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域下支架式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2022-03-21杨贤红
杨贤红
[摘 要] 在中职教育中,数学是必修的基础课程,数学的思维及核心素养在学生将来的继续学习和工作岗位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其次要帮助学生较好地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支架式教学建构,从中职生的学情出发,探究支架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数学;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148-04
一、中职数学“支架式教学”的实施背景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基于职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学习习惯不良、自律性不强等原因慢慢掉队,以至于学习获得感弱,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在进入职业高中之后普遍文化课水平较低,尤其是数学内容本身很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更使学生的学习感到困难。因此,教师提高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就要努力探究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二)基于提升职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思考
支架,顾名思义就是支撑物体的东西。在医学上它能改善血液循环,提振心脏功能。我们的职校生,尤其是高职考生,大多受困于数学成绩,他们比谁都渴望借数学的支架来满血复活。而支架式教学比较符合中职生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基于学生的学情,而不是满堂灌。这些教学理念也恰恰与目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相一致。
二、中职数学“支架式教学”的操作技巧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搭建教學的“支架”,为此,我们首先要针对学情,基于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设计和搭建针对性的教学“支架”,因材施教。
(一)“望闻问切”——科学诊断“学情”为精准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课前的学情分析非常重要,我们既要知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要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薄弱点。为了了解学生,本人一般会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是“教学观察”,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作业反馈中,善于发现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如何,计算能力如何,应变能力如何,在教学课堂中,善于观察哪些学生爱动脑筋,哪些学生在被动学习,学习兴趣浓不浓等。针对这些学情,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辅助支架,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并且慢慢攻克一些难点。其次本人会经常跟学生聊聊天,一是可以走进他们的心里,增加师生情谊。古话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能较好地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可以方便课堂有针对性地建立支架教学。
(二)“因地制宜”——合理搭建“支架”有准备
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教师已经了解了学生的大致学情,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建立合适的支架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攀升”。在“望闻”中,教师若发现较多学生的归纳水平不足,教师可以把知识探索的过程分成若干个小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设置一个问题,学生经过协作交流、自主探究找到答案,获得新知。这种问题式支架教学就是学生沿着教师设置的问题一步一步攀升,最终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教师直接给出通项公式或者让学生根据定义直接推出公式,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建立问题支架,可以让学生自己沿梯而上,最终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出结论。问题一:a2=a1+ ?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概念知道a2-a1=d,得出答案:a2=a1+d。教师提出问题二:a3=a2+d=a1+ d?教师再追问:a4=a3+d=a1+ d?经过这三个问题的铺垫,教师提出问题四: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组公式,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an=a1+ d,那么学生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后,即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
利用建议支架,帮助学生“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建立问题支架,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在必要的情况下,适时给予遇到困难的学生辅助建议支架,构建建议支架能够让教师把自己的灵感迅速传递给学生,对于学生困惑、有疑问的地方巧妙地给予建议,让学生恍然大悟。例如,在学习“对数的运算”中,面对很多题型,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建议他们联想学过的公式,看看和哪个公式联系比较密切,启发学生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2.利用解释支架,帮助学生“解惑”。在课堂教学中,当中职生对教学内容不理解时,需要教师用智慧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知识学习。对于中职生来说,在学习向量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凭借自身渊博知识,以容易理解的解释,避免让学生对陌生名词产生恐惧心理。例如学习“函数的概念”时,面对如此抽象的知识,中职生往往会觉得迷茫,无法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和值域等概念。
3.利用实物类支架,帮助学生“感知”。中职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利用实物类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实物类支架指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实物进行知识讲解,这里的实物可能是教具,也可能是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借助实物对知识进行理解,尤其在几何教学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几何图形的生成,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特征,发现几何性质。同时,实物支架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出书上的概念,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抽象不容易理解,若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演示,或者实物一根绳子,先指导两位学生上黑板演示画图,让学生忽然发现这样画出来的竟然是椭圆,在这个基础上提问:椭圆是怎样的点的集合?如此这样,学生再借助这样的支架,直观感知图形特征,不但课堂趣味上升,而且学习效率随之上升。实践证明,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对知识能够很好地掌握且记忆深刻。同样在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时借助拉链,在学习“抛物线的定义”时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过程,教学效果都非常好。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协作交流、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解惑,以便学生可以顺利开展探究。同时实物演示不能太过复杂,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激发潜能。
