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2-03-21蔡玉波
蔡玉波
摘 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理论是国家发展重要指导思想,虽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我国结合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展开不断调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当前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给予了高度重视,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本文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展开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视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 影响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2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这标志着唯物主义文化观得以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经济观、政治观等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进一步建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发展促使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地区划分的主要标准并不是经济政治制度或者是经济水平,而是文化与文明,在世界文明趋于融合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增加文化辨识度,避免文化单一的现象出现。当前我国十分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内涵相一致,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国家富强与民族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主要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资料等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上层建筑则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政治方面与思想层面,文化就属于思想层面的内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政治上层建筑为思想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条件以及有效的指导;经济发展为文化传播以及政治稳定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政治稳定以及经济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由此可见,国家主张大力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服饰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覆盖了人们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无论时代进步到什么时候,吃穿住行都是人们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吃穿住行娱乐等各个行业结合起来能够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要素,最终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文明史观认为,文化与文明是划分世界不同地区、划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主要标准。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国人可以借助网络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同时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也轻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有一定文化渗透的作用。虽然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文化大繁荣,不过若是我们自身缺乏文化底蕴,则容易被外来文化同质化,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最主要标识,当人们对自身文化足够了解,将传统文化作为精神信仰,这样在面对多种多样的外来文化时,就能够避免被同化。因此我国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的,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又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策略
我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注意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从而保证传统文化发展效果。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变化是永恒的,一味地墨守成规,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改变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而保证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始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剔除文化糟粕。我们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过程中,要注意分辨什么是优秀文化以及什么是文化糟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所有对社会发展有利、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且符合当代人道德观念的文化都是优秀传统文化,而像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封建色彩浓烈的、明显不符合当代人价值观念的文化都是文化糟粕。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及党的领导
历史上的新民主主义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均以马克思主义为原型,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进行了有效验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发展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而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应用效果,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应用的时候,结合中国国情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更要坚持党的领导,党始终代表我们的前进方向。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将时间局限在古代,而是应该将所有时期内诞生的优秀的文化均当作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出现了各种各样先进的精神,包括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时代精神,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创造更多的先进文化,因此在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内容。
文化传媒行业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一定要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自身价值,相关从业者与企业家要紧跟国家政策,企业家们与文化工作者们可能会对文化发展走向等不会考虑太多,一般以市场盈利为价值取向,这很容易导致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不良文化影响,而坚持国家的政策引导则可以有效保证文化发展前进道路上的先进性。当前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极为重视,文化传媒相关工作者无论是从自身赢利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都应该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媒体平台来说,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作者给予一定的流量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现实起到一定的反作用。传统文化的发展以人为载体,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借助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遍了解与价值承认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教育是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弘扬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加强教育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为此国家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各门学科与德育教学的结合,让学生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与正确价值观念的熏陶。对于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尤其要发挥自身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还要促进教材改版,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时俱进,不断对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更新。为进一步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来促使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德育,而为保证德育质量,学校要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展开培训,鼓励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发挥各个学科教材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有效发挥意识的反作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
4.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融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就属于意识的范畴,因此要想发展中国优秀传统传统文化,可以从物质着手,也就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看重精神享受,同时随着当前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以近两年的汉服回潮为例,很多年轻人“一掷千金”购买汉服,节假日经典景区常出现穿着汉服拍照的年轻人;再比如这两年因为动漫作品《一人之下》而火起来的道教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教文化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道教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并非封建迷信,而是一种修身、修心理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传统习俗都和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关系。种种现象都说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十分地感兴趣,这意味着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经济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与之相关的商家应抓住机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创业就业结合起来,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还指出联系具有普遍性,文化与人们娱乐生活、工作等都有普遍联系,从这一视角来看,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应该和经济行为联系起来。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展开人员管理的时候,可以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借鉴。商场如战场,企业家可以借鉴《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展开人员管理,同时也可以借助《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来展开企业管理。经典著作中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当整个社会人们普遍对经典著作有一定阅读量之后,将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发展。
5.敢于尝试,不断总结
马克思主义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只从意识层面上去发展,而是要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落实到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错,不过我们只有敢于尝试,不断总结才能促使文化进步,为此无论是国家、团体还是个人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不断总结。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国家要对文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对于企业等社会团体来说,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政策的时候也要注意对自身行为进行不断调整,结合实践不断对国家政策展开深入了解;对于个人来说,一定要不断深化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断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完善自身言行。
6.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依靠群众,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了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也决定了一切政策都是为了群众。所谓群众意味着数量的众多,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多数人的力量,同时也要注意当前圈子文化盛行,不同的圈子即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特征,而我们在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不同群体的差别展开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并在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群体的优势。以近年来兴起的广场舞文化为例,当前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广场舞爱好者,年龄层次为中老年人,地点为广场、小区楼下,固然广场舞文化的出现让很多年轻人不厌其烦,有扰民的嫌疑,不过广场舞的出现并非没有道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是休闲娱乐的好方式,同时还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对于热衷于跳广场舞的中老年群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倡导静音舞蹈、规定舞蹈时间的方式来避免广场舞扰民,做好广场舞社区宣传工作,引导广场舞爱好者在娱乐自身的同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不倚老卖老,尊重他人。另以近年来兴起的汉服文化为例,当前汉服文化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且存在一定问题,汉服作为我国传统服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本是好事,当前却出现了盲目攀比的风气,一些“汉服警察”对普通汉服爱好者展开言语攻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虽然欣赏汉服文化,却因“汉服警察”的存在而不敢接触汉服,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为此国家对类似现象必须展开整顿,加强对网络不良言论的限制,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从而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直是支撑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当前我国大力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遵循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统一,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芳《融合共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进路》,《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2] 陆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应用》,《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9期。
[3] 付贤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发展》,《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4] 王一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互路径》,《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基金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大先生”团队:500247X19008;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大先生”团队:项目号057000000002-001-211)
33095019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