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林外史》中的宴会描写

2022-03-21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泰伯儒林外史宴会

祝 福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宴会,即多人在一起进行的较为隆重的饮食集会。《古诗十九首》中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1]反映出古代宴会上的声乐元素。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世情小说的发展,“宴会”这一重要社会元素在小说中的出现越来越频繁。例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2],反映出荣宁二府中宴会场面的繁华与热闹。梅新林对小说中的宴会进行了这样的定义:“它首先是一个空间单位 ,可为人物的聚合交际,故事的发生演变提供特定的场所。同时它又是一个时间单位,人物的聚合交际、故事的发生演化将伴随着宴会的时间流程而逐步展开。”[3]因此可以说,宴会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场景,而是包括了筵席在内的一系列饮食活动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对于《儒林外史》中宴会描写的研究,齐本《儒林外史》关注到了“莺脰湖集会”“西湖宴集”“泰伯祠大祭”以及“五河县入祠”等宴会之间的映衬关系;卧本关注到一些重大的宴会对某一段情节的收束作用。近年来,对于明清世情小说中宴饮情节的研究,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但主要集中在《红楼梦》《金瓶梅》等小说研究领域。从《儒林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学界主要着眼于宴会情节中的具体元素,如付玉贞《饮食场面描写在儒林外史中的作用》、李东海《儒林外史中筵席的叙事》,对宴会这一情节的整体考察较为薄弱。因此,笔者希望对《儒林外史》中的宴会描写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关照,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 宴会情节及其类型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世情小说。根据鲁迅对世情小说“描摹世态,见其炎凉”[4]的定义,《儒林外史》要准确生动展现当时社会中儒林士子们的生活群像,当然无法避免将“宴会”这一最具烟火气息的生活元素纳入书中。据笔者统计,《儒林外史》中出现详细展开的宴会描写分布在二十七个回目的三十四处情节中,不仅篇幅比重大,而且刻画人物众多,文学价值很高。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宴会与聚会有所区别。聚会以人物的聚集为主,可能是宴饮,也有可能是踏春、赋诗或者其他集体活动,其中可能不包括饮食环节。而在宴会情节中,饮食场面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没有筵席,便不成宴会。

笔者按照回目、主要情节、人物和地点对书中详细描写到的宴会情节进行梳理,根据宴会的目的和性质将其分为节日宴、交际宴、喜庆宴、游赏宴和丧祭宴等五个类型,见表1。

表1 《儒林外史》中宴会情节统计

节日宴主要是为了庆祝节日和节气而摆设筵席,包括庆祝新年、喝春酒、端午登高等。第十一回娄府两公子请吃春酒,时间恰好为正月十二日,新春刚至;喜庆宴是为了庆祝喜庆的事情而宴请宾朋,主要包括婚嫁、生日、进学、升迁以及庆功等。书中婚宴的描写较多,并且十分精彩。蘧公孙入赘鲁府、鲍廷玺迎娶沈大脚、季苇萧入赘尤府等情节都用大量的笔墨来呈现宴会的场景和活动;游赏宴会则以欣赏美景、吟诗唱和为目的。书中主要的几场文人宴会,例如莺脰湖大会、西湖宴集、莫愁湖大会等都是以游赏为主要活动;交际宴在小说中最为常见,主要包括答谢、议事、唱和、结交、辞别、庆祝、接待、戏弄等各个方面。如第二回申祥甫因开馆事项宴请周进,第三十一回杜少卿与韦四老爷等大醉赐书楼,反映的都是社会中习见的各种人情往来;丧祭宴则常常被人所忽视,例如梁韶娜在《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宴饮叙事研究》[5]的分类中,就缺失了丧祭的宴会类型。但是据丁应林考证,中国古代宴会的起源恰好是伴随着祭祀活动而产生的[6]。我们不能忽视掉这一最古老的宴会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书中不同的宴会类型往往是有交叉的。例如第二回众人聚集在薛家集尼姑庵,既是为了庆祝新年,具有节日宴的特征,但同时也是为了议事,呈现出交际宴的目的。而在四十六回“登高会”中,既是因为重九将近,又为了“就此奉饯虞老先生”,具有节日宴和交际宴的双重性质。

