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职业教育政策:历史追溯、伟大成就与未来展望

2022-03-18苏博悦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办学职业

苏博悦 孙 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政策历史追溯

(一)革命斗争中卓越探索(1921—1948年)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便成为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兴力量,而职业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也呈现出全新的样态和特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相当重视职业教育,先后颁布了《短期职业中学试办章程》《业余补习学校办法》[1]205。这一时期根据地小学教育中渗透了职业教育的因素,职业中学的设置也以适应生产技术实习需要为宗旨。同时针对工人、农民和妇女开展了全民性的识字教育运动,设立了农村夜校、工人补习班、女子职业学校等。除此之外,为了适应长期革命战争的需要,苏区也积极开展了面向红军及干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2]282-289。在抗日战争时期,干部教育成为全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着重开办各种干部学校,主要涉及农业、医药卫生、通信、财经以及妇女职业教育等,如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白求恩卫生学校、陕甘宁边区妇女职业学校、东北抗日根据地的电信学校等[2]297-301。解放战争初期继续加强战时教育,随着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区迅速扩大,东北、华北和华中解放区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在长期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逐渐改变战时游击状态,走向“正规”。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主要有陕甘宁边区的西北医药专科学校、妇女职业学校、张家口农科职业学校和太行区公立工业职业学校等,总体上解放战争时期的职业教育开始呈现制度化趋势发展[2]307。

新中国成立前,在服务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革命斗争中一路砥砺奋进、卓越探索,形成了一股独立的教育潮流。

(二)百业待举中艰难构建(1949—1977年)

革命斗争中的卓越探索为日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迈入新中国时期,职业教育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曲折发展样态。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明确提出调整、整顿中等技术教育的工作任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52年先后颁布了《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整顿中等职业教育工作[1]233。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要继续完成中等技术学校的调整,合理学校布局,明确专业分工,大力整顿和办好中等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制度化、专业化。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发布,提出要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两条腿走路”办教育,随后全国掀起办学热潮使职业教育陷入混乱状态[1]294。1961—1963年,教育部鉴于教育事业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确定这几年要放慢步子,压缩规模,合理布局,提高质量。1964年年初,《中小学和职业教育七年(1964—1970)规划要点(初步草案)》出台,随之职业学校大量兴办起来。同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试办半工半读学校的规划,由刘少奇亲自领导部署加速了工作的进展[1]309。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遭遇破坏,大量学校停办,教师队伍解散,职业教育发展陷入停滞期。1974年,国家积极开展业余教育,有计划地安排中专和技工学校,与此同时,“七二一”大学获得蓬勃发展,教育工作开始逐步恢复[3]155-157。1977年,邓小平恢复了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后,教育工作得到拨乱反正,职业教育在曲折中迎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

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在百业待举中艰难构建,经历了效仿、反省、试误和调整,在艰难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发展之路,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政策为改革开放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中探索推进(1978—1997年)

在历经艰难曲折的探索构建后,如何稳步推进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战略目标后,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有利的形势。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点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先后出台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增加高等与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推动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立[1]356。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针对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表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尚待研究[1]357。1991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此后十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明确规定了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等三级分流的方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普通教育办学体制开始逐步分离[4]。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至此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党的职业教育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逐步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的道路,符合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改革中探索推进获得活力,为日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四)现代化进程中蓬勃发展(1998—2010年)

改革开放为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1998年,随着高等教育法的颁布,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扩招阶段。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出台,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专业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3]225。同年,教育部提出积极探索发展民办高职教育[5]。2000年,教育部第一次明确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要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3]234。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要求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5]。随着国家政策制度的颁布,职业院校日益壮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探索,奉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6]。在各种政策的大力提倡下,全国各大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明了今后十年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我国职业教育至此阶段获得快速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获得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办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突出了职业教育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多项重要举措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转型发展中质量提升(2011—2021年)

为促成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平衡,职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开始迈入注重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2011年,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成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多次强调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宗旨,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2014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政策制度的大力推动下,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99.01万人,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59所,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壮大[7]。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6月7日,《职业教育法》迎来施行二十多年的首次大修,其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普融通、中高职有效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阶段,党的职业教育政策立足于我国国情,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政策伟大成就

(一)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良性运转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转具有决定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形成中高职业院校共存的基本办学框架,其中,民办高等职业学院与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平等竞争实现双赢[5]。从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前期着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优化,后期开始注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最终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二是扩大职业院校的规模,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转。在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我国先后学习国外办学经验,结合各时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状,使职业院校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专科性、综合化互存的现代职业院校,扩大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实体基础。三是扩大了师生队伍规模,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师资力量和人才支撑。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一,并且业已形成了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5]。体系的结构从根本上决定其功能,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既是从根本上固化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类型存在的核心路径[8],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国家影响力、引领力的关键基础[9]。职业教育政策与其他教育政策、其他子体系之间协调适配,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共同推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0]。

