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和喜鹊》里的世界

2022-03-22刘学博

江西教育C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小学语文

刘学博

摘   要:首先,课文解读应当是理解学生的世界,只有知道学生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其次,还应当知道文本的世界,只有知道文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才能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读懂课文、看懂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世界的过程。任何对课文的解读,本质上都是指向“语用”的,这是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就能打开语文学习的通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分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从故事本身来看,《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过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带来的快乐。故事本身很简单,学生在初次阅读的时候不会感到生涩,他们很容易叩响解读课文的大门。然而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满足于这样的简单解读,而应从简单的故事中读出世界的丰富多彩。因此,引导学生走入《树和喜鹊》的世界,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思路。

一、《树和喜鹊》里的现实世界

纵观《树和喜鹊》这篇课文,可以发现故事采用三段式结构:先写树和喜鹊都很孤单;再写那里种了树,来了很多喜鹊,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最后写树和喜鹊都很快乐。描写了三个场景之后,作者又各起一段,用一句话写出树和喜鹊的感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种三段式结构的故事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肯定地讲,几乎所有学生在初次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感知的都是一个现实的世界。诚然,学生都知道树和喜鹊不可能会有“孤单”的心理,但是在学生的世界里,这并不是一个理解上的障碍,他们会感到这样的课文非常自然。学生对课文的认知,往往反映着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有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实际上是一个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构建出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的过程。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画出一棵树,在树上画出一个鸟窝,并在鸟窝里画出一只喜鹊。尤其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不少学生在表现树和喜鹊的孤单的时候,将树叶画得耷拉着,将喜鹊的头也画得低着……这样的一种结果反映了学生什么样的认知呢?笔者认为,其实它反映了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当学生读到课文中“孤单”这个词的时候,他们想表现的树和喜鹊的形态,其实就是他们在生活中感觉到孤单时的状态。而当学生表达“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重新拿出一张纸去画,而更多的学生是在原来那张纸上添加了许多树、鸟窝和喜鹊……这反映出,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其实也是有所不同的。此时去聆听学生的心声,教师就会听到学生说:“我希望看到的是一棵棵树在原来那棵树的旁边长了起来,一只只喜鹊飞了过来……”而这不正是学生对世界的一种理解与认识吗?学生有了这样的理解,不也是基于课文构建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吗?

二、《树和喜鹊》里的学生世界

很显然,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不会只停留在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上,他们一定会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被称为“学生世界”。学生世界是超越现实世界的,在学生世界里,往往有着属于学生个体的对于文本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可能与成人概括出来的课文主题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树和喜鹊》这篇课文的主题,一般会认为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和朋友们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这样的认识当然是合理的,但是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并不一定会产生這样的认识。因此,立足于学生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帮助学生丰富内心世界,从而构建出一个符合课文主题的学生世界,也就成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时的一个重要任务。

例如,课文一开始在描述树和喜鹊的时候,用了三个“只有”和三个“一”。这样的描写实际上是很有冲击力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这种冲击力。如果说学生在分别画出一棵树、一个鸟窝和一只喜鹊的时候,体现的还是学生“写实”的思路,那在此基础上的想象,就构建出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学生问:“这里为什么没有美丽的花朵?为什么没有其他的动物?”在这样的问题背后,是学生对属于自己的世界的建构。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以开放的态度,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想象、理解与需要,构建出一个围绕“树”和“喜鹊”的世界。于是在学生的画纸之上,就可以看到茂密的森林、美丽的花朵、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很显然,这种学生世界与课文一开始描述的现实世界是有区别的。而学生所建构出来的这种世界,与课文的主题其实又是相通的。正是由于学生有了这样的需要,当学生读到课文后半段时,他们自然能够读懂邻居、朋友对树和喜鹊的重要性,明白在生活中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这样的认识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联想能够抵达课文的内核。例如,有学生认为在生活中不能被动等待朋友,我们应当主动与他人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好。由此可见,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想象。当课文的解读与学生的想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世界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三、《树和喜鹊》里的成人世界

在课本里,成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学生感知课文主题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生走向成人世界的过程。成人世界里存在的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是对学生成长的期待。当成人编写出教材,并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成人世界与学生世界对接的时候,课堂教学便是二者对接的桥梁。从这个角度看《树和喜鹊》中的成人世界,可由“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一句来解读:树为什么快乐?喜鹊又为什么快乐?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双方的快乐其实是因为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的期待,而个体又能够满足他人的期待,正是这种相互满足,使得大家有了快乐的源泉……

其实,成人世界与学生世界并不矛盾,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便是引导学生从学生世界走向成人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也是曲折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因为课文的解读过程常常意味着“曲径通幽”,学生所能领略到的最美的风景不在路径的终点,而在探究的过程中。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任何对课文的解读,本质上都是指向“语用”的,这是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存的过程。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而言,语用训练应该聚焦词语和短语,在教学中要紧扣学段教学的核心目标,开掘多维的语用训练,搭建扎实的语用平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循序渐进,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层次性;巧妙链接,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生活性;分层设置,凸显学段语用训练的针对性。当学生能够真正将课文解读的收获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时,课文解读的意义就会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穆文红,杨敏芬.让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交融——《树和喜鹊》教学建议[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8(4):38-39.

[2]曹爱卫.《树和喜鹊》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师,2017(3):47-49.

[3]韦艳和.《树和喜鹊》文本解读[J].小学语文教学,2019(17):46.

[4]李敏.低段语用训练,不能脱离年段特征——以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6-57.◆(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中心学校)

2962501186247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小学语文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教学设计
南师大版幼儿园中班(下)《我的数学》教材分析
从教材分析角度看剑桥少儿英语教材对儿童的适用性
借力信息技术 助力物理教学
“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