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2022-03-21薛海林
薛海林
摘 要:积极心理学提倡人类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人。美国心理学家对人类的心理现象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致力于激发每个人内心深处所固有的积极品质,进而让更多的人走向幸福。而课堂是师生发展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措施为媒介,在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先决条件,开展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优化师生关系,可以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中蕴含中着文学、德育的元素,蕴含着大爱,有利于创设积极的文化环境,为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立足积极心理学,探究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初中数学 互动教学模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2.015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中,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与消极心理学是相对存在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会不会对人类感受到的幸福指数有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针对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在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重点强调了积极心理学,其在研究中指出积极心理学会受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心理也会受到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美德,如爱、宽容、智慧、乐观等。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付出真心,学会和学生沟通,可以提升学生信心,提高学习的效率。
2.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從实质上讲互动的含义就是沟通,它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主要方式。教学方面的沟通则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它在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师生保持着一种默契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则属于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低下,这也是很多教学目标及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的主要原因。互动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创新,它的使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各种问题的处理效率,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交流心得体会、学习经验的机会增加,为学习小组的构建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互动模式的出现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质量及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利用传统文化开展积极心理学为引导的互动教学模式的策略
1.利用传统文化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积极心理学指出,在良好的环境中人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营造欢快、轻松的课堂环境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干净、明亮、文化底蕴浓厚的教学环境,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持久集中,接受知识的效果也更佳。师生互动活动的开展,也需以宽松、民主的环境作为前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树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的教学思想,不断地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亲切、安全,进而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中就包含了“民主”的思想,在《孟子》《尚书》中就提到了传统的儒家重民、爱民、为民的思想,黄宗羲更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民主思想已经超越了《孟子》《尚书》,他表示,作为有思想的人需要思考百姓的事情,在这普天之下百姓的生活好坏是最大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应秉承传统的“民主”思想,致力于为学生创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友好交往,与同伴之间形成互助的学习氛围,大家互相帮助、协同发展。尤其是针对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竞争活动,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教师互动完成学习活动的探究。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知识时,教师就可按照传统文化思想中的“民主”原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教师:同学们,“勾股定理”是谁发现的,你们知道吗?
学生:商高是我国发现勾股定理的第一人,记载最早的文献是《周髀算经》。
教师:我看过关于最早记载勾股定理的文献是《蒋铭祖算经》,在文献中提出,勾股定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发现的。其实和勾股定理有关的文献有很多,大家还知道有哪些文献对勾股定理有记载?
在教师轻松的引导下,学生一方面对教材的材料进行积极阅读,一方面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推演“勾股定理”。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产生学习的欲望。
2.利用传统文化提高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进行高效互动
互动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心理,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和学生沟通。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互动教学更加的高效。在积极情感的影响下,师生可以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教师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促使其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基于此,教师更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影响,唤起学生主体思想意识,积极参与教学课程中。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在正式开始教授知识前,就利用传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
教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几何图形”,有平面的几何图形,有立体的几何图形,这些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物品被传承了几千年。你们知晓哪些关于“几何图形”的物品?
