼,呈现出“黑马”姿态。本文围绕“什么是法治微电影”“法治微电影为何而兴”“法治微电影有哪些传播特点”等问题进行分析,阐释法治微电影在宣传教育方面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法治微电影;宣传教育功能;社会效益

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视听形态,微电影短视频在经历了孕育、萌芽和快速发展阶段后,逐步进入成熟期。[1]近年来,法治微电影在宣传教育领域成为一支“轻骑兵”,一批批作品喷涌而出,以艺术的手法、精彩的剧情、新鲜的表达,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文章合为时而著。“法治题材+微电影呈现”这样的组合,为什么在当下能够兴起?法治微电影相较于传统的普法手段,有哪些优势?“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下,法治微电影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如何走得更稳、更远?本文拟从法治微电影的概念、产生背景、传播特点、宣传教育比较优势、发展趋势等方面,作粗浅探讨。

一、法治微电影的概念

关于微电影的概念,笔者找到了以下两种描述。其一,百度百科这样给微电影下定义,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它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影片,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几分钟到60分钟)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7至15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至几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其二,《中国微电影短视频发展报告(2020)》中,集合归纳了微电影短视频的定义,“是指运用视听技术和艺术手段制作、记录在数字载体或胶片上,主要通过互联网络和电视传播的时长较短的网络视听节目。微电影的时长一般在半小时以内,短视频通常不超过5分钟。”[2]

由上可知,微电影大体上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的特征。法治微电影同样具有以上共性,与此同时,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笔者认为,其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在内容上,侧重于法治题材;在功能上,宣传教育功能大于娱乐功能。在此基础上,法治微电影的概念或可定义为:以法治宣传教育为目的、遵循微电影制作基本原理的一种影视短片。

二、法治微电影的产生背景

法治微电影自诞生以来,以蓬勃发展的态势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那么,春风自何处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科技创新赋能法治微电影制作

科技创新賦能艺术创新,近年来,影视技术突飞猛进、技术壁垒越来越低,为包括法治微电影在内的微电影行业兴起提供了最现实的技术支撑。技术的迭代升级,往往会成为驱动科技产品购置成本下降的主要动能。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让更多人不用为巨额的投入而发愁,无需资本加持和知名导演执导筒,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也能购置设备,尝试微电影的制作、发布,这也正是微电影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动力。

(二)碎片化信息接收时代的到来

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往往依赖于碎片化时间。上下班通勤路上、排队间隙,拿出手机,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内通过光影故事去感同身受别人的酸甜苦辣,去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法治微电影体量小,故事紧凑,短小精悍,恰好契合了人们的碎片化信息接收和阅读需求。

(三)与法治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

从1985年第一个五年普法开始,推动全民普法守法这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开展了30余年。为了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扎根百姓心中,法治宣传教育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从“摆摊”普法、专家讲座、融入文艺作品,到嵌入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日常办案,从线下到线上,形成了全媒体的传播矩阵。板起脸来说教的方式渐渐不合时宜,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渗透法治理念,成为法治宣传教育新的“打开方式”。这一趋势,从前些年备受群众追捧的法制栏目剧就可以窥见一斑。法治微电影的诞生,可谓是“生逢其时”。

三、法治微电影的传播特点

法治微电影作为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传播特点:聚焦社会现实的锐度、关注普通人物的温度、控制时长体量的精度。

(一)聚焦社会现实的锐度

在聚焦社会现实方面,法治微电影走在了微电影创作队列的前面。或许是由于其背负的使命使然,法治微电影从进入大众视野起,就一直以强调法律尊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捍卫个人合法权益等领域的题材为主要内容。正是因为法治微电影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痛点,才让那短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光影有了不可忽视的分量。

以笔者参与的由合肥市司法局、市普法办出品的该市首部民法典主题微电影《寻找郑诚》为例。影片立足于民法典第183条、184条“好人条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老人在地铁上意外晕倒,他的儿子多方寻找“肇事者”,却发现“肇事者”原来是“助人者”,最终两人握手言和,好心人得到了法律保护。影片以小见大,通过微电影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阐明民法典中“好人条款”这一创新规定,使“纸面上”的法律变得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为群众提供正确、清晰的价值指引:老人摔倒“扶不扶”、晕倒“救不救”,不应当成为难以作答的选择题。

