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论—实训设计”一体化 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2022-03-19曾冬阳于海静秦娜
曾冬阳 于海静 秦娜
摘 要:文章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介绍“思政—理论—实训设计”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任务、教学流程设计及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贯穿课程思政,采用学生标准化病人情境教学、实训设计结合PBL、新闻事件引入、课后思政反思等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此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护理职业认同感及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实训设计;《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职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43-02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明确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必须将人文素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1]。“护理学基础”作为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责任心、沟通交流能力、人文关怀的关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围绕“专业知识—临床能力—课程思政并举”这一主题,采用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P)情境模拟结合实训设计进行“思政—理论—实训设计”一体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通过教师传授、亲身感受、团队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专业情怀。文章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教学实践为例,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一、教学任务分析
及时发现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先兆表现并配合医生准确处理是章节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珍爱生命、拯救生命的职业责任感是章节情感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情况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前期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概念、机制、紧急处理及预防知识的理解,并运用于护理实践中,进行学生人文关怀教育,培养学生“爱伤”观念。
二、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框架采用 BOPPPS模型,在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
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六个环节中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2]。教师利用新闻事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量化学习目标,精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通过雨课堂对学生的前期知识进行测试;通过实训设计与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后测”和“总结”整理、回顾授课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强化护理职业责任感。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新闻事件
以曾震惊国内医疗卫生界的新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引发病人死亡”的事件吸引学生眼球,导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危害,并提出青霉素过敏反应对人体的影响、如何救治与预防等问题,让学生思考案例中医生的处置是否合适,从而激发学生对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责任感和对呵护生命的“白衣天使”的崇拜,加深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
(二)量化学习目标
对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分层量化,使学生在知识层面掌握、熟悉、了解与青霉素过敏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分层把握,使学生掌握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救治、配合医生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病人实施急救措施等临床必备技能。对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推理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及救治措施,使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量化学习目标与能力、情感目标环环相扣,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三)“前测”了解学情
教师通过雨课堂的测试功能,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对上堂课内容及本堂课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测试,利用自动生成的数据统计结果了解学生对给药及其原则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过敏相关免疫知识的积累情况。教师对错误率较高的问题进行知识回顾,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跟上教学进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不会落下一个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学习理念。
(四)全程参与学习
教师课前给出青霉素皮试5分钟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临床情境并提出相应问题,要求学生围绕病例出现的问题提出主要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并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最佳的科学实证,写出措施依据。课中学习理论知识后,成立3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位学生和一位学生标准化病人组成,自主设计护理方案实施,最后由带教教师和学生标准化病人对学生表现给予反馈与评价。
(五)“后测”与“总结”
教师总结点评,指出学生在操作方法及病人救治过程中的人文沟通、评估病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课后开展QQ、微信平台交流答疑解惑—课后反馈—思政学习反思等多向互动式教学,将小组测试、操作视频、反思主题推送到学生手机终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测试和反思,使其理论与实训、知识与思政融为一体。
四、学生对课堂效果评价
(一)自身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
采用林毅等人研制的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进行调查[3]。与传统课堂相比,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二)人文素养与护理职业素养培育效果的评价
采用作者自行设计的“护理本科学生人文素养和护理伦理调查问卷”,对学生人文素养与护理职业素养培育效果进行评价,问卷重测信度为 0.789,Cronbach’s α=0.852。该问卷采用 Likert 4 级评分,得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的平均分,得分在3分以上表明人文素养和护理职业素养较好。调查结果显示5个维度均有明显差异。见表2。
五、讨论与反思
(一)融合课程思政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
充分发挥护理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职业责任、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使专业课堂呈现浓厚的“思政味”[4]。如实验设计结合PBL教学、角色扮演和专业行为训练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职业认同感及责任感。学生自评教学效果调查显
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均明显好于传统课堂教学,在人文素养和护理职业素养培育中尊重、关爱、公正、职业认同、职业责任5个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充分说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堂能够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能力情感的培育两不误,达到双管齐下、双向共赢的学习效果。
(二)找准护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口,创新思政教学载体
“护理学基础”作为专业主干基础课程,其师资队伍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把无形的人文素质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使“实训设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载体,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受到人生价值、职业素养教育的熏陶。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化解在多样化教学活动之中,使临床思维、职业素养及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持续化、具体化、实践化。
(三)教学反思
首先,融合课堂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驭开放性课堂的能力,其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广阔的知识面,同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也是必不可少[5],只有这樣才能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其次,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班集体中应形成先进帮助后进,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的学习氛围,建议课堂成绩采用小组打分制,取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团队演示、课后作业成绩的平均成绩作为小组成员的课堂成绩,督促每位学生不敢懈怠、积极进取,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以人文素养、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6)[2021-01-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 content_5517606.htm.
[2] 沈秉正,王宗春,张孟科,等.基于BOPPPS模型及微信平台在临床药理学教学中的探 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10):1173.
[3] 林毅,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 志,2004(6):3.
[4] 孙发有,姚丹.论隐性知识视角下应用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6):8.
[5] 史瑞芬.论“课程思政”视阈(域)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8):588.
■ 编辑∕陈晶
356550058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