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实施路径探索

2022-03-21刘成凤张光成赵超孙嘉斌张红刚王雅琴刘建明成敏

浙江医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五年制医学生

刘成凤 张光成 赵超 孙嘉斌 张红刚 王雅琴 刘建明 成敏

潍坊医学院教务处,潍坊 261053

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提出并实施了以医学课程整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旨在克服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1]。国外医学课程整合代表性的大学有,美国西余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等。21世纪初,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已经逐渐被我国医学教育界所接受[1]。部分医学院校,譬如锦州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积极探索医学整合课程改革。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探索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学。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快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政策机制,强化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中,提到的课程计划发展标准为:进行相关学科课程的横向整合;进行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基础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纵向整合。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局限,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仅将部分基础医学课程或临床医学课程分别进行整合;二是教师缺乏整合课程教学理念,师资水平不足以支撑课程整合;三是教学模式与整合课程教学不匹配;四是整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五是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不充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某地方医学院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探索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实施路径: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系统+疾病”的模块化重构,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整合教师队伍,打造课程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小班化教学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整体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和临床技能。

1 分析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需求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往往实施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不同程度存在各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基础与临床脱节;教学内容过多,课堂教学以教师“满堂灌”的讲授为主,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过程性考核在课程考核中占比较少等问题。探索基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与基于问题学习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人文等课程,促进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融合,实施“小班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临床思维,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2 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体系

2.1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理念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对标《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胜任力为导向[2],按照“基础-临床整合”的理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让医学生早期接触病人和参与临床实践,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创新思路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座谈会、专题研讨会、调查问卷、信函等方式,广泛征求教育专家、师生代表、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制定课程计划;重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整合教师队伍,组建23个整合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小班教学、PBL、SP教学方法等,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三阶段考核;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质量督导监控体系。

2.3 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结构分析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式可以实现多学科整合,帮助医学生就某一器官系统形成从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直至临床表现的整体概念[3]。某地方医学院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实施课程整合。就教学内容而言,坚持“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将基础医学课程有机整合为10个模块;遵循“从病因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面向临床实践”的原则,将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为11个模块;就开课顺序而言,前期开设基础医学导论与临床医学导论后,按照“系统+疾病”的课序开课,实现了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具体内容详见图1。

图1 某地方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

2.4 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施“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国外整合医学课程模式是以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基于案例学习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贯穿于整个医学课程教学过程[4-5]。某地方医学院每年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遴选30名学生,组建“整合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教改班),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基础-临床系统整合”的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压缩了理论学时,增加了讨论课、实践课内容,并使医学生更早接触临床;整合课程的层次递进、因果相关的内容安排,符合医学生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和创新、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加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3.1 组建整合课程教学团队

按照“系统+疾病”为主线组建了23个课程教学团队。遴选课程团队负责人,课程教学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团队成员由课程负责人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聘任,着力打造整合式课程模块化教学团队。课程团队集体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授课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促进课程团队教师有机融合,避免“拼盘式”整合。

3.2 开展教师研修培训

一是分批次组织课程团队负责人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短期研修访学,培训学习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研习PBL、SP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二是聘请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对课程团队进行定制化专题培训;三是购置教师教学发展的网络课程资源,满足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求;四是推行基础-临床教师双向交流,优化知识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3.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出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导师制实施办法》,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医学生的学业导师,通过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适应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方案和发展目标;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参加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

4 充实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教学资源

4.1 加强教材(讲义)建设

遴选人民卫生出版社“器官-系统”整合教材(OSBC)作为参照教材[5],根据整合课程教学需求,编写整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纲要和教案。为解决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基础教师会同临床教师编写了100余个临床案例。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先后出版了《形态实验学》《医学机能实验学》《分子医学课程群实验》《临床技能学实训》《人体显微结构学实验》等系列实验教材。

4.2 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自主开发76门、引进480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临床能力培训中心打造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30项,其中自主研发特色项目38项,为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

4.3 推进信息化教学

利用数字校园平台将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进行集成共享,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教务综合管理平台、教师发展平台、智慧教室等,为开展PBL、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形成了传统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移动学习APP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统筹校内资源横向联动,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共享,实现医-教-研协同育人。

5 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医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衡量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组成,各项成绩权重和考核方式按照课程标准执行。实行三阶段综合考试,每阶段考试分为理论考试(机考)和技能考试(OSCE)。三阶段综合考试成绩按照2∶4∶4的比例折算,作为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第一、第二阶段综合考试成绩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

6 完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围绕整合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实施闭环式教学质量监控,对教育过程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诊断和反馈。①教学检查:学期初检查教学准备、师生到课率和条件保障;学期中检查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学期末检查考试、考风、考纪。②多元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管理人员评教、学,教师学生评教学管理、评条件建设。③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巡视和随机听课常态化。④教学评估:定期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教务处等教学主管部门和质量监控部门,收集、统计、分析、反馈教学信息,适时修订教学计划,促进教风学风建设,确保教学基本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运行顺畅。各课程团队强化集体备课、试讲、课程负责人听课、同行评议、观摩教学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胜任力。通过学生、教师座谈会,学生信息员等途径收集教学信息,进行即时反馈,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实施5年来,某地方医学院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组建教改班,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进行系统整合,构建整合课程体系,组建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人才培养试点,整合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为招生规模较大的地方医学院,要大规模实施这种课程模式,仍然面临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后期还需要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实施路径,积极扩大医学生受益面,努力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医学教育的需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刘成凤:文献分析、专家咨询、方案制定;张光成、刘建明:遴选组建教学改革试点班、组织方案实施、反馈、调整;赵超、王雅琴:组织专家座谈会和论证会,反馈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孙嘉斌:课程团队建设;张红刚: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成敏:顶层设计、总体调度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五年制医学生
《五年制高职一体化育人论纲》推介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效构成要素——基于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基础医学背景下的“教”与“学”现状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网络考试系统在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中应用探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