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情境教学探索

2022-03-19印志

高考·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

摘 要:情境教学和问题式教学都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主题式情境教学为理念,以“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为案例,以问题式教学为手段展开教学活动。借助“中国高速铁路”这一主题情境,按照“网—线—点”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次序创设情境,用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切实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题式情境;交通运输布局;问题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是联系现实世界与教材中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纽带,因此情境教学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一线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高质量的情境,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1]。

一、主题式情境的优点

主题式情境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式情境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建构基于主题式情境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2],又被形象地称为“一镜到底”。

一般的情境教学,一节课往往有多个相互独立的情境材料,学生容易被众多情境材料所干扰,进而产生知识割裂、碎片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系统掌握。主题式情境教学把分散的知识整合到同一情境中,用同一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一镜到底”教学策略下的教学线索清晰、问题依次展开、课堂教学高效,以期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研究方法,能够迁移到其他案例和真实情境中[3]。因此,主题式情境不仅具有一般情境教学的优点,而且使课堂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清晰、过程更加流畅。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题式情境教学案例

笔者尝试以我国高速铁路“线”和“点”分布及其变化为主题式情境,对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进行教学设计,在主题式情境中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自我构建认知体系,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包含了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间的相互关系。本节内容主要对应着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结合实例”是行为条件动词,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说明”属于行为动词,是认知领域范畴,难度不高,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知识,通常会在“说明”的学习上碰到困难。

(二)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理解我国交通规划和布局理念。

区域认知:观察中国高铁“线”和“点”分布图,描述我国高铁“线”“点”分布的空间特点,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分析我国各地高铁“线”“点”分布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原因,理解需求和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解释不同地区交通布局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区交通运输布局的时间变化,以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

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与交通运输布局及变化的相关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

(三)教学构思

中国高铁已成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在课堂中,以《世界各国高铁里程排名变化》视频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分析相关问题,生成地理知识,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首先,通过活动一我国高铁的布局和变化,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其次,通过活动二以苏州高铁北站作为切入点探究交通运输点的布局和变化,完成交通“线”到交通“点”的自然承转,同时对教科书中相关“思考”问题进行改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调用生活的经验分析影响交通站点布局的因素。再次,通过活动三回顾京沪高铁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让学生理解交通需求和资金及其变化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影响的相关知识,构建要素间的关联,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最后,用“苏州该不该建机场”这样一個在坊间具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展开开放性探究,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产生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上的顿悟,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怀

情境呈现:播放《世界各国高铁里程排名变化》视频,从高铁里程的时间变化的角度展示中国高铁发展,从无到有,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过程。

【设计意图】:以视频呈现我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迅速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中去;另一方面,高铁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发展历程,将国家情感融入其中,培养国家认同感。

2.问题引领,培养核心素养

活动一:我国高铁线的布局和变化

情境呈现:根据我国“十四五”规划,2035年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图略)。其中,京沪通道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通道。为了满足沿线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部又在原先京沪高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京沪高铁二线。

问题1:观察中国高铁规划图,比较我国高铁线路布局的东西差异并分析原因。

问题2:分析当前国家在京沪高铁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京沪二线主要原因。

问题3:随着区域的发展,需求仅表现为量的变化吗?

问题4:交通运输线的布局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区域发展对其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

展现中国高铁规划图,让学生对比中国高铁布局东西差异并分析原因,使其理解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需求。再呈现新增京沪二线这一案例,让学生感知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理解随着区域发展交通需求的变化,从而对交通运输布局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适时追问“需求的变化是否仅表现为量的变化吗”,加深学生对需求变化的理解深度和广度。问题4是对“活动一”的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高铁线布局及变化,并让其分析原因,来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活动二:京沪高铁站的布局和变化

情境呈现:苏州高铁北站位置图(图略)

问题1:京沪高铁在苏州有停靠站吗?

问题2:苏州高铁北站在苏州市中心地段还是边缘位置?这样的布局合理吗?

问题3:讨论京沪高铁在苏州境内增设站点的利弊。

问题4:比较苏州高铁北站与上海虹桥站规模,这样规划是否合理?