(二)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党百年,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的全面探索,逐步形成了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双元结构办学格局,在办学模式上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6]。一是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精神等其他方面,从而满足产业发展、体现职业育人的双重需求。二是办学主体日渐多元化。回望百年职教史,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职业院校与产业联系日益密切,逐步引入了政府、行业企业等外部主体,实现了内外部跨界融合的发展生态[6]。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抓手,推动了职业院校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2021年6月22日,人社部等五部门共同印发《意见》,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11]。三是在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上,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存在差别,职业院校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习、调研的比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积极变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满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培养规模庞大的职业教育研究队伍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研究力量不断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社会团体逐渐增多。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主要致力于研究和宣传职业教育理论,提倡和实施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187。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群众社团逐渐增多,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或地方职业教育联盟、全国或地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全国或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社会团体[5],这些社会团体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着自身积极的影响力,为职业教育研究贡献力量。二是职业教育的研究队伍结构逐渐优化,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研究队伍的整体质量最终指向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学历层次不断上移,研究队伍日渐多元化,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三是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习近平强调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此,广大研究者积极投身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为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向多元治理变迁

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职业教育政策重视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向治理变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统一的集权管理向地方管理为主转变。通过加强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决策权和统筹权,逐步形成了以地方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两级管理的职业教育治理格局[12]。二是从一元管理走向多元共治。随着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政府一元办学体制弊端日益显露,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迫在眉睫。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职业教育探索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回归,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4]。三是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渐趋完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扩大,学校内部权力得到合理分配。围绕治理、制度、质量等多个层面建构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内生型治理范式成为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核心路径[12]。

(五)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认同程度

党的职业教育政策有效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认同程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凝聚力,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一是以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2021年,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由内涵式发展彰显自身价值。为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导向逐步从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专注质量提升。伴随着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特色,社会、企业都更加认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有所提高。三是保障校企、师生的基本权益。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教师的地位与职业薪资待遇有了保障。2021年6月,《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出台,其中,对经费补贴政策、企业保障机制、劳动合同以及企业奖励激励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这些政策制度的推动下,校企、师生等各参与主体的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与认同程度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三、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政策未来展望

(一)全面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回望党的百年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我国的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伟大转变,但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需要,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仍需不断完善。一是加强国家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将理念愿景付诸行动的重要工具,是保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过程规范化、程序化以及制度化的重要载体[13]。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国家现代化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国家从法律、财政、考试等层面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来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良好运转。二是明确“多元共治”的职业教育治理格局。多元共治理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在于打破过去所持有的“主体—客体”相分离且对立的二元管理局面,主张树立多元主体意识,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14]。在这种多元化的治理环境下,各方治理主体要明确自身职责,积极参与协商共治。三是健全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完善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快建设系统化、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发挥职业教育系统内外部各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转。

(二)新时代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需要政府、院校、社会各界深入理解与把握。一是要聚焦重点,更新观念,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的适配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化工作,职业院校也应充分发挥好办学自主权,灵活设置新专业,并在基础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满足专业发展需求。三是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通过“教师革命”“教材革命”“教法革命”增强教育教学的适应性[15]。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大举措,需要深入理解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与逻辑,不断探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出路,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创新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经过长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职业院校的大量扩招,学生的基础与需求不尽相同,在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下需要不断创新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一是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近年来,一部分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效融合,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16]。二是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要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抓住专业前沿性问题灵活教学。针对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三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围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探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加快创新产教融合、教育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校内校外要积极协同创新,共同打造互联共赢的人才培养新平台,形成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四)持续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重要指向,也是民众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体现[17],目前,以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被寄予厚望。一是关注脱贫地区民众教育公平问题,依托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农村贫困转型至相对贫困的后脱贫时代,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依然存在。为继续推动脱贫地区乡村发展、提高脱贫民众生活水平,作为一种“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18],职业教育要持续关注脱贫地区教育公平问题,合理调配资源、扩大招生,缓解脱贫地区民众的教育需求,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二是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公正与性别平等。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发布了《TVET发展战略(2016—2021)》,其中明确提出了改进针对弱势群体的目标政策手段,支持推动女性参与相关TVET项目,为他们在工作世界中提供公平机会[19]。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的大量扩招,在招生工作中消除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确保特殊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得教育机会,是职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三是关注“普主职辅”的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为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与接受度,职业教育各领域的研究者们要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应继续着眼于公平问题,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随着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国际化的水平仍然偏低,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向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不断迈进。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走出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将我国优质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国际交流互鉴,要在“走出去”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树立大国自信。三是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将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在推动中国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关注市场需求,实施“引进来”战略。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质量提升、国际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和必然选择,未来职业教育需要持续关注国际化格局下教育模式的变革,探索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办学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