(二)关注普通人物的温度

相对于电影来说,微电影既沿袭了电影用故事来吸引人的基本模式,又抛弃了一些电影惯用的“夸张套路”,而是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关注你我身边人的喜怒哀乐,挖掘其中的法治元素,从而起到“以身边人教育影响身边人”的目的。这一特点,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有所体现。法治微电影往往不选用知名演员,而是由更接地气的平民演员担纲,有些为了表现专业性,甚至由政法干警客串。

以淮北市司法局出品的法治微电影《雨后出嫁的新娘》为例,影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淮北市临涣镇吴家的女儿要出嫁了,乡里乡亲都过来贺喜。然而,主人燃放的礼花却意外炸死了邻居曹某。突遭横祸,死者家属围着亡者悲痛欲绝,双方矛盾瞬间可能激化。人民调解员陆法明第一时间介入,冒着大雨一次次往返于吴、曹两家,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调解员向当事人说明事理、说清法理、说透情理,在短时间内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既要体谅当事人的苦衷,又要苦口婆心进行劝说。雨越下越小,激烈的争执逐渐平息。几经波折,最终双方达成赔偿协议。第二天,吴家的女儿如期出嫁了。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冲突的过程,既展现了“人民调解为人民”的初心,也起到了以案释法的效果。

(三)控制时长体量的精度

微电影叙事篇幅短,如果仅仅为了叙事节奏而忽略电影的艺术表现,将使微电影缺少电影韵味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创作者往往会在控制时长体量的前提下,注重镜头语言的表达,注重人物台词的细细斟酌、动作神态的形象刻画,以小见大,实现微电影之“微言大义”。

以合肥市司法局出品的法治微电影《捍卫》为例。影片从一起工伤赔偿案件切入,合肥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年轻律师张思恒最近比较头疼,一宗与本地国企振远公司有关的工伤死亡赔偿纠纷案件让他心如乱麻。虽然他极力想帮助当事人的父母讨回公道,但掌握的证据不足,而对方公司的法律顾问周炳生趾高气昂的态度,更让他心中憋满了怒火,这一切都被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陈友生看在眼里。而且,陈友生的一位老同学也以说客的身份找到了他,希望陈友生能够利用权力阻止张思恒帮助当事人继续上诉,接受赔偿调解方案,并允诺了丰厚的报酬。面对利益的诱惑与复杂的案情,陈友生做出了一个决定——捍卫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为此,他组建了一个法援律师团队,专门研究此案,协助张思恒分析案情,补足证据,一场捍卫公平正义的战役由此打响。

该影片总时长只有13分钟,人物刻画得却十分形象立体。如在振远公司法律顾问周炳生与张思恒对峙的这场戏中,周炳生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靠在椅背上的肢体语言,配合着台词,生动展现了此人的嚣张跋扈以及其背后振远公司对于法律的不尊重。又比如在陈友生与老同学吃饭那场戏中,扮演说客身份的老同学企图利诱陈友生,他在手机中输入一串数字给陈友生看,展现了娴熟的“围猎”手法,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维护正义的可贵和不易。

四、法治微电影的宣传教育比较优势

(一)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法治微电影以对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为目的,这个特性就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这也是此类影片最显著的比较优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仅感受到了视听魅力,更重要的是获得启迪,在遇到类似问题时,知晓如何借助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亳州市公安局出品的反电诈微电影《馅儿》为例。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好不容易凑出了女儿上大学的学费,却被不法分子诈骗的故事。在各地频频爆出电信诈骗的当下,影片揭露了骗子的行骗手法,提醒广大群众切勿上当受骗。

