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思政课路径中的融入

2022-03-21刘磊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刘磊

摘要:当前是互联网加的时代,各种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可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这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思政课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育价值。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此探究符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创新创設教育教育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路径,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思政课

引言: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种体现,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创职业教育具有全新性,它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高度一致,也与思政教学的内容、目标上高度契合性,其元素融入到思政课堂中,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创造性。互联网可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指明方向,以此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政课中的价值

(一)丰富了思政教育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可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在以往的思政课堂中,教师注重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教育与之不同,强调更多的是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1]。创新创业教育有广泛的对象、多重的目标,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他们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会从实践出发,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与做有机结合在一起。思政课堂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这能丰富思政的教育资源,这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二)优化传统思政教育学科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思政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这能够为思政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更注重创新,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手段、目标有了新的变化,在思政课程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这可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动力,能有效将他们的职业技能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如此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将这两者融会贯通。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维

在以往的思政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根据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虽然教材中的思政知识能深化学生的思想,但这种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2]。思政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讲解知识,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直观体会,教学环境也较为沉闷。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将创新创业元素与高职思政课程结合,首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寻找创业创新的丰富素材,让思政教学内容更加有趣、新颖。教师还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学的结合点,以此开展教学,改变学生的思想。

(二)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要注重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创新创业内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堂中加入更多实践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意识,让他们通过体验、探究掌握思政知识[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创新创业要素,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开展思政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的理论知识。教师还可组织一些自主创业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此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现自身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展现高职院校的育人模式。

(三)构建融合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的要求很高,在以往的思政教学中,教师虽然会设计实践的环节,但与学生的年龄、兴趣想脱离,难以保持稳定性,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4]。在这一背景下,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教师可构建融合的实践平台,平台要具有创新性、开放型、实用型,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由此,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根据专业特点、创设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平台。这一平台要展现信息化的特点,方便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思政实践内容,与时代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如此学生可通过实践平台掌握创新创业意识,丰富自身的体验。这一平台还能展现师资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线上的思政教学,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如微课、慕课等,学生在学习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可在课后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学习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高职院在开展思政教学要与时俱进,完善思政教育体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规范化的融合体系。二者融合要能体现创新创业和思政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认知能力,让他们了解这两种教育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教师安排思政课时要多加入实践的比重,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规范课堂环境,创新创业创新教育与思政教学的结合模式,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

(五)丰富课程融合模式

当前是“互联网+”的时代,高职院校将思政与创业创新融合在一起,实践的渠道要多元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互联网的课堂环境,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分析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向,让他们接受与此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能多方面地指导学生。在信息分析、应用数据上,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互联网构建各类实践环境,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满足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在这种环境中,他们会认真思考、分析、选择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能有效关联学生成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需要完善评价机制。在传统的思政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是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注重双创教育的评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要创新双创教育,在评价中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职业能力、思想行为上,通过互联网分析他们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实践行为的种种表现进行分析,让评价更加客观和多元化,将结果作为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如此,教师可看到学生在思政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调整教学方式,让教学具有信息化和现代化,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也是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高职院校要看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二者的融合,利用互联网弥补这两项教育的不足之处,以便为学生以后的创业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晓晶.“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0):68-69.

[2]陈娜.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1,23(10):233-234.

[3]王卫华,郭永邦.“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05):160-161.

[4]郑亚洲.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47):24-25.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