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性磨课的实践走向

2022-03-19孔令强王立同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反思性学情思维

孔令强 王立同

摘 要 当前磨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引入反思性磨课,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反思磨课过程和磨课结果两个方面探讨了反思的内容,提出了通过哲思更新自我认知的策略,形成了建构反思性磨课文化的思路。

关  键  词 反思性磨课 磨课过程 磨课结果 磨课文化

引用格式 孔令强,王立同.反思性磨课的实践走向[J].教学与管理,2022(08):23-25.

磨课是一种常见的教研形式,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少教师在磨课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同伴的意见照单全收,对专家的意见悉数接纳,见成绩不见成长,教师在磨课中收获的仅是经验。“成长=经验+反思”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因此反思应该成为磨课的必要环节。在实践中,磨课反思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个体反思多,群体反思少;外因反思多,内因反思少;就课论课多,举一反三少;重视结果的反思,不重视过程的反思;重视外延的反思,不重视内涵的反思;重视内容的反思,不重视反思的反思……教师反思还停留在浅表和形式阶段,缺少深思和哲思。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引入反思性磨课,将反思和磨课结合起来,提高磨课质量。

一、反思磨课过程

磨课是一种理论植入和内化,是一种实践性的反思。理论的植入和实践的应答要完美结合,让富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性磨课更有价值。反思磨课过程,需要适合的理论和反思的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反思学情诊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好课是以学生认知基础为起点的,研究学情应该是设计一节课的关键和基础。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反思学情诊断需要思考,是否分析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了解学生处于混合思维、复合思维、前概念思维、概念思维的哪个阶段?是否使用调查工具,了解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最近发展区,明确教学的起点?是否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找到知识教学的重点、难点、盲点、痛点、易错点、混淆点和生长点?等等。学情随着教学活动的动态发展而发生变化,学情诊断让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活动全程。通过反思学情诊断,可以让教师生成充分的、有意义的和理想的教学预设,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支持。

2.反思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蓝图,代表教师的一种教学理想,是作用在学生身上有待实现的教育效果。反思教学目标达成,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要反思有没有体现学科特点和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没有得到提升与改造?能力发展与提高如何?思维的激发与进阶怎样?情感的体验与升华有没有得到落实?等等。通过反思目标达成,让教师对比学情调查和教学之后学生的表现,将目光聚焦到学生的提高和变化上。

3.反思学生表现

學生的课堂表现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投入程度,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反映。反思学生表现,需要思考设计的哪个活动学生最感兴趣?哪个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哪个话题引发了学生共鸣?哪些讲解可以放手给学生?哪个例子远离了学生生活?教学哪个知识点时,学生露出疑惑的眼神?哪项内容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哪个问题与教师的预设相差甚远?哪项规则需要理顺,避免活动的混乱?哪些引导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强化?等等。通过反思学生表现,让教师关注课堂实施的生成状态,关注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根据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

4.反思施教行为

有效的施教行为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施教行为,就要反思自己眼中是否有学生,能否倾听学生回答,关注学生思维变化?反思心中是否有学情,是否设计了引导性的优质问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有没有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台阶,为学习迁移做好准备?反思脑中是否有标准,能否做出合乎逻辑的事实判断,注重学生是否真思考、真倾听、真合作、真探究、真表达?反思手中是否有方法,能否激发学生寻找学习的路径?反思脸上是否有温情,能否保障学生自由思维?反思身上是否有魅力,能否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等等。通过反思施教行为,避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行为,实现有效教学。

5.反思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教师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反思教学艺术,就要反思教学中自己是否体现语言美、教态美、仪表美、提示美、创意美、传承美、应变美、评价美?教师的语言是否通俗易懂,是否生动活泼,是否准确达意?渲染性语言是否具有激励性,引导性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总结性语言是否具有强调性?教师的眼神是否关注了场合的变化?等待学生回答时是否具有期待性,倾听学生回答时是否具有鼓励性,赏识学生回答时是否具有赞许性?等等。反思教学艺术,让教师关注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感染和吸引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高效。

