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这样教,那一定会很好

2022-03-19吕娟

课外语文·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想象力小学语文

【摘要】童话文体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也是儿童喜欢的文体。统编版教材推行后,给予了童话教学新的使命,那就是童话教学既要有童话的样子,又要有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使命,同单元中的略读课文还要有运用语文要素的担子。在一线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重童话情节,轻单元使命,也常常将童话课文割裂来教,忽略了课文在同一单元中的地位。笔者通过教材研读、课堂实践和课堂观摩,找到了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兼顾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路径,旨在提高小学童话文体单元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设夯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童话文本;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62-03

【本文著录格式】吕娟.童话这样教,那一定会很好——以《那一定会很好》为例,探析童话体裁的课堂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22,21(07):62-64.

童话是小学教科书中出现较多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它以儿童的口吻讲述一个个生动而有意思的故事,用儿童的视角去创造一个个美丽而善良的世界。童话教学也一直是小学阶段被研究最多的教学,尤其是使用统编教材之后,童话这一体裁在低中年段多次出现,篇目的编排也是煞费苦心。进入三年级后,单元教学中提出了明确的“语文要素”的学习要求,这也使我们不得不站在一个单元的角度来分析新时代下童话的教学。

郑文庆教师在《文体意识,行走在“强化”与“淡化”之间》一文中指出,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漠视文体的区别,所有的文章都用一种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稍有批判思维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了文体意识,我们才能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式,让教学更加有效。在2011版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对文体的学习要求,所以,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纵观统编教材,从一年级至三年级,也就是在学生充满幻想和天真的年段,编排了多篇童话故事。而且,每一篇童话课文都配以想象美观的插图,不得不说,学生一直沉浸在美丽的童话故事之中。进入三年级,以“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为人文主题的童话故事单元更是有了新的使命。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让“童话有童话的样子”。

童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笔者看来,童话应该是“生动的人物”“反复的情节”和“美好的愿望”。在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的孙教师执教的《那一定会很好》一课上,笔者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童话的这些模样。

(一)生动的人物,满足学生的体验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彭钢所长在《从想象的儿童回归真实的儿童》的讲座中指出,儿童是“好动”“好玩”“好奇”的,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特点,所以静止的课堂教学并不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课堂,用好玩的心态期待课堂教学,更想在课堂教学中好动起来。在《那一定会很好》一课上,教师抓住生动的人物形象,满足了学生这“三好”。在学习“缩”这个字时,教师就让学生扮演小种子,做一做“缩”这个动作,教师采访学生感受,这时学生说“我很闷,我很热,我很难受”,瞧,学生已经走进了这颗埋在地下的种子。“我想活动一下筋骨,我想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听,种子的愿望已经开始萌芽,学生与人物融为一体,感受种子这一形象的生动。学生也充分满足了自己的体验感。

(二)反复的情节,描绘学生七彩的愿望

情节,是童话故事中最吸引目光的部分,也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在教学故事情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找种子的愿望。用“我在第几自然段找到了这句话 ,于是他变成了……”的句式来介绍,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情节的反复。再通过这句话的反复出现,引导学生认识到整个情节的反复。学生沉浸在文本的世界中,不知不觉就把整个情节了然于心。在整个故事情节结束时,教师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段旅程,你觉得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呢?”第一位学生认为这是一段有趣的历程,因为他能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棵大树,然后变成手推车,变成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非常有趣。这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情节的反复,而教师又加以点评:“每次愿望都能实现。”第二位学生认为这是一段艰苦的旅程,他努力生长变成了大树,想要变成手推车,就要经历被农夫砍掉的磨难,手推车坐下来想休息就会被拆成木椅子,想要变成木地板,又要经历被拆的历程。这位学生的发言是很耐人寻味的,他是有深入思考的,这段历程的确是辛苦的,但是对种子而言它却是欣喜的。第三位学生则认为这是一段奇特的历程,因为种子凭着自己的努力长成了大树,被农夫砍下变成了手推车,在农夫儿子的帮助下又变成了木地板,他的每一个愿望都实现了,而不是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只有没有实现的美好愿望。这个学生的发言,能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他是真的明白了,感受到了这篇课文传递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只要有愿望,都会有实现的可能性,只要有积极的心态,都能迎来阳光的生活。

心中有了童话,还要讲出心中的童话,将自己描绘的童话的样子讲给他人听,将美好的愿望传达出去。在这节课上,教师也关注学生热爱读童话、想讲童话的愿望,通过给关键词、绘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童话故事。在一开始整理出文章脉络时,教师就给出关键词,让学生看着关键詞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将这个长长的故事变成了一句话。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教师带着学生总结出整个故事的层次,即“怎么想”“谁帮忙”“怎么做”“变什么”,用这样的层次和学生一起整理出关键词,在小组合作中梳理自己的思维导图,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种子的故事。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语文要素”作为一个热词出现在了所有语文教师的眼前,何谓语文要素?其实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陈先云在主题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的讲座中就指出语文要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而“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则是抓基本方法,学基本内容,养成基本习惯,形成基本能力。

