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2022-03-21时华夏
摘 要: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所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样,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积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因此,将传统文化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生 物理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27
初中阶段的教师需要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开阔眼界,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创新后物理教学的一种新的发展路径,为物理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物理教学的内容,同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升中学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蕴含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内涵,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得到逐步培养,综合素养和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升。并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物理教学中,能够有效拉近文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物理知识中许多的物理现象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的古文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以及从中认识到自身对物理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
例如,教师在讲古文《两小儿辩日》中内容时,以两小儿的对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让学生回答涉及物理知识中的哪一知识点,学生学习过此篇文章,就会如实回答与热学和光学有关。教师接着进行提问:两小儿辩论中分别表示了什么态度?文章整体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通过将古文引入到物理教学内容之中,进而引出光学知识。在教学中不仅培养出学生的科学态度,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塑造中学生正确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尚未定型,因此,在此阶段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和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能够进行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格,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一)辅助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主次不分,必须依照课程标准为引领,把物理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素养,始终以物理教学为主要目标,将传统文化放到教学的次要位置,完善和补充物理教学中的不足,进而辅助物理教学,使物理教学能够有效进行。
(二)契合性原则
在进行物理教学中引入的传统文化要与物理教学知识紧密相连,十分契合课堂教学情境,并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与物理教学融为一体;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更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的融入,以保证物理教学能够有效进行,并在十分融洽的情况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趣味性原则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传统文化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当中,内容异常的丰富,如果学生能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会对传统文化有一种特别熟悉的感觉。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选择趣味性较强的素材,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跃度,让学生能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物理学习。
(四)辩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传统文化也难免会有其不足的地方,因此,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引入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既要学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地方,又要在学习中看到其不足之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改进,推陈出新,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物理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一)在新课导入时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往往都是来源于人们生活日常,运用传统文化进行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使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使教学效率得以很大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進行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古诗《小儿垂钓》,让学生在体会故事的意境中进行思考问题:“故事中蕴含有哪些物理知识,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因为这种场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再加上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句,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同样,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中,教师也可以将古诗词和物理教学结合到一起进行物理教学设计。如古诗《梅花》:“墙角数树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教师可以引用此诗进行新课的导入,并让学生列举出以往学过的关于闻到香味的诗句,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能够闻到香味,花香是怎样传播的?由此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分子热运动”。因此,通过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知识融入一起进行新课的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环节之中,教师要找准机会,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渐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从而促进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以此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古诗句“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养成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又能帮助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从而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当学生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就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梦溪笔谈》中,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觉的时候,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的故事,来向学生展示早在宋朝时期就有人对声音的传播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并且能对于声音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的传播中的速度不同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加以利用。而且,在随后的阅读小资料环节,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答案,这种带着目的进行学习的情况,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在习题练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习题练习环节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运用到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解释之中,进而检测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习题的布置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脱离实际生活的习题,会让学生感到难以应付。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丰富习题的内容,增加知识的宽度,丰富习题的内涵,进一步体现文理的思想融合。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之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元宵节下元宵时,为什么刚刚下锅的元宵会沉入锅底,加热一段时间后却又漂了起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刚刚入锅的元宵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浮力比重力小,所以汤圆会沉入锅底,在继续加热后,汤圆从周围吸到热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了,因而浮力随之增加了,汤圆漂了起来。”在这样熟悉的场景中,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浮沉条件的应用,使学生从物理知识又走入了社会的实践当中,并能感受传统元宵佳节的幸福与快乐。
(四)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将传统文化穿插其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会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促进师生的互动,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在《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在进行课前声现象的知识准备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对于传统文化中有关声音传播方面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方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运用。比如,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宿营时,士兵们都会把牛皮制造的箭筒当作枕头使用,这样在遭到敌人袭击时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听到马蹄的声音。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军事常识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并提出问题:这个故事中蕴含着哪些物理知识呢?进而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展开积极的讨论。通过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这个故事中提到的现象是: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于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通过借助于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不仅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而且能够让学生因此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2.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坚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该对物理教学中涉及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时将一些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当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一第四章《光现象》中“光的直线传播”之后,学生对于光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李白的《月下独酌》这首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中的画面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与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思考分析诗句中蕴含的光学知识。通过诗句的分析,学生很快就得出“对影成三人”中指的是明月、诗人和影子三种事物,其中影子的形成就是运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当月光照射到诗人的身上会有一个光的反射,而在诗人的身后光线不能到达的地方就会有一个黑暗的区域,而这个黑暗的区域就是影子。教师不仅通过物理知识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了有力的渗透,而且对于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也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同时,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在力的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将文化典故融入其中。例如曹冲称象,教师借助其中蕴含的力学知识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测试中会经常出现与水流相关的一些试题,教师在对这一类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引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水的性质。又如,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见游云而行,而谓月之东驰”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当学生对这些关于水和力的知识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乘此机会给学生讲授关于物理中力的知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一定不能勉强为之,不可主次不分、偏离以物理为主线的原则,要让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丰富了物理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更加易于接受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养成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进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翁利浩《把传统文化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年第8期。
[2] 饶火兰《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分析》,《名师在线》2020年第3期。
[3] 李学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理通报》2020年第8期。
(时华夏,1985年生,男,汉族,山东邹平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主要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与研究)
38175019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