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破解高校资助育人困境

2022-03-21苏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三全育人

苏慧

[摘 要] 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境。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着眼解决高校资助与育人“两张皮”、监督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工作困境,从育人主体、育人途径、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探索以育人为主线,以物质资助为基础,以“扶智”和“扶志”为抓手,以实现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格局的有效路径,助力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资助体系。

[关键词] 资助育人;三全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新媒体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管理与引导策略研究”(xjjxg2020—09)

[作者简介] 苏 慧(1993—),女,江苏扬州人,硕士,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017-04 [收稿日期] 2021-08-12

黨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资助工作提质增效,管理水平提档升级。资助育人被教育部列入“十大育人体系”之内,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资助工作,尤其是对资助的育人功能的高度重视。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精准资助,深入推进资助育人,持续加强规范管理,加快提升学生资助信息化水平,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三全育人”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本文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秉承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念,探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格局的有效路径,助力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涵的资助体系。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困境分析

《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9年)》数据显示:2019年,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资金1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以各类奖学金方式资助的金额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0.12%,以各类助学金方式资助的金额占28.73%,以国家助学贷款方式资助的金额占26.28%。本专科学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3300元。另外,还有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类型的资助,体现了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持续完善,已经构建起以“奖、助、贷”为主,“补、勤、减、免、偿”等资助手段为辅的保障体系。但当前的资助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

1.资助与育人“两张皮”。单纯强调经济资助和物质帮扶,忽略了部分受助学生因经济困难伴生的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挫折经验多、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多方面的问题,无法关照到他们在思想、心理、技能、素养、视野等方面的需求,工作中普遍存在“只资助、不育人”的现象。

2.“过度”资助产生负面效应。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但在实际工作中,“过大”的资助力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甚至出现了一些与“育人”初衷相违背的现象。比如高校奖助体系中,有困难认定条件限制的奖助学金设立比例偏高,导致出现一些为了获取奖助学金而申请困难认定的“伪贫困生”。有些“伪贫困生”获得的助学金甚至比优秀学生获得的奖学金数额还高,这不仅无法激发困难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奋斗意识,还可能损害非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高校的大部分资助均为无偿性质,对受助学生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后续义务的履行缺乏约束和限定,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把高校给予的各项资助看作“应得之物”,滋生过分膨胀的自我权利诉求。因为资助力度大,覆盖面广,还有一些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缺少“感恩的心”和责任意识[1]。部分受助学生未将资助款项用于学业和生活,出现了高消费的情况,造成了不良影响。

3.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质量不高。高校各个院系的资助工作通常由辅导员具体负责,但由于队伍缺编和多头管理等情况,资助辅导员还需要承担许多其他板块的工作,他们在资助工作上所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也是院系“只资助不育人”现象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之一。有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水平不足或思想认识不到位,在进行困难认定时,懒于精准识别,或简单粗暴地平均分配,或公开搞“比惨大会”。在此影响下,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卑、敏感心理而不愿去申请国家资助;还有极少数人将助学金名额视为行政资源,把名额或金额更高的等级优先给予“亲近之人”,影响极其恶劣。

下面,笔者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对如何破解高校资助育人中的种种困境作一探讨。

二、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讨高校资助育人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2]。要想深入推进、全面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则须厘清资助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资助育人、为谁育人,以及谁来育人的“根本问题”。其中,“为谁育人”的答案是明确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才能确保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3]。“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高校必须‘姓党’‘为党’,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立校为党、办学为国’的理念”[4]。

同样,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解决其余三个“根本问题”。“全员育人”理念可以解决“谁来资助育人”,即资助育人的主体问题;“全程育人”理念可以解决“如何资助育人”,即资助育人的途径问题;“全方位育人”理念可以解决“资助培育什么样的人”,即资助育人的目标问题。

三、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路径

(一)全员资助育人——育人主体

“全员育人”强调资助育人过程全员参与,要求全面建构起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国家层面由政府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调整优化国家资助政策,强化资助育人导向。

学校层面的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打造包括党员干部、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兼职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学生骨干等在内的资助队伍,不断改进资助工作的各环节,逐步提高育人元素在资助工作中的比重,从基础实施层破解“只资助、不育人”的窘境。

社会层面的资助育人工作重点在于推进校企合作、挖掘校友资源。高校应当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优秀校友、慈善人士积极对接,联系奖助学金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立、人才培养合作、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事宜。同时,可以邀请企业骨干担任校外导师,邀请企事业单位内的优秀党员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员。