二、宴会描写的结构布局

书中二十七回三十四处详细的宴会描写,涉及到了当时儒林生活的方方面面,画面清晰,用意深刻。宴会情节看似随意穿插,实际上却有其内在逻辑。宴会的结构布局不仅仅体现在章回之间的衔接,不同宴会之间往往也有对应的联系。

(一)以泰伯祠大祭为核心的结构布局

泰伯祠大祭是书中情节最为完整、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场宴会,前后的情节发展都与其有着紧密的关联。卧评言“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此书之祭泰伯祠,是宫室中之厅堂也”[7],揭示出以泰伯祠大祭为核心的结构布局。

书中泰伯祠大祭主要人物的第一次聚集发生在第二十八回季苇萧扬州入赘的宴会上。在宴会上出现的辛东之、金寓刘、郭铁笔和鲍廷玺皆为泰伯祠大祭中的人物,通过宴会遇见季苇萧,鲍廷玺得以送信至南京,辛、刘二人也由宴会交代即将去南京的消息。到南京之后,自扬州而来的几人与南京的几人在第二十九回僧官的宴会上得以聚集。僧官原本邀请的只有萧金铉、季恬逸和诸葛天申,后来金东崖又加入其中,而季苇萧的一封书信又将辛东之、金寓刘、郭铁笔等人带入宴会,实现了人物的初步汇合。第三十回“逞风流高会莫愁湖”时,又将杜慎卿、季苇萧和鲍廷玺加入其中。正如黄评所说:“此处为一小聚会,为大祭用,不善为文者以为赘笔。”[8]作者通过宴会的布局逐步实现人物的聚拢,来层层铺垫。第三十三回中,因为杜少卿从天长搬至南京河房新居,备酒宴请众人,大祭的人物得以再次聚拢。书中许久不见的马纯上、蘧駪夫、迟衡山、卢华士、景兰江也再次出现,为大祭作一次预热。从地域上来看,众人通过宴会不断由各地聚集到南京;从参祭者来看,人物通过宴会不断增添,最终得以形成二十六位主要人物参与的泰伯祠大祭。

在泰伯祠大祭后,众人则再次进行分散和告别,直至登高会时,完成了以泰伯祠大祭为核心的儒林群体的正式解散。登高会之后,虞博士离开南京。作为书中的一号人物,泰伯祠的主祭人,他的离去给全书奠定了落幕的基调。如卧评所说:“盖八音繁会之时,以后则慢声变调而已。”[9]声音随时而变换,宴会在书中的布局也有其恰当之处与起伏安排。

(二)宴会之间的对应分布

除此之外,宴会与宴会之间往往也有着对称分布的关系。较早提出宴会之间呈对应分布关系的说法出现在齐省堂本《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回后总评中有:“书中如莺脰湖一番雅集,即有西湖一会俗气以衬之。湖亭品花案,风流跌宕,复有登高饯别图博雅雍容以配之。泰伯祠礼乐彬彬之度,又有此回节孝祠俗尘扰扰之状以形之。极笔墨互相掩映之妙。”[10]的精彩论断。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思路。

其中“莺脰湖大会”与“西湖宴集”之间呈相对应的结构关系。两次宴会同样处于小说的前半段,都是由文人们相互宴饮赋诗而形成的聚集情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在“西湖宴集”中,着力展现了胡三公子、支剑锋、景兰江等人的酸腐丑态。但与齐评不同的是,笔者并不认为两次宴会是一雅一俗之分,而是两次俗会的反向映衬,这点可以从后文第五十四回陈和尚与丁言志的对话中看出。丁言志认为“湖如莺脰夕阳低”是莺脰湖大会时作的诗,而陈和尚作为知情人清楚赵雪斋并不曾参与过莺脰湖大会,也知道莺脰湖大会上众人并不曾作诗。丁言志反而发出:“怎有个莺脰湖大会不作诗的呢?”一句话便揭开了儒林士子们的虚伪形象。至于那句“湖如莺脰夕阳低”,就更不知道是前人伪作还是后人附庸的了。

