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语文思辨作文思维路径
2022-03-21彭雨欣
[摘 要] 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在立足于时代特点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的思维能力。其中,“思辨作文”是伴随着国内外“批判性思维”教育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写作类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致力于基础教育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董毓教授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四大原则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高考作文题目、经典作文题目及教师课堂实录,构建思辨作文“剖析文题—界定概念—评估观点”的三维思维路径,旨在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训练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思辨作文;作文教学
[作者简介] 彭雨欣(1999—),女,江西新余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21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021-04 [收稿日期] 2021-11-13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立德树人任务为基础,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科学精神排在六大核心素养第二位,囊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基本要点[1]。在此基础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同样强调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性[2]。
在语文教育中,作文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但现实却是,学生缺乏有效训练,在作文论证中依靠直觉感性判断、堆砌事实论据、论证语言空洞混乱等问题依然严重,其背后暴露出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匮乏。同时,思辨作文作为一种新型作文类型,针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较为零散的阶段,少有完整的、可供一线教师学习的教学路径。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将以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教学专家董毓教授针对批判性思维提出的四大原则,即求真、公正、反思、公开[3]为基础,剖析思辨作文落笔前的思维路径,力求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帮助。
一、明析批判性思维,明确思辨作文
“杜克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对中国高中生参加SAT(一项针对申请美国大学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标准化英语考试)进行调查研究后,发布了《2011中國SAT年度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学生SAT的平均分数仅为1213分,与美国学生的平均分数1509分差距高达300分。这300分的差距主要来自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阅读和写作,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学生整体欠缺有效的思维能力训练,这也是目前限制中国学生学术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在建立思辨作文的思维路径前,首先需要厘清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即究竟何为批判性思维。目前,在国际上获得比较广泛认同的是罗伯特·恩尼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是在面对他人观点时的一种谨慎态度,也就是现代批判性思维研究的鼻祖约翰·杜威所强调的“延迟判断”,它不在于立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在于寻找理由、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细致、全面、深入的思考,在有了足够的理由后再下判断。批判性思维强调的不是所得出的结论、获得的结果,而是证明观点的过程,这是一种理性思辨的过程[5]。
(二)批判性思维的四大原则
董毓教授在其2010年版的《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教材中将“求真、公正和反思”这三项列为批判性思维的主轴精神,但后来他意识到“开放性”这一概念在批判性思维中的重要性,认为应单独列出进行强调,因此他最终将能够完整体现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定为“求真、公正、反思、开放”四大原则[3]。
在笔者看来,对于这四个原则可以这样理解:“求真”的重点即在“求”这个动词上,强调的是探索观点的支撑理由或反驳理由,寻找相关材料,为观点辩护或对观点进行批判质疑。“公正”指的是要客观对待各种观点,摒弃对于观点的感性判断。“反思”则强调的是对于观点的理性反思,这一点是很多学生的思维弱点。余党续老师曾多次提及他的一次作文训练课,课上他给学生布置“细节决定成败”这一作文题目,学生们对此大谈特谈,为这一观点进行“无条件辩护”。实际上,跳出将这句话作为作文题目的框架,会发现这一观点的薄弱之处: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细节并非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即使它是决定性因素,也必然需要特定条件。这说明在长期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们面对作文题目,失去了对作文题目的先行判断,而是默认作文题目中观点的正确性,习惯了“代圣人立言”。“开放”应体现其接纳不同的观点,如果面对一个观点时,能够抱着公正、开放的态度来寻找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例证,实际上最后都会将正反双方的观点纳入考虑,甚至在没有反面观点的时候,还需要思维者自行寻找、构造替代性观点(即反驳观点)[3]。
(三)思辨作文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思辨”解释为“哲学上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6]。因此,思辨作文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对材料内容进行思考,并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自己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与价值取向,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议论文。其中,学生的语言强调不以事实的堆积为要,重视理性分析,要求使用以纯文字分析、思维逻辑为特点的理性分析文字。
二、把握思维方向,构建思维路径
落笔前没有关于作文核心内容的设计和把握,仅仅依靠感性判断和一闪而逝的“灵感”就动笔作文,是不少学生作文分数低、行文逻辑差的重要原因。考场时间紧迫,关于作文核心内容的思辨与建构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在平时的作文训练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构建思维过程,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思维习惯。
(一)剖析文题,抓住核心观点
作文的构思和立意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要使作文的立意不落窠臼,首先需要准确把握题目所提供的具体情境,解读命题者的“心思”,也就是剖析文题。
在拿到一篇作文题目时,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并区分材料中的“表象”与“本质”。表象即材料中的现象,这一层面属于对于作文材料的初级解读,往往是命题者通过某一社会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确定文章所展现的现象后,挖掘材料中想要表达的本质。如2016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目,这幅漫画展现的是第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有唇印,考了98分,脸上的是巴掌印;第二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有巴掌印,考了61分,脸上的是唇印。唇印即代表着奖励,而巴掌则代表着惩罚。这是一则运用对比手法的漫画,两个小男孩得分待遇的对比,体现了暗藏在巴掌与吻中的家长态度的变化。而家长态度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家长的教育价值观,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成绩实际上只是一个小的切入口,更重要的是成绩变化的态度背后所代表的价值取向。
(二)界定概念,力求自圆其说
