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导致溶血的比较及护理应用价值分析

2022-03-19饶兆琴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5期

饶兆琴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静脉采血方法中血液样本溶血的发生率和降低溶血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患者150例,随机划分为1组、2组、3组,每组各50例。其中1组采用真空采血法,2组采用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3组采用注射器连接静脉留置针,对比各组样本溶血发生情况。结果:1组有1例出现溶血,发生率为2.0%;2组5例发生溶血,发生率10.0%;3组8例发生溶血,发生率16.0%。相对于2组、3组,1组溶血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发生溶血率最低的是单纯应用真空采血管,实践中护理人员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减少溶血,提升样本的有效性。

关键词:采血方法;真空采血;溶血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5--01

在了解疾病血液学特征中血液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常见的包括交叉配血、血生化、血常规。血液检查的首要环节是采血,有效的静脉血液样本对疾病诊断、预后判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溶血在血液样本采集中经常出现,会对血液检查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样本溶血。当前,临床静脉采血主要应用真空采血、留置针连接采血器或注射器,本研究選择收治患者150例,随机划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对其分别应用不同采血方法,对比溶血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患者150例,均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随机划分为1组、2组、3组,每组各50例。其中1组采用真空采血法,2组采用采血针连接静脉留置针,3组采用注射器连接静脉留置针。1组包括女24例、男26例;年龄范围27~74岁,平均(49.9±5.7)岁;其中20例肘静脉采血,14例股静脉采血,10例经静脉采血,6例其他。2组包括24例女、26例男;年龄范围25~75岁是,平均(50.0±6.1)岁;其中21例肘静脉采血,14例股静脉采血,9例经静脉采血,6例其他。3组包括25例女、25例男;年龄范围25~77岁是,平均(50.4±6.2)岁;其中22例肘静脉采血,14例股静脉采血,9例经静脉采血,5例其他。各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采血方法

1组采用真空采血法:对静脉处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肘静脉采血者于正中静脉处贴近皮肤15~30°进针,全程操作迅速,确保扎止血带少于一分钟;股静脉采血者于股动脉搏动点内侧5毫米处90°进针1.5厘米,或于腹股沟下15毫米处45°进针2.5厘米;颈静脉采血者在穿刺部位贴近皮肤30~40°快速进针,回血后沿静脉方向向前少许;成功穿刺后,穿刺针套真空采血管,抽血至足量。2组采用针连静脉留置针采血法:采用1组皮肤消毒和穿刺方法,应用适当型号留置针进行穿刺,成功后固定留置针,接连采血器,抽取足量血液,分离采血器,向真空采血管中缓慢注入样本。3组采用注射器连接静脉留置针采血法:采用1组皮肤消毒和穿刺方法,选择适当型号留置针穿刺,穿刺完成后进行固定,连接注射器并抽取足量血液,拔除注射器,向真空采血管中缓慢注入样本。完成血液采集后,摇匀血液样本并送检。常规离心5分钟,观察每组样本溶血情况,计算溶血率。

1.2.2护理方法

为减少和预防溶血,静脉采血时采取以下措施:针对所有护士接受相关操作和理论培训,保证患者充分认识溶血样本危害,具有良好的采血操作技术,减少出错,提高采血成功率;采血前和患者进行沟通,减轻心理压力,提升采血配合度。同时对抽血部位皮肤进行评估,选择适当的静脉,不可选择瘢痕、破损皮肤;仔细核对和检查使用的器械,保证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出现密封不好、受潮导致的溶血;需仔细进行消毒,要在消毒液完全干燥后进行穿刺,避免样本中混入药液发生溶血;需准确且快速的进行采血操作,肘静脉采血时,不可勒扎时间过长,破坏红细胞;如抽血出现气泡,则换下一个采血器;血液采集到后立即摇匀,保证真空管抗凝血的作用,动作需轻柔匀速,防止血液机制被破坏。另外,还要及时送检样本,避免在常温下放置时间过长。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溶血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组有1例出现溶血,发生率为2.0%;2组5例发生溶血,发生率10.0%;3组8例发生溶血,发生率16.0%。相对于2组、3组,1组溶血发生率最低(P<0.05)。见表1。

3讨论

溶血指的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检测、采集样本中较为常见,会造成血液样本不合格,对临床诊疗造成影响,引发漏诊、误诊等。静脉采血时,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溶血,包括止血带勒扎时间过长或太紧;未合理选择静脉及穿刺点;穿刺时消毒液未干;送检不及时;摇匀标本时用力过猛[1~2]。本研究的血液样本均是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在静脉采血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导致溶血的人为因素,提升了采血样本的有效性[3~4]。

本研究中,1组样本溶血2.0%,显著低于2组、3组(P<0.05),显示真空采血管直接套穿刺针进行采血能够减少或预防样本溶血。相对于传统静脉留针连接采血针或注射器的方法,真空采血能使血样直接经穿刺抽入真空管内,无需将血样注入试管。同时真空采血借由压力差进行,采血管进入血液同时即可进行轻轻摇动,操作迅速,可以有效降低溶血率[5]。

综上所述,真空采血管采血不易出现溶血,实践中护理人员应当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减少溶血,提升样本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牟晓霞,范金梅,冯海青,等. 口服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中应用不同类型留置针行静脉采血时样本溶血发生率的对比[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3):247-248.

[2] 刘敬珍,赵亚芝,赵俊敏,等.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静脉留置针采血溶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采血方案的探讨[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7):1614-1616.

[3] 滕丽英.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新生儿ABO溶血病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4):50-51.

[4] 鹿畅. 静脉输注的免疫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 糖尿病天地,2020,17(11):182.

[5] In Vitro Hydrodynamic Test and In Vitro Hemolysis Test for Development of Inexpensive Spiral Vortex Ventricular Assisting System Using IABP Console[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0(z1):32-36.

324950118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