学生面对教师突然的问题,一时之间无法想到答案,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启迪。
教师:过年时我们贴的喜字就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很多窗花中都含有几何图形;哈萨克族的传统建筑中就包含了几何图形,如大毡房就是由圆柱、圆台所组成,传统木房上半部分是三棱柱,下半部分是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等。这些物品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几何知识。
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纷纷拓展思路,想到了更多的蕴含传统文化的几何图形。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传统文化为引导,烘托教学氛围,并没有按照以往的模式照本宣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最为主要的是,在教学时,教师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与学生先进行互动,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来思考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学生积极的心理被调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佳。
3.利用传统文化强化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教师、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只有在教师的要求下才会进行合作,在解答数学题目时遇到困难、直接放弃,最后抄写答案即可。实际上,学生只有经历过认真、深刻的思考,才能最终体会成功的喜悦。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以整体提高学习的效率,降低学习的难度,大家互相商量,取长补短,“拧成一股绳”高效地进行学习。实际上,“合”思想并不是现代社会所有的,在《庄子》中就提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句话是对“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阐述,所强调的是世间万物都要和谐地相处;“大统一”思想根植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此思想认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且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这个思想越发地得到彰显。由此来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合”这一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主流,社会对于人才合作精神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传统文化中“合”的思想开展互动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让学生高效学习。最为主要的是,在合作学生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倾诉对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心理品质,且能帮助學生梳理思路。
例如,为了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情绪进行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就可开设“第二课堂”,这个课堂中包括了多样化的数学文化形式,如“古代数学的解密”“中国数学发展史”“珠算”等,并且鼓励学生每周进行最少3次的“第二课堂”学习,在学习后开展“小组辩论”“趣味数学故事竞赛”等活动。如在教授“圆”的知识前,教师就可组织开展“数学家解密”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课下搜集数学家“祖冲之”“刘徽”的相关知识,以及关于“圆”的其他信息,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数学史竞赛”活动,获得胜利的小组,将适当减少本堂课的数学作业,这样的奖励方式非常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小组成员更加积极地进行互动讨论,更加高效地完成信息的搜集,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优化问题设计,扩大互动空间
初中数学问题多为粗放型问题,多以发散、开放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从此类问题的特点来分析,它不论在选择性还是包容性方面都很强,其主要特点是一题多解、答案不唯一。这种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元化的思考与假设,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大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发散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是激发初中数学教师引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例如,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类问题,即一元一次方程在销售盈亏问题中的应用。教师就可针对此类问题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为教学互动提供可能,以此扩大互动教学空间。接下来,教师可通过三种形式对一道例题进行描述,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以下将通过三种形式对同一道问题进行描述。
第一种描述:某商场的篮球售价是80元/个,每售出一个篮球,商场会获得20%的利润,那么篮球的进价与利润分别是多少?
第二种描述:某商场的篮球售价是80元/个,每售出一个篮球,商场会损失掉20%的成本,那么篮球的进价与利润分别是多少?
第三种描述:某商场的篮球售价是80元/个,同时售出两个篮球,一个获得20%的利润,另一个损失20%的成本,那么篮球售出后,商场最终获得的利润是多少?是否处于盈利状态?
通过上述三种不同方式对同一个题目进行描述,从表面上看,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实际上题目难度并未增加。这样描述可加深学生对销售盈亏问题的认识,增强自身对数学问题讨论的兴趣。为此,教师就可通过此类问题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问题讨论期间,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由此可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们所展示的发散型问题,就仿佛将学生们置于一片广阔空间中,各自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也推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故在保持积极心态的基础上,发散性问题的设计,为推动初中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可能。
5.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创新学习理念,拓宽互动教学渠道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如何发挥互动教学的最大效能,新的学习理念必不可少。课堂互动教学实施的基础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故教师应在坚持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可见新教学理念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新教学理念角度看,它强调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机结合,以此为基础推动互动学习的实现。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章内容《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师,自身就要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特点有全面了解。首先教师要明确特殊平行四边形被包含在平行四边形中。其次,由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有何区别?哪些物体是这两种形状呢?”最后,教师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以分组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折纸练习来加深对两种四边形的认识。同时,初中教师在坚持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基础上鼓励各个小组进行互动交流,以获得不同形式的答案。在讨论完成之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归纳,由此得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平行四边形。由此可知,在拓宽互动教学渠道的同时,新教学理念的应用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加深了学生对协同学习的认识,为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以传统文化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开展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多优秀的思想,且以多种形式传承下来,可以强化积极心理学的价值,更容易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互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大幅度地提高了互动教学的效果,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许美玲《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考试周刊》2018年第27期。
[2] 谢文广《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探究》,《科普童话》2015年第18期。
[3] 梁艳《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应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7年第1期。
326150190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