(二)表现灵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法治宣传教育的传统手段是“搭台子、搬桌子、发单子”,对于群众而言,抽象的讲解很难入脑入心。相比较而言,法治微电影选材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新颖,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冲突上,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引人入胜。 [3]以亳州市公安局出品的法治微电影《追凶87天》为例。影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亳州市华佗镇逃犯李胜利,十年前因琐事杀人后外逃,一直没有落网,李胜利的儿子李富贵是找到李胜利的唯一有价值的线索。三名刑警顺着这条线索来到李富贵所在的苏州,却在执行抓捕行动时意外频出。距离全国追逃行动的期限只有87天,警方能不能在限期内让李胜利落网?通过影片,人们更加能感受到警方在执行抓捕行动时的不易,精彩的故事情节入脑入心,比开发布会介绍案情,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

(三)易于传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手指轻轻一点,让大家都能看见。得益于“信息高速公路”,好的作品在短时间内阅读量达到“10万+”,已屡见不鲜。法治微电影凭借故事艺术化加工的特性,借助融媒体渠道,传播效应十分可观。在此基础上,网友的反馈与创作者的回应也形成良性的互动。仍然以合肥市首部民法典主题微电影《寻找郑诚》为例。该影片不仅在网络平台播放,还在合肥地铁2号线、3号线车厢内显示屏以及全市公交站台300余块电子屏上进行集中放映,粗略统计宣传覆盖面超几千万人次。由于影片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在多方建议下,合肥市司法局已经将拍摄民法典系列主题微电影纳入工作计划中。

五、如何发挥法治微电影的比较优势

(一)政策引导激发生产潜能

早在2012年,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受到人们关注时,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就曾联合发文,明确鼓励生产制作优秀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笔者注意到,在安徽省出台的“八五”普法规划中有这样的表述,“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提高普法产品供给质量,使普法更为群众喜闻乐见。”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考量,还是从群众认可度方面权衡,将法治微电影纳入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政策送上“定心丸”,激活发展“动力源”。法治微电影从业者当抓住时代机遇、把握政策红利,创作出更多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新时代动人音符的优秀作品。

(二)法律护航保障健康发展

2017年,多家媒体关注报道了一起微电影侵权引发的官司。河南的一位“西游迷”任先生自费拍了部微电影《西游外传》,在网络平台上映后,因影片中的配乐涉嫌侵权,被诉至法院。后经两级法院审理,认定任先生侵权。

这则案例具有一定的警醒意义。法治微电影肩负着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任,自身更要防范法律风险。除了需要注意内容是否为原创等常规问题,还要严格把关两个问题:一是影片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是否严谨准确,二是影片中有没有广告植入,要避免影响影片的公益属性。笔者在参与民法典主题微电影《寻找郑诚》制作过程中,就曾受邀参加影片法律风险防范座谈会,出品方专门邀请律师把关,就影片中外卖小哥所穿服装带有某公司logo是否合适等问题进行探讨,規避法律风险。法治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必须接受法律的规制。在法律的适用上,可以参照影视作品或网络视听节目。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法治微电影行业才能实现有序、健康、良性发展。

(三)开展征集活动促进精品创作

在省级层面,安徽省已连续举办七届法治漫画、故事、微视频作品大赛,微电影作品可以报名参选微视频类别的比拼。大赛不仅设立了物质奖励,对于优秀的作品,还在多家平台上进行发布,并推荐参加全国大赛。在国家层面,2020年,首届中国法治微电影展顺利举办。60天内,共有1335部作品从29个省、市、自治区的政法系统、院校、影协、企业等发往组委会,参展作品的数量、质量等远超组委会预期。

征集展播活动为法治微电影从业者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既能够展示作品,形成最大的传播效应,提升影片及创作者的知晓度、美誉度,提高创作积极性,又能够推动同行交流,在碰撞中迸射火花、打开视野、孕育精品。

结语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曾发文指出,要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相信在政策的鼓励以及群众的喜爱之下,法治微电影能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影视“百花园”中站稳一席之地,为法治宣传教育贡献独有的力量。

注释:

[1][2]杨才胜,崔承浩 主编.中国微电影短视频发展报告(2020)[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

[3]张婧.法治微电影的宣教功能探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7(04):45-47.

(作者单位:安徽法制报社)

责编:项贤勇

2722501705317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效益分析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图书馆财务管理与社会效益分析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论财务管理的目标
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精益6sigma方法在对标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