董毓教授在他的著作《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中提出议论文发问和评估的五大方向。第一要义便是“概念是否清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作文偷换概念、概念模糊不清等现象十分突出,基于错误概念的思辨自然就是一种伪思辨。概念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描述,它对事物的内涵、外延、属性等方面进行了界定,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所在。如2015年江苏卷的高考作文题目“智慧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智慧同大自然一样,也有它自己的本色”。文题给出了有关“智慧”的定义,但并非一种严谨的抽象意义上的概括,而是一种类比定义。这就意味着在实际的考场作文中,并不要求学生对于某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阐释,而在于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分析论证,如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考,给出相关概念的定义。
概念的界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概念提出和存在的条件。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多次提及“拿来”,却没有对“拿来”下定义,而是首先提出了“送去”“送来”两种概念语境。“送去”实际上只是当时国人的一种自欺欺人;“送来”才是真实的一种情况,国外“送来”或者说“抛给”我国的是鸦片、枪炮、洋商品。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境,鲁迅先生才给出“拿来主义”的概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7]正是鲁迅对于“拿来主义”提出环境的构建和叙述,对于概念的界定水到渠成,才使得人在一步步的推进下,对“拿来主义”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可见,对于概念的情境构建能够体现学生在写作文时的理性思辨与其清晰的逻辑思维,彰显其批判性思维。
(三)评估观点,进行立意选择
批判性思维四大原则中的“公正”和“开放”都强调要接纳不同的观点,对各方观点进行系统考察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评估各方的观点,可以参照马克·巴特斯比的批判性思维相关著作《权衡: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中提及的四个适用于针对论点的提问:(1)论断是什么?(即论点是什么,其中的相关概念是否清晰)(2)证据有多好?(即论据是否真实且充分)(3)有没有其他的相关信息?(即是否考虑观点存在的具体情境)(4)是否避免了相关谬误?(即论证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8]实际上,这一步与其说是在评估各种观点,不如说是写作者在进行观点的选择和立意的考量。因此,以上四个问题实际上应该反过来向学生提问:(1)“我的论点是什么?我针对论点中的概念如何界定?”(2)“我能够用哪些充分的论据来证明我的观点?”(3)“我是站在谁的角度上提出这个论点的?”(4)“我应该怎样进行论证?”
如肖家芸老师在全国第二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提及的高中思辨作文教学课上所用的一道作文题目:东汉陈蕃,少时读书有“扫天下”之大志。一次其父之友薛勤来访,见其不扫一屋,问其故。陈蕃曰:“扫天下”何以“事一屋”?薛勤曰:“一屋不事,何以扫天下?”首先,陈蕃的观点是“扫天下”不应该“事一屋”,也就是说这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这里的“扫天下”代指的是高远的理想追求,而“事一屋”则代指与追求理想无关的琐事。这里学生采用的论据应该往“做大事者心无旁骛”的方向考虑,论证中应首先对这二者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综合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在事例论证中再采用对比的方式,以心无旁骛者和心有旁骛者最后的成就差距来坚定己方观点。薛勤的观点是“扫天下”的前提在于“事一屋”,在这里,这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扫天下”同样代指高远的理想追求,但是“事一屋”则代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的点滴小事,这里学生采用的论据就应该与成功者注重实现理想道路上的点滴小事有关。这里体现的就是二者不同的概念解读,若学生对于题目的解读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立意也就不再局限于非此即彼的雙方,而能够将二者囊括为:人们在追求高远理想的道路上,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从点滴小事做起,逐步向自己的目标靠近[9]。
三、结合路径分析,展示立意过程
在对思辨作文落笔前的思维路径有了详细的剖析后,接下来以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为例,完整地展示针对该题的解题、立意过程。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思维路径:首先,题目实际上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的是两种有关作者与读者关系的观点,第二部分设置了一个情境,将“你”与“作家”类比,生活与“作品”类比,因此这里的写作视角是以“作家”为中心的,落脚点应该落在“你”在生活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本意与“读者”的想法需求,实际上考查的是写作者的人生态度。
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写作者自身思考界定,“你的生活”和“你的读者”。“你的生活”与“作品”比肩,展现出的是“你”对于“生活”的一种主观把控,因此这里的“你的生活”应该是你对于生活的一种美好期待和向往,体现的是你的人生态度。“读者”是什么?从其本意来看,读者是阅读作品的人,实际上就是与作者相互作用的人,这里的作品是二者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因此,延伸到生活上来,“读者”应是关注、影响或参与到“你的生活”的人。
具体情境解读完了,你的态度是什么呢?这时就可以回到题目中的第一部分,实际上题目在一开始就给出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生活中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另一种是坚持自我。“读者”是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人,这里的影响是一个中性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选择第一种,就应该从他人对自己的积极影响角度展开,这里的“读者”可以化为教师、父母等长辈或朋友,着重展现他们对于“你的生活”的帮助,从自身角度展开论述。如果选择第二种,则强调的是在生活中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纷乱的声音所影响,这里的“读者”产生的是对于“你的生活”的负面影响,写作的重点应该落在自己的坚守与执着,以及外界的不认可与质疑上,这里适用于引用名人事例。第三种观点在于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看待“读者”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既要有自己的坚持,又应该虚心接受他人有益的建议,在二者中寻找平衡之道。这里的论证过程宜先表明坚持自己的必要性,再用转折过渡,说明在有自己坚持的同时,也要善于接纳他人善意的提醒,结尾用一句话将二者结合点题。
思辨作文是语文高考作文的发展方向,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其需要坚持不懈的训练。只有真正将这类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日常课程,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作文的立意打磨、写作训练,才能使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还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维能力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養[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董毓,余党绪.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对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7(1):4-11.
[4]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9):13-19.
[5]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64-70.
[6]郭斌.思辨性写作入门课的实施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1(2):41-44.
[7]徐林.思辨写作:从分析具体概念入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0):11-15+2.
[8]丁晓燕,褚树荣.思辨写作何为[J].语文学习,2017(12):46-51.
[9]肖家芸.培育理性思维任重道远——一堂思辨作文教学课的反思[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6(10):55-58.
36275019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