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扶贫中语言资源的价值研究

2022-03-18

关键词:语言文字普通话攻坚

李 桃

(教育部 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010)

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更是社会和国家资源。语言作为有价值、可利用、产效益、多变化、可发展的特殊的社会和国家资源,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效益[1]。语言资源的价值表现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2]。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推普脱贫攻坚行动也完美收官。本文将以推普脱贫攻坚为例,探讨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在服务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语言资源的助力作用。

一、推普脱贫中语言资源的价值体现

语言作为资源,可以转化为语言能力、资本[3]。所谓资本就是能够实现价值并创造新价值的资源。语言资源的价值是多样的,下面就从语言资源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人力价值等方面探讨在推普脱贫中普通话的价值。

(一)推普脱贫中语言资源的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的发挥是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种群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价值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特点。在推普脱贫过程中,国家通过进行语言规划,制定实施语言政策,对各个生产要素及资源进行管理配置,精准聚焦,精准发力,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推普助力精准脱贫。

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是围绕科教兴国、文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对语言文字工作进行的系统部署。除此之外,还围绕国家扶贫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语言文字政策和举措。

1.坚持精准聚焦,精准发力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原则,这是当下扶贫工作的方向标。结合国家的精准扶贫方略,《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要遵循“坚持精准聚焦,精准发力”的基本原则。为了摸清搞准推普助力脱贫的对象,把家底盘清,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印发《关于落实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并会同省扶贫部门和教育扶贫部门开展摸底排查工作,精准掌握地方的普通话学习需求人数,以便精准施策。同时,通过开展全国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准确掌握普通话普及数据,为精准推普提供科学支撑。

2.聚焦重点区域,攻克坚中之坚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脱贫难度较大。为了服务国家战略,与国家扶贫攻坚等工程相衔接,对于中央重点支持的特困连片地区,教育部在“2020年奋进之笔”活动中提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攻坚行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加大普通话普及力度。

3.聚焦重点人群,提高普通话学习意识和应用能力

针对《“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提出的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要求,《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严把教师关”“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具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相应等级”等相应措施,以大力提升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以提升教师、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牧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快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做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工作。

4.推动普通话推广与职业技能培训同步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了“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以就业脱贫为导向,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的人口为重点,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根据以上等文件精神,《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把普通话推广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显著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脱贫”,通过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就业脱贫,激发群众学普内生动力。

(二)推普脱贫中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

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对其进行推广普及从而助力脱贫攻坚,其实质涉及统一的语言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过语言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目前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是:虽然无法证明语言与经济存在宏观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众多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微观的、间接的描述关系。也就是说,一般而言,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5]。具体到特困地区而言,不同民族语言区和不同汉语方言区的民众提升普通话这一国家通用语的水平将有助于特困地区经济的发展[6]。卞成林等通过研究中越边境居民语言能力与经济收入的关系发现,推广普通话是推进中越边境居民脱贫的有效举措[7]。普通话促进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降低交流成本。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统一的语言有利于降低交流成本,促进信息、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有利于信息传播、资本流动、技术扩散、劳动力流动与素质提升,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提高个人劳动收入。语言能力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可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8],在一国内部,会说通用语者比只会说本族语者收入要高[6],这在中国学界基本达成共识。陈媛媛[9],秦广强[10],姜杉[11]等许多学者都对普通话能力与劳动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普通话对劳动者的收入存在正向影响。

第三,提高就业率。就业是保证收入的先决条件,普通话水平对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金江等就普通话技能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对广东省居民进行了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普通话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就业概率就增加0.016[12]。

(三)推普脱贫中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13]。语言文字的文化性是语言文字的本源属性。同时,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与历史,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表现形态。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学习掌握普通话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普通话在脱贫减贫过程中发挥着如下文化价值。

第一,规范和优化个体文化价值。语言文字有着育人、化人、培元、铸魂的作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国民更直接而广泛地领略与学习优质文化资源,提升语言文化素养,提高个人语言能力,汲取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贫困群众而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激发这一群体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践行“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的理念。

第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语言文字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13]。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消除各族群众语言交际障碍,以语言相通增进心灵相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推普脱贫中语言资源的教育价值

推普助脱贫中普通话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普通话资源是教育的重要媒介。语言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具备较高的国家通用语应用能力,是个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主要前提之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是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具备更高的普通话水平意味着能具有更高质量的受教育机会[14]。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有助于公共教育资源和公共教育服务发展的均衡化[15]。