二、反思磨课结果

打磨一节好课,体现的是个人素质,反映的是团队水平,彰显的是集体智慧。反思磨课结果需要比较磨课前后的变化,感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丰富教学设计,把握理论精髓;需要归纳教学流程,探索教学模式,提升磨课价值。

1.反思前后变化

对比前后变化,是对自己教学设计的一次自省、自悟,又是对大家意见和建议的深入思考,为下一次课堂实践提供改善的方向与策略。反思前后变化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思考教学内容有哪些更新?依据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有哪些变化?根据教学重难点的变化,教学环节进行了哪些优化?通过比较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探查哪些是新增的,为什么要新增?哪些是删掉的,为什么要删掉?哪些是合并的,为什么要合并?根据效果,检验变化的优劣,哪些变化效果好,需要坚持,成为今后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哪些变化效果差,需要摒弃,成为今后教学的禁忌?等等。通过反思前后变化,促进教师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思统一。

2.丰富设计思路

课堂设计可以有多种思路和方案。比如“热空气”一课,可以走不同的设计路线:走兴趣路线,借助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走大概念路线,围绕热空气的性质和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设计教学;走技术与工程路线,围绕怎样设计一个能升空的孔明灯开展教学。也可以设计成小台阶、快节奏、多反馈的指导性课堂。还可以从大情景、大问题和大环节的角度设计,放手让学生做研究。

3.凝练教学模式

磨课是精细打磨课堂的过程,上课结束并非是磨课的终结,需要教师回过头来反思设计思路,凝练出教与学的不同模式。如尝试在错误中改造学生经验时,可以形成“埋错—试错—析错—纠错—防错”的模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时,可以形成“个人思考—小组讨论—观点凝练—代表发言—小组补充—全班完善”的模式;展现学生思维时,可以形成“在挑起矛盾中发展学生思维,在观察比较中促进学生思维,在不断追问中激发学生思维,在修改假设中更新学生思维,在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比中严谨学生思维”的模式;引导学生发言时,可以形成“我认为……,我的根据是……;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的理由是……;我想补充的是……,这样才完整;我的疑惑是……,谁能帮我解决”的模式等。

三、更新自我认知

磨课,不仅是为了打造一堂好课,更是为了启发教师对好课的理解和把握,但好课的标准在学生和教师心里存在巨大差异。面对教师精心预设的提问,环环相扣的设计,滴水不漏的衔接,为什么学生不买账?一节在大家心目中完美的课为什么在专家眼里漏洞百出?诸多问题形成了矛盾的结合体,需要更新自我认知。对磨课结果反思时不仅要有内容的反思,还要把反思作为对象進行反思,进入哲学层面的反思。

孙正聿教授认为哲学的“反思”不是一般地以思想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而是特别地以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作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1]。教师个体需要反思大家想到的点子,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是缺少观察视角,还是知识背景?是缺少条件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是缺少联系、比较,还是想象?是缺少反思的根据,还是反思的方法?还要反思如何将特定的教学技术、技巧上升到普遍的方式、方法,进而提升到教学思想的反思,让教师不在技术、技巧上徘徊,而是站在宏大的背景上去看普遍性问题,从反思的根据上进行根本性思考,回顾磨课的过程,思维的迷思和混乱,思路的纠缠不清和一团乱麻,究竟经历什么样的焦灼和撕扯才逐渐清晰起来,执果索因深度思考,这样的反思才有价值。

反思性磨课是磨课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结合磨课特点,将“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习惯。要改变为评优而磨课的方式,提倡交流式磨课、生成性磨课、引领式磨课等多种磨课方式,形成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出发点的磨课制度[2];要尊重执教人的想法和预设,在和谐的气氛中商讨改进建议,构建伙伴共生、合作共赢的教研文化[3];要完善听评课制度,从一次备课、一次听评课到持续备课、连续评课改课,从一种课型到多种课型,从一人改课、执教到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多人执教,形成研究中改进、改进中研究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向守万.有效研课磨课“七个一”[J].教学与管理,2019(20):24-25.

[3] 孙成成.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磨课[J].教育视界,2015(06):38-39.

[责任编辑:郭振玲]

3210501908244

猜你喜欢

反思性学情思维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