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职学生社会公德的策略研究

2022-03-21洪晓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职业道德

洪晓青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有序,既要有“独善其身”的私德,又要有“相善其群”的公德。其中,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中职学生作为社会“准公民”,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开创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生力军”,在校期间,积极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精神富有、有益社会的人,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道德素质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社会公德;培养策略;精神文明;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001-03

一、引言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侧重点有所不同。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了践行社会公德的更高要求,“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为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社会公德是社会群体之间在维持社会公共生活、调节人际关系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交往准则,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素。中职生作为一个重要的青年群体,现阶段普遍存在“公德认知”与“公德行为”严重分裂、“公德小事论”使社会公德倍受忽略的问题,既不利于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不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其教育宗旨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職业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道德养成也同样不能忽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与发展格局大变化、大洗牌、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应对中职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素养,并牢固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使学生真正做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品德美。

二、社会公德教育的思想溯源

“公德”一词的概念最早源于日本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他认为“公德”是相对于“私德”而言的,主要体现了人们与外界、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勇敢、正直、善良、公平、公正、廉耻等良好品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家,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公德”这一个概念的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之所以不振,主要源于国民社会公德的缺失。正所谓“无公德则不能团。”这一时期的社会公德,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以及对国家的责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社会公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并逐步将婚姻、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涵盖其中,并发展为人们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涵盖了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爱护公物五个方面内容,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融为一体的价值体现,是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众中的一份子,社会公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突破个人私德的狭隘性,唤醒其公共责任心、公民义务感,最终实现“小”与“大”,“私”与“公”,“家”与“国”的融洽协调。

三、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特点

中职学生作为正在接受职业教育而还未走入社会的青少年群体,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是指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公共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最根本、最普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学生对国家、对自然、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以及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一)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发展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极为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中职生正处于心思敏感、身心叛逆及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好奇心的青春期,一方面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同年龄群体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面对不同人群、不同地点、不同事件时,其社会公德行为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二)可塑性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4~17岁,他们作为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显著特点,他们往往把家长、教师、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模仿的榜样,因此,应打造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和习惯。

(三)发展性

伴随着中职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其社会化实践活动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由于相比于儿童期,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只有不断地调整其自身的社会公德行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四、中职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路径

社会公德的养成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德建设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培育,这既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学生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在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以日常细节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人并非孤独的行者,人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存在的。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人,是文明社会建设的主体。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在学校里,校园公共生活需要依靠公共秩序来维护,而道德则是维护公共秩序和生活的关键。以日常细节为抓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让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公共生活环境中学会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知荣明耻、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自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只有长期坚持将社会道德意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才能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行为。

(二)以德育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德育教学是目前中职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的德育体系构建路径。以德育课堂为载体,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媒体曾曝光因为没有社会公德心而害人害己的事件,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最佳素材。因此,在课堂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问题中,去身临其境地思考与感受,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

除了德育课堂之外,我们还应将社会公德培养渗透到其他公共课及学科专业教学中,通过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与拓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实现德育的培养。比如,汽车保养与维护是中职学校汽车类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通过对区域内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规章制度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社会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汽车保养和维护知识和技能中的教育因素,通过有的放矢地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三)以实践活动为手段,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和生活,通过探究、服务、体验等方面去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教育目的。例如,为了弘扬雷锋精神,发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实际行动引领更多的人关心空巢老人,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明白应该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变得优秀来回报父母。又如,学校通过开展“整理清洁共享单车”的公益活动,让学生用自身行动展示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城市的市容市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通过制作倡议书的形式,向全社会倡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天蓝地绿的美好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以家庭、学校、社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企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既可以发挥各自的职能,又可以彼此合作、相互补位,通过教育理念协同、教育方式协同、教育行动协同等途径,形成育人生态圈,促进家庭、学校、社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1.家校共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

家庭是学生养成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的源头、根基,它“起于母胎,终于坟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从知识、技能及道德品质上去塑造与发展学生,而家长的职责则是“生、养、教”,家长与学校、与教师的有效协作配合,形成家校共育,共同为学生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针对中职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学校倡议全体家长要做家庭教育的承担者、推动者、志愿者、培育者和示范者,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社会公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落地生根,既要用言传身教给学生好的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言行举止。

2.校企合作,平衡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关系

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个方面,是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而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有着相通之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一般是在学校接受社会公德教育,在进入社会和企业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以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中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社会道德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工作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走上岗位工作,经常会面对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矛盾冲突。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培养具有职业特色的人,当学生需要从事某种职业时,就必须遵守行业职业道德,但当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时,就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可以说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除了在传统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之外,我校还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项目教学、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的实训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将职业道德、社会道德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怕困难、诚实守信、遵守纪律、服务顾客、服务社会的良好道德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五、结语

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十四五”新征程全面开启阶段,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占据首要位置,而社会公德意识则是一个衡量社会文明和人们道德程度的重要标准。学生社会公德失范问题不利于美丽中国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立公德,修公德,使公德深入学生内心,使公德行于学生日常,这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尚振国,王蒙.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0):154-155.

[2]田润智.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142-143.

[3]彭洁.中职学校对学生公德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研究[J].山西青年,2017(1):180.

[4]王维国,吕星卓.新时代社会公德建設的三重逻辑[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4):43-54.

[5]田蓉.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公德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6]邹秀春,杨良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3):44-47.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德职业道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仁爱”与职业教育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