“湖亭品花”与“登高饯别”是两次相映成趣的雅宴。第三十回季苇萧在莫愁湖亭主持了梨园定榜大会,众戏子们在湖亭一一进行表演,“歌声缥缈,直入云霄”,引得城里各行各业有钱的人都雇了船一同欣赏。在此后的众多宴会中,此会也不断被提及称赞。第四十六回众人奉着重阳节,作了一个登高会。与会的都是书中极雅的贤士武夫,德行居高的虞博士、辞辟不就的庄濯江、风流自在的杜少卿还有萧云仙、汤镇台,具是“五百里内贤人”。并且众贤人在宴会上还提及湖亭的“梨园榜”,对旧宴又作了一次评判与回应。

而“泰伯祠大祭”与“方盐商大闹节孝祠”则是一雅一俗的极致体现。祭堂之上,众儒生毕恭毕敬,虔诚相对。祭祀时祭品精致、音乐典雅,用尽古礼古乐。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争着看这难得一遇的礼仪盛宴。五河县方家入祠,却是一副势利熏心的失礼之宴。余大先生本族的入祠仪式无人参加,豪绅家中的宴会却人人争相参与,将世态炎凉写得如在目前。

除了这几对雅俗相交的宴会外,书中还有其他一些宴会同样不是孤立布局的。例如第三十四回薛乡绅请酒与杜少卿河房宴客两处宴会、第二十一回牛浦新婚与第二十二回牛浦招待董县令,如果用心对比阅读,可以发现其相得益彰之处。

三、宴会描写的叙事功能

宴会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单元,对于小说叙事有其自身的意义。宴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对话与活动,有利于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宴会前后人物不断地聚集和分散,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宴会上讨论的话题、一些重要的大型宴会,往往又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标准。所谓“摹绘事故人情,真如铸鼎像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11],以宴会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叙事情节来观察、容纳小说深刻的艺术内涵,再恰当不过。《儒林外史》中的宴会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叙事功能:

(一)聚焦宴会场景,展现儒生百态

宴会情节必然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语言、动作、神态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交往,能够将人物形象的特征凸显出来。同时,因为宴会可以容纳大量的人物同时出现,因此对于儒林群像的展现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是经典个体形象的塑造。通过宴会描写有力地刻画了梅玖、胡三公子、王太太、王玉辉、高翰林等人物形象。

第十八回西湖宴集集中描写了胡三公子的人物性格。宴会上由胡三公子置办酒席,先是到鸭子店,他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叫景兰江讲价钱买了”。买馒头的时候原本三个钱一个,胡三公子只给两个钱,还与馒头店的吵了起来,最后索性不买馒头只买了些面回去吃。东西买完开始收拾的时候,他把东西都丢给和尚,只为省了一个厨役的费用。这一连串宴会前的准备活动描写,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吝啬人形象。王太太在书中是一个骄纵蛮横的懒妇,作者用鲍廷玺新婚宴的情节来突出表现其人物性格。在婚宴上,王太太作为新娘毫不遵守礼节,面对鲍廷玺的母亲连声奶奶都不叫,而是不断使唤仆人们伺候自己。按照南京的风俗,新娘需要收拾一样菜,王太太不情愿地收拾一条鱼,随意刮了几刀就丢进锅中,还溅了钱麻子老婆一脸的热水。最后丢了刀,往房里去了。王玉辉是作者在书中塑造的一个极为立体的人物,他是一个遵守礼节的老实人,与众多虚伪势利的儒生形象不同,但同时他又是很迂腐的人。女儿想要殉夫,他不但不阻拦,反而说这是“青史留名的事”。当女儿死去,余大先生帮忙置办入祠的宴会时,他又“转觉伤心”,不肯参加。王玉辉的形象代表了书中大多数儒生的精神现状,正是这样真实而不刻板的形象,连缀成《儒林外史》如钱玄同所说“描写真切,没有肤泛语,没有过火语”[12]的艺术特征。

