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3-21梁小凤
梁小凤
摘要:目的 分析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9月72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肺癌、直结肠癌、宫颈癌等,依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36,常规护理)及研究组(n=36,预见性护理)。比较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静脉血流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较少、静脉血流速度较快,P<0.05;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高,P<0.05。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或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可促进患者深静脉血流通畅,从而使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大大提升。
关键词:恶性肿瘤;预见性护理;深静脉血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36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3--01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促使临床深静脉血栓的患病人数明显增多,若能及时发现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绝大多数患者均能得到良好的预后。而相比于其他人群,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呈高凝状态,血流速度慢,化疗会损伤血管,刺激局部凝血,且身体状况较差,在治疗期间需保持长期的卧床休养,从而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1]。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临床若未能及时予以患者治疗,则会引发肢体功能障碍,甚至肺栓塞等不良情况,进而使其生活质量大大降低,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见性干预措施,以预防或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2]。本文就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肿瘤科72例恶性肿瘤患者,其均就诊于2021年1月-9月,依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参照组男、女比例為20:16,年龄:45-65(50.17±9.61)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1:15,年龄:45-65(50.23±9.64)岁,两组基础资料一致,P>0.05。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每隔2h指导患者进行翻身、拍背、抬高肢体及进行脚踝活动等,嘱患者多饮水,并予以日常生活指导等。
研究组予以预见性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心理压力较大,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长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出现紊乱,造成血管平滑肌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护理操作中时需密切观察其情绪的变化,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并予以患者鼓励及安慰,以使其保持较稳定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并向患者举例以往治疗成功的案例,以增强其治疗信心;必要时可通过播放音乐及视频等方式,使患者的注意力转移。若患者焦虑、悲观情绪对其夜间睡眠造成影响,遵医嘱予以患者改善睡眠及缓解焦虑的药物;(2)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及后果,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并主动配合,识别深静脉血栓的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3)机体护理,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并进行足背屈锻炼,50次/Q6h,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减少血液淤积;此外还需指导家属定时对肢体实施按摩。嘱咐患者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应定时翻身改变体位。针对长时间卧床无法进行自主活动的患者,需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被动的充气放气以加快患者静脉的血液循环,避免血液瘀滞,从而能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4)日常生活指导,绝大多数肺癌患者均存在多年的吸烟史,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对血管收缩产生刺激,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因此需指导患者戒烟;直结肠癌,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活动受限,容易导致血流减慢或瘀滞,从而引发深静脉血栓,因此指导患者床上运动,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因放疗、化疗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入量不足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护理人员需鼓励患者多饮水,确保每日液体摄入量超过2000ml,饮食宜低脂、忌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烟、戒酒,防止血液浓缩等,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予以胃管注入。患者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吊袜和紧身衣物等。指导卧床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可以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5)病情观察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为肢体的肿胀及疼痛,需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密切观察肢体的变化,若出现上述不适情况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需注意肢体的色泽及温度等变化;(6)出院指导,恶性肿瘤患者居家休养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需为其做好出院指导工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表现及预防措施等,并定期进行随访,以了解患者病情,并予以相应的指导。两组均干预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2)比较静脉血流速度,采用多普勒超声仪(生产厂家:日立阿洛卡医疗,型号:ARIETTA60),使用8Hz探头对腘动脉实施测定,多普勒计算血流峰平均速度。
(3)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评估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自我护理及社会功能,每项总分均为100分,分值与生活自理能力呈正相关[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较少,P<0.05,如表1:
2.2 比较静脉血流速度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静脉血流速度较快,P<0.05,如表2:
2.3 比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高,P<0.05,如表3: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异常凝结并堵塞血管腔,进而造成静脉内的血液无法正常回流[4]。而恶性肿瘤患者身體状况及各项机能发生较大的改变,需长期卧床休养,进行放、化疗,从而显著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深静脉血栓是造成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是血栓脱落后引发肺栓塞,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5]。因此,为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临床应早期予以患者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次研究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深静脉血流通畅,从而使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改善。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临床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引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从而能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得到广泛认可。预见性护理通过更加充分的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使患者掌握自我按摩及功能锻炼的方式,能有效加快其肢体血液循环。患者对自身病情更加了解,与护理人员沟通更有效,通过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容易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增强其应急处理能力。预见性护理在改善患者深静脉血流、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减轻患者痛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或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能改善深静脉血流,从而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艳,张蓓.综合护理干预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2):327-328.
[2]张海梅,张海琴,刘海峰.围术期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2):335-336.
[3]朱格红,马敏,康腊,等.围术期综合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5):887-889.
[4]李建君.规范护理对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4):620-621,624.
[5]吴兆琴.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9):73-75.
2460501186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