问题5: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高铁站还需要哪些配套交通设施?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到活动二交通运输“线”切换到“点”。这样设计主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1.从线到点的设计符合交通运输布局的知识脉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能够体现区域尺度的变化,从全国和地区为背景的较大尺度到乡土情境的较小尺度,提升区域认知能力;3.选取位于学校所在地区的苏州高铁北站作为案例,使学生进入到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在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活动三:京沪高铁的历史

情境呈现: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旅客运输量最大、运行速度最快、最繁忙的线路。自开通以来,京沪高铁累计运送旅客9.3亿人次,年均增长19.5%。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赵非在采访中说:“在京沪高铁建成之前京沪间是一条客货混运的双线铁路,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干线铁路。在春节或者旺季的时候,几乎全部开行旅客列车,货运很难通行,对于旅客来说就是买票难、乘车难,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请车难、运货难。这两难是铁路行业要解决的焦点。从当时的国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技术条件,提出建设高铁是有一定的压力和风险的。”

问题1:我国工业化初期交通运输建设滞后的原因?国家为何克服困难建设京沪高铁?

问题2:京沪高铁全线桥梁长度占80%以上,观察景观图(图略),思考京沪高铁“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与青藏高原与西南地区“以桥代路”目的一样吗?

问题3:除了京沪高铁,京沪间还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

问题4:高铁能完全取代京沪间的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吗?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呈现京沪高铁从无到有,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不断推动交通运输布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交通“线”“点”布局的变化,还包括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理解交通需求和资金及其变化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于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影响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3.构建体系,提升地理思维

绘制思维导图,总结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通过问题解决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表格、概念图等思维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结构化、逻辑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各地理要素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接,厘清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4.回归生活,唤醒“地理眼”

情境呈现:苏州是全国GDP前20位、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中,唯一没有机场的城市。“苏州机场”一度成为热点话题。苏州政府早在若干年前就开始筹谋苏州机场的建设。“苏州机场”曾被列入了苏州市2004年重点项目,但当年4月份,苏州被迫宣布“5年内不造机场”。诸多因素作用下,苏州机场建设一直被搁置。据媒体报道称,《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提出了苏州机场的建设方案。为学生展示苏州周边已有机场分布图。

问题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你认为苏州“建”或“不建”机场?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2:如果苏州建机场,讨论苏州机场建设要遵循哪些原则。

【设计意图】:

采用热点话题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将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对接,从而达到唤醒学生“地理眼”的目的。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生长的空间,拓宽思维广度。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三、地理教学实践反思

(一)主题式情境的创设

主题式情境教学避免了传统情境教学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但静态情境的知识承载量较小,难以串起多个知识点,所以情境必须具有过程性和发展性,这样才能展现出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比如:在空间上,从我国高铁网的整体规划到一条线再到高铁站的规划,空间尺度由大到小;在时间上,高铁网的从无到有,京沪通道增设高铁二线,苏州高铁北站的扩建等,时间尺度由远及近。这样既能把相关内容整合到统一情境中去,又能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的时空特点。

(二)问题的设计

情境是联系课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問题则是驱动学生过桥的动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开展思维结构评价,使问题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提高的核心内容[4]”。问题和情境相辅相成,好的情境还需要好的设问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在主题式情境中找出能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链,由浅入深,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要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可能地让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最后,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生长的空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驱动下生长。

(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创设主题式情境和设计问题链,最终都要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服务。本节课主要利用“问题链”驱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和探究中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对比京沪高铁青藏铁路、“以桥代路”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交通建设布局要因地制宜,也要充分考虑到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渗透人地协调观。“苏州高铁北站的布局和变化”这一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培养地理实践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组织学生开展“家、校附近某条交通线布局和变化”的调查,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相关问题,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进一步拔高。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意境说”引导,建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4-7,41.

[2]黄渊,刘恭祥.基于主题式情境的“褶皱山”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8(22):17-19,49.

[3]常丽霞,姚伟国.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高中地理产业区位复习策略:以湖北小龙虾产业相关问题链为例[J].地理教学,2020(14):29-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印志(1981— ),女,汉族,江苏泰兴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1047500511252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
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策略探究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概论课中开展问题式教学?的途径分析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提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反思
问题式教学,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高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