温儒敏主编在教育部举办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四五六年级)使用培训会上也指出,部编版小学与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时,高中语文新课标尚未颁布,但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已在学术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新教材是采纳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特别是编高中教材时,注意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核心素养”更成为编写中时常在考虑的基本观念。这也是使用小学语文教材,也应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由。也就是说我们要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要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从三年级开始,语文要素就清清楚楚地写在了单元导语的右下方,一般含有“阅读训练要素”和“习作训练要素”。明晰了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落实语文要素,路在何处?我们来看该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抓文本,让想象更丰富

文本,在这里指课文内容。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通过文本可以传达编者的意图与思想。作为想象类的文章,文本中的文字、情节、插图,都在暗示着想象的新奇与丰富。

《那一定会很好》文本中的种子,是一颗有着美好愿望的种子,文本中反复出现“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暗示学生种子的形态将发生变化,以及种子的美好愿望,而学生也能很好地感知这一点,所以,学生在学习文章时,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是非常期待种子在下一个情节中会变成什么,而且也非常乐意去猜测下面种子可以变成的具体内容。即使是最后,种子变成了地板,依然留有想象的空间,在那一句“那一定会很好”的背后,学生还可以放飞思绪,去想象种子会继续变成什么,会带来一段怎样美好的生命旅程。

文字传达情感,文字给予想象。同样,文本中的插图也能传达情感,也能给予想象。在文本中,编者也非常精心地绘制了一幅插图,这幅插图就是农夫推着小推车,推车上装着一些果蔬,坐着农夫的儿子,农夫的儿子特别快乐地从车上探出身子采着路边的野草,而农夫也是笑眯眯地看着。虽然只有这一幅插图,但是插图里传递出来的美好与快乐却是整个文本的核心。种子变成了小推车,带给农夫便捷,更带给农夫一家快乐,通过这一幅图,学生可以知道种子此刻的形态和心情,更会知道不管变成什么样子,种子都是快乐的,农夫一家也会对他很好的。正因为这样的插图,学生在后面想象种子变化的形态时,才会出现飞机、衣柜等常伴农夫一家的物品。

抓住文本去落实语文要素,种子的形态一变再变,每次都不一样,在意料之外,这就是想象力的丰富。

(二)抓经验,让想象有依据

故事的主人公是种子,是树,是木材,生活中对学生来说这并不陌生,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继续推断文本中没有出现的故事情节。而且他的变化内容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想象有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续编故事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第一个出来交流的学生说他变成了一架飞机,后来又变成了一棵树,飞机从材质上说,可以是木头的,材质上有依据,木地板躺久了,想飞,这也符合故事的情节。第二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变成了一张纸张,他就真的变成了一张张纸,捐给了学校。从材质上说,纸张也是符合要求的,从愿望上来说,也是美好的。最后一位学生说他变成了衣柜,从材質上说,这也符合要求,从木板躺久了,想动一动的角度来说,也是合理的,可见学生的想象都是有依据的。教学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教师表扬想象力很丰富的学生,接着又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把“飞机”“纸张”“衣柜”这三个故事编成一个故事,顺序应该怎么放呢?这时就有小朋友发现应该按照它的大小来排序,也就是它的样子应该越来越小,提出了把衣柜调在前面,飞机放在中间,纸张在最后,这就是想象有层次。

找到语文要素落实的依据与途径,目标已经在心中,化作了教学的行动,让学生学有所得,能力有所提升,这就是“填补文章的空白,续写故事情节,在想象力的培养中塑造学生品格”。

“从三年级开始,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每类课文的功能不同,需加以区分,但更要配合进行。如何让不同课型发挥更大的作用,那就需要放在一个“大单元”的情境中来思考整个单元的教学。“语文大单元教学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单元中的课文,它有自己的使命,也有单元赋予的使命,本单元赋予的使命是“丰富的想象”,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而且是在精读课文之后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它的使命就是总结前一课的语文要素,并能将它迁移运用。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可以提炼出语文要素,分解为“想象很丰富”“想象有依据”“想象有层次”,《那一定会很好》这一篇略读课文,应该是对前面一篇课文的延续,更有迁移与运用。这种应用体现在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更体现在了故事的续编上。续编故事,这是丰富的想象。学生想的内容有依据,更有层次,这就是内化运用,也为后面的习作教学奠定基础。将所有课文的内在联系打通,就可以实现陆志平教授所说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语文要素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本身就拥有授业解惑的职责,而教师心中的童话世界,同样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职能,有专属于他的路子和担子。而“想象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他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给每个单元一个担子,分而治之,合而为一,通过主题单元中一篇篇深入浅出的文章,带领学生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一定能将学生的显性能力和隐性潜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增强学生文本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实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设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吴静霞.“想”于意料之外 “象”于情理之中[J].小学教学研究,2019(12).

[3]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J].语文建设,2020(9).

作者简介:吕娟,女,1989年生,江苏常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3904500316599

猜你喜欢

想象力小学语文
看见你的想象力
别让想象力“绑架”了美术教育
打开新的想象力
放飞你的想象力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