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研究视野下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2022-03-21彭志华
彭志华
[摘 要] 首先通过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和中职人才培养内涵及定位概述,明确了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地位,中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定位,接着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的普遍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基于行动导向的研究理念,提出了解决中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的对策建议,即从教学目标的重构—以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提高、从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学科结构转变为项目结构、从教学方法的探索——从讲练为主转变为行动导向、从学习评价的设计——从一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考核。
[关 键 词] 行动导向;机械制图;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109-03
行动导向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过程。具体而言,一个人的行动是基于某一心理倾向所产生的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那么在中职机械制图的实践性课程特征上,融入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将会助力教师更好地发展学生各项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良性生成。
一、中职机械制图课程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图样的基础课程,也是中职学校机械类通用工种各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机械图样作为表达设计者思想以及加工制造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机械制造业用于指导生产、组织生产的技术性文件。假设,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无法掌握制图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仅对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造成很大束缚性,还将影响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发展。鉴于此,中职机械制图作为一门理论、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所以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贯穿到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还能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负责精神,这对于学生未来到岗就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中职人才培养内涵及定位
中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形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在中职人才的培养内涵上,可以从四个层面理解:第一层面,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第二层面,重视学生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塑造,这是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特征;第三层面,重视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明确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现实价值,也是要求所有中职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发展。鉴于此,在中职人才培养的教学定位上,应该放在培养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者以及具有相匹配的职业能力的目标上,这样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化、职业化发展。
三、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的普遍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科体系化课程形式影响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发展
首先,中职课程体系沿用了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随着职业教育几十年的发展,职业教育打上了学科论的印记,这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观背道而驰。其次,中职课程模式上,仍旧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划分,而不是以学生职业活动为教学中心,虽然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明确划分背景下,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的作用,但是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性,阻碍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鉴于此,在中职学校以特色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发展中,学科体系化课程形式将影响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所以作为一名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觉悟,提高自己的教学站位,从自身教学改革开始,去探索、去验证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式、任务式、工程式、岗位过程性等教学方式,以此立足于实践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从实践操作过程中去吸收理论知识,在这样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保障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以教材为中心的开展形式弱化了师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在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上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方式,在中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中,大多数教师沿用程序化、刻板化的教学方式,一味依托教材照本宣科地教学,而不是拿着教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单一、重复的教学方式,不仅造成学生学习效率较低,还引起大部分学生的抵触心理。另外,中职生源成分多为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认知水平不高,所以只有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为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从实践行动中吸纳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不仅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自我教育学习过程,还能够顺应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保障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及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行动导向理念下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优化策略的探索
(一)从教学目标的重构——以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提高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有着大量的“点线面”投影、投影面体系等抽象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可谓小菜一碟,但是代入学生的学习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对于这些知识仍存在较大的學习挑战性,那么他们对于课程的学习,仅知道“学什么”的知识目标,这样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为此,在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上,课程改革应该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教学本位,要从岗位需要能力切入,建立学生应该“会什么”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程中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加强“项目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长此以往,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知识。
