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街理论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22-03-20王国恒刘书立黄思敏陈路婷孔繁敏武峻艳
王国恒,刘书立,闫 敏,黄思敏,陈路婷,孔繁敏,武峻艳**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省针灸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颈源性高血压(Cervical hypertension,CHBP)是颈部软组织受损、骨关节错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等刺激、压迫颈部交感神经、椎动脉而致使血压升高性疾病。临床中本病发病率高、常规西药降压效果不理想[1~2]。目前,椎枕肌群的重要性在颈源性疾病的治疗中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并广泛用于颈源性眩晕、头痛等疾病的诊疗中[3~5]。中医学认为,椎枕肌群所处的解剖位置,属于头部气街所居之处,是气血运行的重要通路。针灸治疗方面,运用常规针刺治疗,疗效可观,但存在刺激量较小、远期效果无法维持等缺陷。基于此,本课题组以气街理论为指导,提出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治疗颈源性高血压,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3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二科住院部的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和治疗组(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治疗)。两组患者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评定。①血压高于正常值,波动变化与颈椎相关症状有关;②持续伏案工作者、坐立睡眠姿势不正确者以及长期慢性劳损者,发作多呈慢性起病;③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征及曾经猝倒病史;④降压药、心脑血管类药物长期服用疗效不佳;⑤颈椎DR表现:钩椎关节增生,椎体间关节失稳等影像学症状;⑥除外耳源性、眼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③自愿进行针刀治疗者;④能够顺利接受门诊治疗、随访和观察者;⑤患者病程在3个月以上。
1.4 排除标准
①与纳入标准不符合者;②凝血功能受限,不宜接受破皮操作者;③造血功能障碍,不宜接受针刀操作者;④无法接受方案治疗,导致无法疗效判定,或入组对象因观察中断或失访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病房环境保持安静、床单整洁,饮食上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海鲜等食物。
2.2 对照组
内服降压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198)10 mg,每日2次,连服35 d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2.3 治疗组
采用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治疗。操作:1.体位:患者取俯卧位,操作前患者垫薄枕于胸口,低头颈部呈前曲状态,充分暴露颈部术野,使病人呼吸顺畅。2.梯形定点、消毒:用医用记号笔定位如下:第①点为颈2棘突上缘;第②③点为点①旁开1.5 cm~2 cm两点;第④点为枕后隆突下方凹陷处;第⑤⑥点为点④旁开1.5 cm~2 cm两点;第⑦⑧点为点④水平线,斜方肌外缘凹陷处两点。对上述梯形定点严格消毒,并将无菌洞巾铺于施术所在。3.麻醉:上述各治疗点先用1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要求针头直达骨面,同时注意回抽无血后方可进行注射)。4.针刀操作:操作依照定点、定向、加压、刺入四步曲逐步进行施术。器械:使用0.4 mm×60 mm一次性针刀(乐灸牌)。术者押手加压固定操作点(针刃方向与中轴线下段大致呈30°角),针刃方向顺肌纤维纹理,基本与其一致;刺手持针,加压快速破皮,缓慢刺激浅深筋膜等软组织,直达骨面后稍上提,把握手感与深度通透松解,待患者有强烈针感,或术者刀下韧力感、张力减轻后出刀,患者头面部可有放射感嘱患者属正常。枕骨区操作时进针后纵行切割(针刃平行于躯干纵轴,与颅骨面垂直),抵骨面后稍上提针刀,沿骨面朝寰枕关节进针1 cm内进行松解;在点①操作时,针刃平行于人体纵轴,垂直于棘突方向刺入,直达棘突骨面后对棘突上缘进行切割松解;在②③点操作时,要对关节突内外进行松解,要求针刃与人体纵轴平行,并大致与骨面呈45°角,把握针下对肌筋膜的手感。出针后按压止血约3 min~5 min。操作过程中严格把握解剖位置与针下手感,避免损伤枕大动脉,避免刺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施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掌握角度,控制深度,把握手感,每7 d治疗1次,治疗5次为1个疗程。
图1 图2
注意事项:局麻与针刀刺入时,要以骨面为度,以避免颈动脉、延髓的损伤等;枢椎棘突分叉现象较多,定点须准确。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血 压
患者住院期间每日晨起测量右侧上臂肱动脉血压2次(要求患者仰卧位),测量时间间隔≥5 min,分别于治疗前后、治疗结束3个月三个观测点对血压平均值进行记录。
3.1.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
颈椎NDI评分包括疼痛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睡眠等10个项目。总分范围在0分~50分之间,分数与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分别于治疗前后、治疗结束3个月展开随访,并记录。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对于高血压的疗效判定标准判定。显效:①10 mmHg≤舒张压下降程度≤20 mmHg,并处于血压正常范围之间;②舒张压下降程度≥20 mmHg,不要求降到正常水平。须达到其中一项。同时颈椎病症状明显改善,颈部活动功能正常,无阳性体征,劳累后偶出现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基本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效:①舒张压降低程度≤10 mmHg,且测量后结果为正常值;②10 mmHg≤舒张压下降程度<20 mmHg,未至正常范围;③收缩压降低程度≥30 mmHg。