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2-03-21任帅游志纯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任帅 游志纯

[摘 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社会创新动能的重要源泉。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在协同过程中存在碎片化现象、发展过程呈现形式化色彩、实际地位暗藏边缘化危险、创新过程隐含异体化趋势的现实困境。浙江大學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坚持树立窗口意识,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引导多元参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协作,坚持以文化人,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品牌,不断克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动能,为高校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困境提供“浙大方案”。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优化策略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浸润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探索”(KT2021053);2021年度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会课题“‘重要窗口’背景下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表达与优化策略”(G2123)

[作者简介] 任 帅(1993—),男(满族),重庆人,硕士,浙江大学团委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理论研究;游志纯(1997—),男,河南焦作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181-04 [收稿日期] 2021-11-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多年来,浙江大学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不断开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过程存在碎片化现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尽管整合了多个部门的资源,但在实际协同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整体性发力的重要意义,无法有效地将其内外系统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产生各自为战的功能分化和功效损耗,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现象。其具体表现为:(1)教育主体的碎片化。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多头管理,缺乏权威高效的协调机构,缺乏长期性的战略筹划,缺少制度性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无法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导致资源供给不足或重复供给,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难以在高校内部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之间有效衔接和联动。(2)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创新创业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等存在断裂和融合不足的现象,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内部和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与交流机制缺乏整体性的有机整合。(3)教育方法的碎片化。即理论输出、项目实践、在线教学、讲座分享等方法的整合度不足,联系性不强。(4)教育评估的碎片化。合理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仍不够完善,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供给质量的改进与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呈现形式化色彩

由于国家和政府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和社会宣传,双创理念迅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部分高校无论是否具备条件、是否深刻理解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都开展了各种“创新创业”工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任务化、管理指标化、操作简单化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完全下沉到基层,导致高校管理部门热情高涨而学生参与被动的不适应现象。比如,涉及创新创业成果评比时,高校管理部门自上而下收集师生中的各种成果转化项目、创新创业案例、专利成果等信息,师生主动申报热情不高,往往需要管理部门大量筛选学校科研成果库,逐一联系相关师生解释政策,鼓励其申报。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管理部门大多基于上级政策的考量,存在指标化、功利化倾向,注重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效率。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执行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主体”定位是上级部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办活动,根据通知找数据,忽略创客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地位暗藏边缘化危险

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同,导致边缘化危险,政府部门制定的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由于政策文件的宣传不到位,解读不深刻,执行力度不足,导致相关政策制度落实难,欠缺实效度。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于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常被放在第二课堂或者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课外活动中进行,学校相关单位或部门常会凭经验或兴趣而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部署。此外,高校内部尚未实现真正的思想统一,不同主体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一致。高校内的主流群体是学者,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培养研究型人才而不是创业型人才,认为学生做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是不务正业。观念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模糊和创业教育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现象,不利于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1]。

(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过程隐含异体化趋势

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完备的教育系统,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过程性与目标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的整体建构,而不是偏重于某一方面,引发教育过程隐含异体化趋势。所谓创新创业教育的异体化趋势,主要是指在创新双创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忽略教育过程性与目标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过分追逐所谓的新方法、新载体、新途径、新词汇,试图以形式的创新掩盖内容的滞后,以形式的突破弥补内容的守旧,以形式的发展替代内容的推进,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建构与本质定位相背离。诚然,积极吸收和借鉴新的教育工具、方法和载体无可厚非,但在相关概念尚未成熟完善的前提下,过于求新求变,则会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曲解,尤其是在双创教育本身同样也处于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时,忽略对于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核心议题的研究,往往容易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隐含异体化趋势[2]。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策略

浙江大学自1999年开始,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品牌不断巩固深化,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学工部、研工部、本科生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校团委等单位组成,定期召开院务会议,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浙江大学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深化科教融合与实践育人为特色,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构建了全链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在全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一)树立窗口意识,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4月考察浙江时对浙江省提出新要求,强调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3]。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高等教育展示的重要窗口”的重大使命。浙江大学从学生教育实际出发,将“重要窗口”融入“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窗口”体系建设的全过程。浙江大学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了以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技能提升、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创业公司落地等环节为核心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体制机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国际交流、赛事成果和平台载体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丰硕成果,初步形成了部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和经验。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浙江大学通过强化“四课堂融通”,深入探索协同管理、课程教育、实践训练、孵化落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专创融合”的教育氛围,现已形成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浙大模式”。浙江大学坚持以“重要窗口”精神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将思想政治建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深化科教融合与实践育人,汇聚学科和区域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施。在“重要窗口”思想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浙江大学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育人系统工程实现生态育人,加大对学生价值观与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更好地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

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对标教育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重点聚焦人才培养模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学生创业团队的培育和扶持,深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通,完善交叉复合型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必修的方式,推进基于学科、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本科生必修1.5~3.5学分)。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共152门高质量的新生研讨课及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课程,其中5门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必修课,其余课程为专业學位课或选修课程,探索以专业课程内容为主体渗透创业内容的嵌入式课程建设。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鼓励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积极关注精益创业、技术创业、技术创新管理等关于创新创业的公共选修课程,将创新创业纳入每名学生的培养方案,并与培养目标及专业实践环节挂钩,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结合线上线下,自主建设了6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组织编写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13部,建立案例库13个。注重学科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俨然成型。

(三)引导多元参与,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外协作

学校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强化创业咨询、创业导师结对工作,协调校内师资,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和校友的作用,结合社会和企业人才资源,重点围绕双创导师队伍建设、兼职创新创业导师聘任等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聘请优秀校友、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或指导教师,组成了活跃的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截至2020年底,浙江大学共聘请创新创业校内导师500余名,创新创业校外导师400余名。聘请风云浙商和知名企业家担任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举行企业家创业沙龙,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帮扶作用。学校开展了创新创业师生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树立创新创业榜样示范,进一步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人物,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浙江大学统筹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强校内相关机构和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优化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全面推动落实学校和院系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支撑平台。截至2020年底,学校累计立项建设29家校院联合创新创业实验室,汇聚优势力量,实现院校的优势互补。

(四)坚持以文化人,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品牌

着力培育赛事文化氛围,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在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寄语道:“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4]。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的服务,引导广大青年创业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研究与国家重大发展需求相结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感,提升创新创业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创新开展品牌活动,厚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主动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双创品牌活动,倡导广大青年学生开展基于创新驱动、技术支撑、战略引领的创业实践,形成创新创业文化。积极对接央视创业英雄汇,推动斑马仓、麻辣数据、时印科技等5个创新创业项目成功晋级并在央视2套播出;参加全国双创周等活动,展示创新创业的新进展和新成效;持续开展“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首届“青山杯”大学生创业方案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讲堂等活动,有力宣传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成效。全年校内组织培训、讲座500余场,总计覆盖在校学生近5万人次。同时,继续加强创业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依托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创新创业中心等组织,为学生团队和项目咨询提供服务和支持,着力形成“人人想创、人人敢创、人人能创”的文化环境。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孵化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高校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精神深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克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着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高度,开辟创新创业引领国家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邬小撑,吕成祯.走出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困境——以浙江大学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5):37-41.

[2]王学俭,顾超.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174-179.

[3]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2(1).

[4]习近平回信勉励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8-16(1).

2487500783207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创新创业教育优化策略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