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硫掺杂对铁氮碳纤维氧还原催化性能的影响

2022-03-19徐远钊王升高王传新

合成纤维工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催化活性纺丝微孔

徐远钊,王升高,王传新,黄 凯

(武汉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3)

燃料电池具有无污染、低噪音、安全、能量转换效率高等优点,在便携电源、交通电源、日用电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燃料电池本质上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阴极发生氧还原反应(ORR)产生电流,从而实现电能转化。因此,研究性能优异的ORR催化剂对于提高燃料电池性能意义重大[3-4]。

近些年大量研究证明,通过对碳材料实现异质元素掺杂可以提高材料的抗甲醇氧化性能及ORR催化活性,可掺杂的元素包括过渡金属元素(如Co、Fe)、非金属元素(如N、S、P、B)及双元素等[5-7]。其中,双元素掺杂可以提高碳纤维导电能力、改变碳原子附近电子状态、增加材料缺陷并改变材料酸碱性、促进氧气吸附,以及增强碳材料的ORR催化活性等[8-9],但双元素掺杂碳材料ORR催化活性仍然无法与商业铂炭(Pt/C)催化剂相媲美,需进一步引入非金属杂元素,继续提高双杂原子掺杂材料的催化活性[10-12]。LI H X等[13]使用对乙酸钴和硫脲的混合物对碳材料进行热处理,制备了S/N/Co共掺杂碳纳米管,比表面积达到276.2 m2/g,极限电流密度达到3.78 mA/cm2,与商业Pt/C催化剂相当,并且在碱性和酸性介质中均表现出优异的ORR催化活性。LIU J等[14]认为S元素替代双元素活性位点中心的碳后,可提高双元素掺杂碳材料ORR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能,同时S的掺杂也会抬高碳材料的表面,暴露出更多活性位点[14]。

目前关于S掺杂碳纤维研究较少,而静电纺丝制备碳纳米纤维具有操作简单、纤维直径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等优点[15]。因此,作者使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碳纳米纤维并添加硫代乙酰胺(TAA)进行S掺杂实现三异质元素掺杂,探索S掺杂对铁氮掺杂碳纳米纤维(Fe-N-CNFs)ORR催化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1 原料与试剂

TAA: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产;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析纯,郑州派尼化学试剂厂产;硝酸铁(Fe(NO3)3·H2O):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聚丙烯腈(PAN):相对分子量为150 000,昆山名森塑胶工业有限公司产;氢氧化钾(KOH):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

1.2 设备与仪器

SS-25354静电纺丝设备:北京永康乐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OTF-1200X管式炉:合肥科晶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制;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化仪器有限公司制;GeminiSEM3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蔡司公司制;JEM-2100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制;EscaLab Xi+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制;ASAP2020比表面积分析仪: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制。

1.3 铁硫氮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

按表1所示原料配方,先后将Fe(NO3)3·H2O、TAA、PAN粉末加入10 mL DMF中,在室温下搅拌4 h充分溶解。通过静电纺丝装置将溶液制成碳纳米纤维,纺丝间距为15 cm,推注速度为0.05 mm/min,静电电压为20 kV。将所得纺丝纤维置于250 ℃烘箱中并保温3 h进行预氧化处理,然后将预氧化处理后的纤维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以5 ℃/min的速率升温至900 ℃,保温3 h进行碳化处理。将碳化后的样品与KOH按质量比1:3混合配置成均匀溶液烘干后在750 ℃进行活化处理,制备出Fe-N-CNFs及铁硫氮三异质元素掺杂碳纳米纤维(Fe-S-N-CNFs)。

表1 原料配方Tab.1 Raw material formula

1.4 电极的制备

称取5 mg制备的催化剂粉末,在1 mL无水乙醇、去离子水和质量分数5%的Nafion膜溶液形成的混合溶液中超声分散,其中混合溶液中无水乙醇:去离子水:Nafion体积比为10:10:1;然后取10 μL催化剂混合溶液滴加在电极上,放入60 ℃烘箱中烘干。

1.5 分析与测试

微观形貌:使用GeminiSEM300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碳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

孔径分布:使用JEM-2100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碳纳米纤维的直径、孔径分布等情况。

化学成分及表面元素含量:使用EscaLab Xi+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碳纳米纤维的化学成分、表面元素含量等。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采用BET法,使用ASAP2020比表面积分析仪分析碳纳米纤维的孔结构特征,进而计算得到碳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曲线。

催化性能:使用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对碳纳米材料进行催化性能测试。使用Pt丝电极为对电极,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及旋转环盘电极作为工作电极。以上测试均在0.1 mol/L KOH 溶液中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观形貌

从图1可以看出:仅添加Fe(NO)3的纺丝溶液所制备的Fe-N-CNFs表面可观察到较明显微孔,纤维直径约为150 nm;而加入TAA所制备的Fe-S-N-CNFs,纤维直径约为200 nm,略大于没有进行S掺杂的Fe-N-CNFs,并存在少量团聚现象,纤维表面仍可观察到明显微孔分布。这是因为随着TAA的加入,有机物总含量增加,碳纳米纤维直径有所增大,碳纤维在静电纺丝、预氧化、碳化过程中发生相互缠绕团聚。