其次,完成了儒林群像的集中展览。一场宴会通常是一批文人的聚集,这些文人往往酸腐虚伪,臭味相投,有着相似的人物性格,可以在宴会中得到集中体现。

“莺脰湖大会”聚集了小说前十二回中许多重要的人物形象,包括娄三娄四公子、蘧公孙、牛布衣、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等人。宴会上对众人的形象进行了一次生动描摹: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笑,娄府两公子雍容尔雅,蘧公孙风流倜傥,杨执中古貌古心,权勿用怪模怪样。这样的场景并没有给人以雅的感觉,反而让读者感到滑稽可笑。“高翰林高谈龙虎榜”一回中参加宴会的主要人物高翰林、万中书、施御史、秦中书都是朝廷官员,然而相比于普通士子来说,他们更加庸俗功利。此番宴会众人互相攀附,宴会上聊的也都是功名举业的事情。几位官员总结出来举业上的道理就是“揣摩”,如高翰林所说:“揣摩二字,就是举业的金针了。”本着这样的原则,万青云的中书也是假冒的,打着中书的招牌骗吃骗喝。高翰林等人在万青云被锁了带走之后也只顾自己,极力撇清关系。众官员的虚伪和假情假意都通过这一场宴会展现了出来。

书中一些较大的宴会出场人物众多,其中莺脰湖大会九人,西湖宴集九人,登高会十人,莫愁湖大会十三人,杜少卿河房宴客十七人,泰伯祠大祭二十六人,这些宴会使得作者可以通过一个有限的空间把众多人物一起推至读者面前。

(二)借助宴会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关于《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过精当的表达:“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具起,亦与其去具讫。”[13]但是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人物与事件是如何起讫的。作为小说中重要的聚集情节,宴会在故事的起与讫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情节不断前进。

本书人物众多,情节线索比较繁杂,很多时候读者读到后面就会对前面的人物有些遗忘.在一段情节的发展过后,书中往往会有一场较大的宴会来将人物聚拢,并交代一些人物的下落。

荀枚是书中第二到第七回中的重要人物,在第七回荀枚回乡为母亲置办丧事之后就不再提及,转而过渡到王惠、娄府两公子的故事中。但在第二十九回僧官邀请众人的宴会上,则通过董书办等人的对话来交代后来的事情。向读者说出荀枚因为贪赃被拿问了,借此了结荀枚的故事。杜慎卿是书中少有的具有高雅气质的人物形象,他自第二十九回出现,“温文尔雅,飘然有神仙之概”,后面也主导了莫愁湖定梨园榜的盛会,但是随着鲍廷玺去天长投奔杜少卿就逐渐淡出了小说的主线。到了第四十六回登高会的时候,众人提及当年风流一时的梨园榜,又借此说出杜慎卿已经是铨选部郎的身份,交代了杜慎卿的后续情节。还有一些宴会情节富于暗示性,为故事的发展起到铺垫作用。第三十二回中臧三爷宴请杜少卿,没想到表演的是一出苦情戏,目的是为了向杜少卿借钱。这样一个情节为后面鲍廷玺借钱进行铺垫,同时也预示着杜少卿即将钱财散尽,变卖家产。第二十七回鲍廷玺与王太太的婚宴上,因为担心王太太发现他只是个戏子,因此鲍廷玺选择领着戏班出去做戏,这也为后面王太太发现真相埋下伏笔,就有了后面王太太“大哭大喊,满地乱滚”,变成了失心疯的情节。