4.利用情境类支架,帮助学生“入境”。数学在中职学生眼里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某些章节中可以利用情境类支架,帮助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情境类支架是指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知的情境,可以是一个实际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故事情境等,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新内容“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德国大数学家高斯聪明解答1到100求和问题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探索过程中的大胆和开拓精神,从中感触学习数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有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印度国王,为了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印度国王答应,满足发明人提出的任何请求。对着棋盘,发明人提了一个请求:说第一个格子放1粒麦子,第二格子放2粒,第三格子放4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个格子放的麦粒都是前一格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放满第64格,就可以了。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数据来说明这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就算当时全世界的麦子给他都不可能完成任务,这使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支架”优过程
造房子需要立基,需要搭支架,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本人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发现,高三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现象,高一、高二读书随随便便,到了高三便是一头雾水,面对厚厚的一本复习书,无从下手。面对基础薄弱甚至连最基本的计算能力都欠缺的情况,如何在短短的一年内提高他们的成绩,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础是重点,而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方法,就必须抓每一章的核心知识点。很多教师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喜欢直接从每章的综合知识体系开始复习,这种方法对基础弱的学生是没有用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它的核心环节,也就是该章的支架,在复习的时候应先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就相当于给自己的知识体系建了一个支架,有了这个支架,有了支撑,接下去的学习会事半功倍。比如,我们在复习“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时候,第一堂课本人就是像上新课一样把角的相关概念以及终边相同的角等给学生理清楚,“概念”就是其中一個支架点;其次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公式sin2α+cos2α=1 求正弦值sinα 或者余弦值cosα,这个是第二个支架点,这两个支架点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花再多时间都是值得的。通过试验,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支架之后,后面的学习像两角和差及倍角公式的应用就都能非常轻松地完成。这对他们就是一个突破,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学习。在复习“三角函数”第二部分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时候,认识三角函数的图像是支架点。因此,本人就会花很多时间利用几何画板给学生把函数的图像讲透、讲明白,教会学生图像是怎么来的,并且教会他们怎么看图。在接下去的作业反馈中可以发现,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在这其中若还有个别问题,再点拨一下学生也就马上能理解。本人在详细研究每一章的基础支架的基础上,整理了一套典型题,专门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快速提高,经过尝试,效果非常好,班级平均分在开学考的30分不到,最后到高考平均分达到98分以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从小我们就开始背乘法口诀,也是为了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当我们运算能力薄弱时,纵使学会了新知,也无法很好地运用,中职生的运算能力普遍薄弱,此时教师就需要教给他们运算的策略,组织学生精练多思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所以本人在教学中,尝试从简单的计算架构,由简单到复杂,从已经会的运算到新的运算建立支架,学生能巩固计算能力,并且很快学会新的运算方法,效果很好。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的时候,通项的化简是个难点,以(-)n为例,本人就这样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利用通项公式先得出Tr+1= ?(这一步只要求直接代公式,学生基本能够完成),接下去的再化简就是一个难点,所以必须给学生建立支架,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以上是笔者根据支架式教学尝试在中职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几种类型,支架的类型其实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还可以利用图表支架帮助学生“化难”和利用运算支架帮助学生“强能”等,只要能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并进入新的发展区,就是好的支架。
三、中职数学“支架式教学”实施的成效
支架式教学课堂方式多样且灵活多变。在引入、生成新知、输出三个阶段过程中,教师会组织活动,让学生自主去探索,适时搭建各种形式多样的支架,帮助其提高,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各类支架激励学生独立探索,感受交流的乐趣,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部分中职生一开始在数学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和作业合作等方面兴趣不高,条理性欠缺,数学思维不够灵活,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验证。支架式教学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经历过支架式教学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环节,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知识的碰撞中获得自己的思考,参与的过程会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支架攀升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支架式教学中得到突出,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支架式教学强调支架的搭建,适宜的支架会让学生在遇到困惑时获得灵感,学生在做数学时有时会陷入自己的思维困惑中,逻辑不清晰,支架式教学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得力助手,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做题思路简洁清晰,数学思维品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均耀.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支架式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以“二次函数综合(动点):相似三角形存在问题”复习课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60-61.
[2]李国栋.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1(51):74-75.
[3]曹树坤.微课先行 支架推进:谈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三角形分割的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3):64-65.
[4]蒋凤春.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自主性[J].大众科技,2017,19(12):106-107.
编辑 薛直艳
170550118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