须达到其中一项。同时颈椎病症状有改善,功能改善,可遗留有部分阳性体征,劳累后加剧,休息后不缓解,使日常生活仍遭受一定程度制约,需要治疗去改善者。无效:血压未达上述标准,颈部异常症状无变化,阳性体征同前者。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量资料,若数据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及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 %,略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就显效率而言,治疗组(7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效果更优。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前后各时间点血压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血压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3.4.3 两组患者前后各时间点颈椎N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颈椎NDI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颈椎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NDI评分比较
4 讨 论
颈源性高血压,中医未有明确病名,而是将其划入“眩晕”“痹症”范畴。至于其病机,中医学认为,颈项为诸阳经通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皆循行过此。无论是外感风寒湿邪,还是久倦内伤,都会使局部“不荣”“不通”,经络痹阻、气血瘀滞、清窍失充、髓海不足、脑失濡养而致高血压等一系列症状[8]。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长期姿势不当、寒冷刺激等会造成肌肉劳损、刺激交感神经,引发椎动脉痉挛的应激反应,导致后循环缺血、颅内CO2浓度升高,丘脑下部、延髓网状结构的缩血管中枢受到刺激后兴奋性增强,引起血压升高;②颈椎病的退行性病变会引起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刺激,进而压迫、损伤椎动脉导致血管发生炎性、免疫反应,促使血管重塑,此外椎动脉长期受压且持续压迫低位脑神经和延髓的状态最终会导致血管硬化、血压升高[9]。
现代医学发现颈源性高血压与颈椎病的类型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10~13]。有研究报道显示:颈源性高血压中椎动脉型约占15.0 %~21.9 %,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且经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较差,针对颈部异常治疗后血压下降,甚至可停服降压药物。
《灵枢·卫气》言:“头气有街……止之于脑”;《类经·经络类》中指出:“诸髓者皆属于脑,乃至高之气所聚……此头之气街也”。由此可见,头气街止于脑髓,表明脑髓与气血关系密切,头之气街的重要性[14]。中医学认为,颈部属于头部气街的一部分,是奇恒之腑的脑与头部诸经络之间经气运行的共同道路。《灵枢·海论》亦提出:“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与其盖,下在风府”,故此颈项部是头气街及髓海与其余气街及其余四海产生关联的必经之路,是周身气血重要枢纽之一,联络脑部内外[15]。故针对颈部施治,对于头部的诸多疾病如面瘫、眩晕、耳鸣、头痛往往有可观疗效。《灵枢·卫气》言:“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初步构想就是在此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以达到祛菀除陈、调理头部气街,恢复血压的目的。对于西医而言,本研究中针刀梯形定点松解的位置属于椎枕肌群。椎枕肌是协助寰枕、寰枢关节的稳定的重要部分,一旦受损,关节失稳,便会导致椎动脉寰椎段受压或刺激,进而供血不足,使交感神经处于激惹状态,造成颈源性高血压。因此,椎动脉穿行的寰枕及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在其供血中至关重要。在解剖中,寰枢段所覆盖下的深层肌肉称作椎枕肌(即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等肌肉合称)。针刀定点在两侧椎枕肌的起止点,呈梯形,故命名为“针刀梯形定点松解”。
本研究所取的相关定点,基本与风池(足少阳经)、风府(督脉)、天柱(足太阳经)、完骨(足少阳经)大致吻合。其中风池穴,枕动、静脉分支及枕小神经分布于皮下,有疏风、清肝、止痉、定眩之效,为临证治疗眩晕时需取的要穴;风府穴亦为治风要穴,下为枕动静脉分支、枕大神经,因此针刺可疏风止眩;完骨(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主祛风、止眩、宁神;天柱穴为足太阳经联络脑项、属络入脑的重要穴位,可行气血、疏经络、止眩晕[16~17]。故针刀治疗风池、完骨、天柱、风府四穴,可通过松解椎枕肌群,间接起到扩张椎-基底动脉的目的,进而改善临床症状。此外,还有针刀的作用,通过针刀将病变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进行松解,减轻颈部软组织张力,进而加快颈部软组织新陈代谢,调整颈部局部整体的立体网状构架,逐步使颈部弓弦力学中的力平衡恢复[18],从而逐渐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刺激以及交感神经的激惹状态、达到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缓解头面症状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值、颈椎NDI评分降低,而对照组弱于治疗组,提示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对于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且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仍能较好地维持疗效乃至产生后效应。这可能由于本法能松解椎枕肌群,减轻筋膜炎症刺激和机械压迫,降低交感神经敏感性,改善椎动脉血供,降低缩血管中枢的兴奋性,促使血管重塑,解除低位脑神经和延髓的压迫状态。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针刀梯形定点松解椎枕肌群改善颈源性高血压症状明显,且本法简洁精练、便于操作,值得在针灸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