学生层面的资助育人资源包含学生个体及其家庭的资源。家长应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自立自强、拼搏奋斗、心怀感恩、勇于担当,帮助孩子塑造完整人格,拒绝“等靠要”等不良思想倾向。学生个体作为受助者,应当自觉养成自助意识与习惯,克服困难、刻苦钻研,主动提升个人思想素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学校在此过程中也应加强引导,为学生提供发展型资助社团等自助助人平台,同时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受助校友反哺助学基金,开展“温暖面对面”资助育人沙龙,鼓励已毕业受助的学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向学校回捐善款,与在校困难学生分享奋斗历程与人生经验。一方面实现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另一方面发挥榜样力量与感恩教育作用,以校友反哺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在以上“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中,高校是第一育人主体,需要积极发挥作用,协同各方力量,串联各方资源,将资助工作中蕴含的育人元素传递给学生,着力推动形成“全员资助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全程资助育人——育人途径

“全程育人”强调资助育人理念应当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求突破以往资助工作从困难认定开始,至奖助学金发放结束的模式,不仅要让资助陪伴学生在校全程,还要将工作区间延伸至入学前、毕业后,系统地、连贯地、持续地开展育人工作,进而形成有效的资助育人全程跟踪机制。

入学前,在录取通知文件包中放入学校资助政策宣传材料,注明学生资助中心的联系方式、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并依托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全面地推送相关资助政策,拓展信息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保障困难新生顺利入学。

新生入学后,学校一方面可以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等力量开展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摸排,同时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诚信教育、消费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诚信参与困难认定,精准识别困难学生及其需求;另一方面应完善物质帮扶,精准资助体系,切实实现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在大一普遍性地开展学业规划及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为困难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在“档案”上明确自己的短期、长期目标,记录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反思改进情况等。同时在前期摸排的基础上,根据各位困难学生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疏导、认知培养等。

在大二引导困难学生在处理好学业之余积極参与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参加校内各类比赛,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挖掘“自助”资源,鼓励学生自立自强、感恩奉献、拼搏不息。同时,对学业方面出现困难的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业帮扶。

在大三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竞赛、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积极参加校外专业实习,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及时查阅学生的“成长档案”,了解他们的发展动态,对于遭遇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对于处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要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择业、就业、创业指导与保障,学校可以设立困难学生求职补贴和就业咨询专线,各个资助育人主体可以充分调动自身资源,帮助困难学生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求职技巧和就业心理指导讲座等,鼓励困难学生积极求职或创业。在学生毕业前,应当组织诚信、感恩、责任教育,引导受助学生按约偿还助学贷款,毕业后积极工作奉献国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馈社会、回捐学校,从受助者转为助人者。

受助学生毕业后,高校应当保持对其的跟踪关注,还可以适时开展回访调查,将学生在受助前和受助后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一方面检验评价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和资助效益,总结工作经验,检视工作难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优秀受助毕业生由受助者转为资助人,以实际行动回馈国家、回报社会,形成资助育人的良性循环。

(三)全方位资助育人——育人目标

所谓“资助育人”,资助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让育人元素体现在资助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在物质帮助方面,要改进工作理念,坚持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导向。比如在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环节,重视全面考查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创新实践、志愿奉献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适当减少纯助困的无偿给予型资助,积极推进“有偿”资助,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获得资助。在对困难学生发放暖冬礼包、牛奶卡、书籍券等物资时,也要注重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激发受助学生爱国、爱校的意识。另外,还可探索受助学生的回捐动力机制,搭建可持续的捐助接力平台[5],多点发力,推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在道德浸润方面,要多渠道打造资助育人文化品牌,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一方面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另一方面围绕资助育人主题以开展图文征集、观看宣传片、举办演讲辩论赛、组织志愿服务、策划主题班团、讲座等形式,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消费观教育,繁荣校园资助育人文化,增强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新媒体资助育人矩阵,发布资助育人的相关资讯和适合困难生阅读的关于人际交往、心理疏导、就业指导、励志成才的文章,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

在能力拓展方面,要真正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业方面,对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1+1”朋辈结对、师生结对帮扶的模式,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实践方面,可以依托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形式,帮助他们学知识、长见识、增才干、强素质。科创技能方面,可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竞赛、创新项目大赛、素质拓展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就业创业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无法落实就业的困难学生,逐一给予帮扶,同时做好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就业、创业的动力。

在精神激励方面,要真正实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一是要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点对点心理咨询、召开座谈会、组织心理团辅等方式,了解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共性需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逆境,增强自信,激励他们变经济压力为向上动力,勇于担责,励志进取。二是要注重励志典型教育,进一步教育引领受助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可以在获得学生授权、不触犯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宣传资助政策及育人成效,深化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事迹报告会、优秀受助毕业生感恩分享会、“自强先锋”评选、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论坛等活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受助学生典型,发挥朋辈励志引领作用。

在个性發展方面,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与特长,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提升育人实效。

综上,要想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需以物质资助为基础,以“扶智”和“扶志”为抓手,以育人为主线,以实现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持续性地、系统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使每一位受助学生顺利走上社会,并成为对社会有用、有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丽红.大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与保护“过度”的匡正——高校帮困资助工作的角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38-40.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J].求是,2020(17):44-49.

[4]杨波.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1):55.

[5]索文斌,闻羽.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刍议[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90-93.

3610501908244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三全育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