例如,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中,教师应建立实践为主——任务性、项目式、工作式的课程教学,严格贯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出发点,有效将实际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重新整合、提炼、编排,以此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如机械制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那么可以依托项目式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布置绘制不同工程图样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实践绘制不同的工程图样中,教师巧妙糅合关于综合制图的知识点与实践技能训练,这样将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不仅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还能够加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与认识。此外,在中职机械制图的实践教学课程中,要把握三个原则:参与性、实践性、行动性。如在学生读图、绘图的学习中,应该考虑采取哪一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以此保障学生产生学习的自我教育过程。在开展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实践的反思性与深入性。在学生实践的反思性与深入性的基础上,要激励学生再次验证自己思维假设、结果猜想的行动意识,最终才能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起到关键性帮助,才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吸收起到加速性的推动作用。
(二)从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学科结构转变为项目结构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内容所表现的实践性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相关知识时,需要独立完成各种图样的识读、零件测绘、草图绘制,这不仅是机械制图学习的基础环节之一,也是保障学生获取机械知识与加强对新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机械工程的实践存在密切关联,涉及机械产品的加工技术、产品工艺结构及精度要求、工艺规划与编制等大多数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实践知识。而这些知识的习得单凭教师课堂的理论讲述和学生重复性识记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教师应该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开发,从传统学科结构课程转变为项目式课程的教学结构,以此做到改变传统学科结构的教学形式,形成项目式的实践教学过程,这样无形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开展形式,也将推动教师关注实践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例如,设计项目式教学,以“机械产品平面图形的读绘基础”为学习主题,那么在设置项目式结构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两个教学工作。一方面,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的项目式任务,如任务一:掌握国家制图有关技术标准(图纸幅面、图框、标题栏、比例、字体和尺寸注法等);任务二:掌握适度几何图形基本方法与技能;任务三:掌握绘制简单几何图形的作图基础方法与技能;任务四:利用A4图纸抄画吊钩或扳手等常见机械产品的平面图纸。另一方面,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完成相关项目任务的辅导者、引导者、组织者,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制作教学任务书、项目教材、国家技术制图标准以及吊钩和扳手等机械产品的实物或者多媒体课件。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提供了较为完善、细化的学习资料,尽可能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任务完成中,不断加深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此在解决相关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辅助学习资料,从而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从教学方法的探索——从讲练为主转变为行动导向
教学从来不是单向运动,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教与学作用,才能实现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理想境界。在传统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授课技巧无懈可击,但是由于过度重视“教”的过程,很容易发生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究其根源,教师教与学生学没有产生共频、共振的效果,教师授课过程中所发射的知识讯号,学生自然无法有效获取,并且给予教师明确的学习讯号。鉴于此,在传统授课讲练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顺应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探索新颖、有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教与学良性互动,从而改变这一教学现状。而行动导向理念下,强调了“行动”的概念,它是以学生为教学本位,推动学生自主参与到教与学全环节,实现自我学习教育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只起到辅导、帮助、引导的作用。
例如,在行动导向理念的研究背景下,结合项目式教学方式,实施了“任务目标→分组计划→引导决策→实施行动→检查评价”的自主学习行动过程,从而在此期间有效完成对新知识的转化和发展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能力。具体而言,在任务目标阶段,主要带领学生查阅项目计划任务书,明确后续任务完成所需要的具体内容。同时,教师在任务目标阶段,应有效精讲相关知识背景,直观演示项目完成的相关流程,并且明确考核的标准,促使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自主学习路线中进行思考、实践与验证。在分组计划阶段中,学生应根据任务的要求进行独立思考,明确完成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并且制订自己的学习路线图。在此期间,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应以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为一个小组的人员配置,这样将会产生小组成员学习优势互补,小组成员学习积极性相互带动的效果,并且还会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好胜心,营造一个良性化的学习竞争氛围。此外,教师在分组计划阶段,还需要准备学生学习需要使用的相关工具以及实践的场所。在引导决策阶段上,主要帮助不同小组制订工作方案,最终在师生共同讨论下确立后续解决路线。而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游走在不同小组之间,既要给予各小组适当的指导意见,解决相关的疑难问题,又要保证各小组自主化、正确化地对既定学习路线进行讨论,杜绝个别学生无关课堂行为的言行举止。此外,在实施行动、检查评价阶段,主要是教师立足指导的教学定位,给予各小组在实践操作步骤的必要指导,并且根据不同小组阶段性结果,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最终在各小组完成项目式任务后,教师还要组织各小组进行互评,从相互评价不同小组的项目式作业成果中,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从而最终根据各小组互评结果,最后开展综合性、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最大化肯定不同小组的学习表现和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四)从学习评价的设计——从一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考核
在行动导向理念下,立足以实践为基础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是保证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那么在中职机械制图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的评价方式,或者是以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而是应该重视过程性评价,应该提高评价考核的多元性,以学生自主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点评为主要方式,涵盖日常考核+期末考核以及证书考试和实训评价等综合考核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与综合职业技能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在实施综合考核评价过程中,应重视过程性赏识评价的贯彻,其过程性主要涵盖学生的能力、知识、态度等多方面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以评促教的评价效果。在此期间,还要尊重不同学生学习的客观差异性,能够基于不同的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最近发展区,开展赏识性、鼓励性、肯定性的教学评价,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重视后,学生将会产生极大的学習满足感,这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愿意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优势,以此起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的。
五、结语
随着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相关职业教育认识的关注与讨论,但是由于行动导向教育理念正处于探索、发展期,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以实践为改革基础,有效结合不同学生的实践学习反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措施,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各项能力及职业素养均衡化、高质量发展。
编辑 鲁翠红
140750118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