图1 试样的SEM照片Fig.1 SEM images of carbon fiber samples

从图2可以看出,Fe-N-CNFs的直径约150 nm,而Fe-S-N-CNFs的直径约200 nm,均可在纤维表面观察到分布均匀的微孔,且无明显颗粒团聚。这是因为加入TAA后Fe-S-N-CNFs的直径随之增大所致,这与SEM结果相一致。

图2 试样的TEM照片Fig.2 TEM images of carbon fiber samples

2.2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从图3a和表2可看出: Fe-S-N-CNFs的吸附-脱附等温曲线未出现迟滞回线,表明该型材料孔径较单一,而Fe-N-CNFs出现迟滞回线,且迟滞回线宽窄情况反映出Fe-N-CNFs具有更为丰富的孔结构[16];Fe-S-N-CNFs的比表面积(1 374 m2/g)与孔容量(0.579 cm3/g)远大于Fe-N-CNFs。

表2 试样的氮吸附-脱附测试结果Tab.2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test results of samples

由图3b可以看出,Fe-N-CNFs的纤维微孔孔径主要分布在5~10 nm,Fe-S-N-CNFs的纤维微孔孔径更多分布在2~5 nm,且Fe-S-N-CNFs相对于Fe-N-CNFs微孔分布更加均匀。这是因为含S碳纤维在高温碳化过程中存在部分S的脱除,致使纤维表面产生大量且分布均匀、孔径一致的微孔,丰富的微孔赋予了S掺杂碳纤维更大的比表面积。

图3 试样的氮吸附-脱附等温曲线与孔径分布曲线Fig.3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al curves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samples●—Fe-S-N-CNFs;■—Fe-N-CNFs

2.3 化学成分

由图4可以看出:Fe-S-N-CNFs在碳化之后表面S的质量分数为0.35%,与原材料中S的含量相差较大(质量分数约为5.6%),表明纺丝得到的碳纤维在碳化之后存在大量S的缺失,与BET测试结果相符,S的大量脱除可形成大小较一致的微孔;仅剩的S在碳纤维中主要存在形式为C—S—C及SOx,其中C—S—C可以改变碳原子的电子自旋密度,作为活性位点以达到提高材料ORR催化活性[17]。

1—C—S—C;2—SOx图4 Fe-S-N-CNFs试样的XPS图谱Fig.4 XPS spectra of Fe-S-N-CNFs sample

2.4 ORR催化性能

图5分别为Fe-N-CNFs与Fe-S-N-CNFs在氮饱和气氛与氧饱和气氛的循环伏安(CV)曲线。从图5可以看出,两种碳纤维均在电压为-0.4~ -0.2 V时出现明显氧还原峰,表明这两种碳纤维均具有ORR催化性能。通过面积积分处理,在氧饱和条件下Fe-N-CNFs、Fe-S-N-CNFs两种碳纤维CV曲线面积分别为5.11与7.55,表明硫掺杂之后的碳纤维具有更好的电容性能与更大的电流密度,这得益于Fe-S-N-CNFs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材料吸附氧气,也能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提高材料的ORR催化性能,更有利于电容性能的提高[18]。

图5 试样的CV曲线Fig.5 CV curves of carbon fiber samples●—N饱和气氛;■—O饱和气氛

图6为两种碳纤维在旋转电极转速1 600 r/min下所得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表3列出了两种碳纤维制备的电极的氧还原起始电位(Eonset)、半波电位(Eonset)、极限极电流密度(JL)及电子转移数(nK-L)。由表3数据可知,S的有效掺杂提高了碳纤维的ORR催化性能,Eonset为-0.065 V、E1/2为-0.145 V、JL为4.3 mA/cm2、nK-L为3.8,明显优于无S掺杂的碳纤维。

图6 试样的LSV曲线Fig.6 LSV curves of carbon fiber samples●—Fe-N-CNFs;■—Fe-S-N-CNFs

表3 试样的电化学数据Tab.3 Electrochemical data of carbon fiber samples

3 结论

a.Fe-S-N-CNFs的纤维直径约为200 nm,略大于没有进行S掺杂的Fe-N-CNFs,且纤维微孔孔径更多分布在2~5 nm之间,相对于Fe-N-CNFs微孔分布更加均匀。

b.Fe-S-N-CNFs的比表面积为1 374 m2/g、孔容量为0.579 cm3/g,远大于Fe-N-CNFs,S的掺杂大幅度提高了Fe-N-CNFs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量。

c.在0.1 mol/L KOH溶液中,Fe-S-N-CNFs制备的电极的氧还原起始电位正移21 mV、半波电位正移48 mV、极限电流密度提升0.6 mA/cm2,电子转移数达到3.8。S的成功掺杂形成C—S—C作为活性位点,提高了碳纤维的ORR催化活性。

猜你喜欢

催化活性纺丝微孔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核-壳复合纳米纤维
羊皮水解蛋白/聚乙烯醇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影响因素
团簇Co3FeP催化活性位点的研究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膜在不同温度下辐射交联及其性能
Fe3O4@SiO2@TiO2@Ag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监测有机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微孔板图片微孔中心的精确定位方法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微孔加工对比实验研究
CJ/T 263—2018水处理用刚玉微孔曝气器
基于对铂纳米粒子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抑制检测碘离子
银耳状FeNC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