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学美术鉴赏课中的有效渗透
2022-03-21孙栋梁
孙栋梁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在使其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美术的鉴赏能力、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课程成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加以传承。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中学美术鉴赏课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具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艺术性,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元素对中学美术鉴赏课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中学美术鉴赏课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中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丰富的文化素材,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不止如此,还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美术鉴赏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32
美术在世界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画笔勾勒出美丽的画卷是人们智慧的体现。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现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同时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中的价值,进而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美术生涯中。中学开设美术鉴赏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承。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著作,了解作品的具体内涵、感知作者的创作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使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中学美术鉴赏课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00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我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的年轻人,影像文化伴随着他们走了一路,尤其是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许多孩子十分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文化,却对本民族的文化一无所知。如何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是现今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美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的载体包括美术,所以在学习美术时是不能脱离文化意境的。在美术教育中势必要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教师在教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时,应当研究如何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挖掘和利用各地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美术资源等等。
在中学美术鉴赏的教材中,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可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的滲透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化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美术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优秀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思考探究,可以促进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文化内涵及素质。在中学美术鉴赏课的《中国书画》这一教材里讲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中国书画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通过书画作品与艺术精神的沟通和理解来实现。在第一单元,中国书画与生活空间里,让学生了解到任何一件书画作品的产生与环境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国书画有它特定的形式特征与欣赏方式,承载着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与意蕴。可以让学生走一走古典园林,亲身感受一下园林建筑与中国书画艺术的交相辉映,更好地体会出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特色。在第二单元,在书法的审美与应用学习时,以“翰墨情谊”为主题,可以让学生们用书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情谊的理解,并用书法作为礼物,赠送给想要赠送的人。书法既展现艺术的魅力,又传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学生了解到书法丰富的含义,除了记录生活、传承的功能之外,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美术鉴赏课中有效地渗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教育中根据教材内容对其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各种途径对教材进行挖掘,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将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关键点进行着重阐述。使教材内容变得饱满、立体、吸引力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杏园雅集图》的鉴赏中,教师拓展讲解官员、文人为什么在职务之外可以潜心地从事书画艺术创作,讲述古代文人是如何通过书画活动交流情感并获得审美享受的,分析讲解他们在从书画艺术中获得的价值和体验。使学生通过教师对这幅画作拓展性的讲解教学深刻地了解到书画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了解到文人雅集与当时政治下的士大夫生活密切相连,书画是他们艺术的交流,实现技艺切磋,乐趣分享和思想交流,以艺术样式为媒介,表达理想与情怀。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教学,让学生们体验到古代文人的艺术生活画面,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艺术生活,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与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灵感,塑造审美品格,陶冶文化情操,提升学生们的文化内涵及美术素养。
二、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1.钻研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之前,可以充分地钻研教材,将教材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美术教材中的许多知识与传统文化共通,教师将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还可以增添课堂乐趣,又能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礼仪与教化》为例,这一课讲述了社会制度文化对美术作品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要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教师在准备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通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鉴赏霍去病墓雕塑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炼出保家卫国的精神主题,同时搜集霍去病的一些生平事迹,以此彰显其中的爱国精神。在分析青铜器的时候,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搜集一些古代关于青铜器的历史与当代出土的青铜器的历史意义,在教学时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充分钻研教材,可以将教材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也可以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有效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
2.拓展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一方面,拓展延伸能使学生有丰富的素材可以进行对比和欣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加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时代的脉搏》为例,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比如,欣赏《牡丹亭·还魂记》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与这幅作品相关的故事,可以讲解故事中反映出的人物精神,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戏曲。《牡丹亭》是中国古代经典四大戏剧之一,教师进行拓展延伸,可以通过人物在戏剧中的一颦一笑加深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拓展延伸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具体内涵,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艺术著作,既可以渗透传统文化,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3.感知情感,提升文化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作品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挖艺术作品中的内涵,感知作者的创作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同时,教师将作品内涵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以《托物寄情》为例,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艺术家利用美术作品展示内心情感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艺术手法,还要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悟,通过体悟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王冕的《墨梅图》就是一幅托物言志的作品,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幅作品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创作背景,使学生有更加深切的感悟,还可以与《墨梅》这首诗相结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地受到熏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中国文化精神,实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随着西方艺术对美术教学的文化冲击,学生们逐渐对西方大胆的艺术文化感兴趣,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片面的认知,从而在传统文化美术鉴赏中有着消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教师在美术鉴赏课教育中要用传统文化去引导学生转变价值观,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如在教学《中国绘画》一章节时,可重点延伸讲述中国古代三大画科之一的花鸟画,因为花鸟画是中国独有并特例的一种绘画门类,在西方和其他国家都没有出现过,在历史上经历着千年的淬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看到这一类型画作就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魅力。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传统文化章节和现代艺术鉴赏章节进行有机的融合,让学生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在现代作品中分析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留意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作品,分析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去鉴赏现代艺术作品,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正确地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目的在于使学生不僅可以掌握美术鉴赏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水平,并能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实现创造。应多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态度,获得创作的体验和感悟,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精神,认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形成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当代的文明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疏离,通过中学鉴赏课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应用,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
4.讲授传统文化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罗斯菲德在其名作《创造与心智的发展》中提出,在我们的儿童艺术教育中并非以艺术本身为目的,它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力且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也就是说,青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本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行为,而非知识的灌输或者专业技能的传授。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做到启发式教学,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传统文化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总是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哲思、历史典故、人文情怀,而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往往是精彩纷呈、生动有趣而富有吸引力的。通过向学生讲述美术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中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展望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资料的筛选、传统文化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矛盾等。在今后的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美术教育道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学美术鉴赏课上,使美术教学肩负起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不仅对国外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有所了解,更对中国的艺术瑰宝如数家珍,对古典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赖兵《应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6期。
[2] 姬晓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9期。
[3] 马妮妮《浅析中国画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学周刊》2021年第26期。
[4] 范钰晗《现场教学在中学美术鉴赏课中的实践探究》,西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5] 陈文伟《中学美术教育之鉴赏能力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22期。
[6] 叶世杰《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年。
[7] 朱光宇《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探讨》,《美术文献》2018年第4期。
[8] 张晋奇《“像读书一样读画”——浅析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思路》,《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9] 林军《高中美术鉴赏课融入审美体验的策略》,《华夏教师》2018年第27期。
[10] 李昳茜《基于培养学生和谐心理视角下的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探究》,河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11] 李勤《以软陶为教学载体的中学美术非遗特色教学实践探索》,《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375350190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