书中的宴会情节具有一个鲜明特征,喜宴上往往会发生一些意外事件,使原本盛大、有序的场面变得混乱和荒诞,具有反讽效果。

文中第五回严监生将赵氏立为正室,本来是一件喜事,场面也颇为壮观。一共摆了二十多桌酒席,直吃到三更时分,然而这时候原本的正室王氏断了气,喜宴突然变成了丧宴。第十回蘧公孙入赘鲁府,场面极其宏大热闹,光灯笼就摆了三四条街,一班人吹打着乐器,两个新人也穿戴精致。然而作者没有着重去叙述婚礼的过程,也没有描述宴会的酒席,而是在宴会上穿插出两起“意外”来。首先是老鼠掉到了燕窝碗里,将汤菜都打翻,随后又从新郎官身上跳下,把簇新的衣服都弄油了。再者是厨役把端着的汤粉打碎在地,引来两只狗抢食。为了赶走饿狗,厨役又把钉鞋踢翻,把陈和甫即将到嘴的点心打得稀烂。两件意外的发生,使整个宴会场面变得滑稽不堪。第十三回中张铁臂将革囊人头放在娄府,因为不愿做“俗人”,所以娄府两公子决定办一个酒席,将亲朋好友宴请过来一起见证张铁臂将人头化为水,并且还给宴会起了个名字“人头会”,谁知揭开一看是个猪肉,已经发臭,“人头会”成了个“猪头会”。从这之后,两人的兴致就不断衰减,干脆闭门整理家务了。

(三)通过宴会发言,寄托道德理想

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提出创作的构思过程:“首先触发作家创作欲望的是某些闪点的政治理论或自认深刻的生活哲理;接着构思出一个或者几个轮流作为作家的化身发言的人物。”[14]这是许多中国传统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重要特点,《儒林外史》也是这样通过人物去阐发作者的思想。宴会可以集中容纳大量的人物语言,从而为作者表达自己的道德理想提供一个窗口。吴敬梓克制住了发出一大段精彩议论的欲望,摆脱以往小说作者的“突然进入”,自己退居幕后。有意去淡化筵席的场面描写,更多的是把目光聚焦于人物之间的言论,通过书中人物之口发声,具有振聋发聩的醒世效果。

第四十四回杜少卿在河房宴请余大先生,众人有一段关于丧事的议论。当时社会上流行搬迁父母的坟茔,以寻求好的风水庇佑自己升官发财,迟衡山等人对此嗤之以鼻。对于自己父母藏地的选择,余大先生只要求“地下干暖,无风无蚁”,迟衡山认为:“自心里想要发达,不知已堕入大逆不道。”并且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郭璞藏书的事情尤为可笑。当余大先生询问杜少卿的看法时,少卿更是认为应当把那些要迁坟的人依照子孙谋杀祖父的罪凌迟处死,快人快语,发人深省。第三十四回杜少卿河房宴会上,关于纳妾的问题也有一番新意。季苇萧自己本身就是停妻再娶,因此对于风流之事颇为放纵,劝少卿趁着才名找一个有才情的及时行乐。少卿则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来表达自己与妻子偕老的决心。还为众人算起一笔经济账来:“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虽然他认为从传宗接代的角度如果四十岁还没有子嗣可以允许娶一个妾,但是在当时封建王朝还处于兴盛时期的社会风气下,能有这样的言论已经在努力从时代的局限中跳脱出来。

四、结语

宴会这一古代小说中极为常见的情节单元,在《儒林外史》的叙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书中大量出现的宴会情节,在布局结构上具有整体上相对集中和部分上互相对应的分布特征。宴会描写塑造大量经典的人物形象,使得儒林众生得到集中展览,宴会中发生的故事又往往具有暗示性,推动情节发展。作者借助宴会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发出醒世言论。这些都体现出杰出的古典小说作家对于时代的一种思考与突破。

猜你喜欢

泰伯儒林外史宴会
庆祝宴会
猫和老鼠的宴会
《儒林外史》的吃播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单宝塔诗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宴会场地的一般要求、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