第二,普通话资源本身也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作为我国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它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功能完备,活力强盛,规范化程度很高,使用人口众多,使用范围广阔,语言声望至上,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语言资源价值巨大,是超强价值的语言资源[3]。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词汇、句子本身就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第三,普通话教育有助于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语言能力是一切智能发展的基础和手段[16]。研究证明,贫困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有统计学相关性[17]。重视并发掘普通话资源的教育价值,将其合理运用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干预活动,将普通话资源转变为个人发展资源,有利于改善贫困儿童由于早期发展不足而造成的能力不足,有利于实现代际跨越,切断贫困链条,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力永久脱贫。

(五)推普脱贫中语言资源的人力价值

语言能力是劳动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是重要的人力资本。众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语言能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对其投资的加大以及个人语言能力的提升与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成正比[7]。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具有知识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特质,当人们掌握了普通话便可以扩大信息的沟通半径,扩大活动半径,更有勇气和底气走出乡村进城务工经商,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收益。推广普通话对人力资本的提高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第一,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值。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普通话水平,提高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水平,以此为基础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将个人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交资本最大化,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和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和个性舒展。

第二,促进心理资本的增值。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使得普通话而非地方话在城镇各公共领域发挥更主要的交流沟通作用,减少人与人之间由于语言不通而产生的歧视行为和意识,淡化当地居民“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差异和思想隔阂,提升外地务工人员的自信心、归属感,帮助其积累并养成乐观、自信、希望、坚韧的心理资本,从根本上提升竞争优势。

二、推普脱贫中语言资源的应用

语言资源既能转化为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语言资本,也能转化为语言问题。在推普脱贫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语言资源的主要管理者,既要防止语言资源转化为语言问题,又要充分利用语言资源,使语言资源价值最大化。具体而言,政府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了对语言资源的规划、管理和应用。

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语言资源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价值。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聚焦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顶层设计,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先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文件,将普通话普及率纳入地方扶贫工作绩效考核、普通话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印发《关于落实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抓好责任传导;印发《关于做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23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部署省级、地市级培训。将推普助力脱贫攻坚绩效纳入《2020年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方案》,压实地方责任。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掘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因地制宜,找准推普脱贫的方向,聚焦主题,直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河北省井陉县拥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大梁江古村落,他们通过组织旅行社对旅游讲解员和志愿者进行普通话培训,鼓励村干部带头讲普通话,大力宣传推普对脱贫的意义等方式,使乡亲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大大方方地用普通话与游客交流,更多人到旅游公司上班有了稳定收入,村里的特色农家院也家家爆满,从而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通过组建“声传威宁”朗诵团,以诵读的形式多角度展现威宁县的风光物产,引发了社会对威宁的关注,带动了当地樱桃等农产品的热销,充分体现了普通话对助力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注重宣传、营造氛围,提升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通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推普周”系列宣传活动等,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用普通话诵经典、用规范字书中华,充分提升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近年来,教育部、国家语委通过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着力实施“经典润乡土”计划,指导地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例如,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中小学校古诗词教育、书法教育,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中华经典诵写讲水平,开展送经典下基层等活动,以此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助力推普脱贫。

用普通话扶贫,用扶贫推广普通话,充分发挥语言资源的教育价值。一是正视语言文字的工具属性,将普通话培训与职业教育、科学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村人口就业能力。例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话推广,为青壮年农牧民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职业技能公益培训;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将普通话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学习普通话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二是发挥普通话资源本身的教育价值,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2020年4月教育部语用司组织50家高校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对52个贫困县的5 200名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线示范培训,经过4个月的专项培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培训效果。截至2020年6月,针对“三区三州”教师、基层干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青壮年农牧民等群体开展普通话培训、中西部12个省份共培训263.4万人次。根据最新全国普通话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率达到61.56%。贫困群众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中不通普通话的人数不断减少,贫困群众的普通话交流交往能力明显增强,创业就业致富愿望更加强烈,“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激发语言资源的人力价值。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群体采取适宜的教育培训政策和方式,学用结合、精准施策,才能有效提高学习对象的普通话学习效果。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针对青壮年农牧民,依托职业院校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和普通话推广,以职业的实用教育带动语言能力的提升;针对学前儿童,将普通话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之中,引导幼儿逐步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根据不同群体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精准施策,有效提高学习对象的普通话学习效果,将语言资源的人力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加强普通话学习资源建设,突出语言资源的实用性。充分发挥普通话获取知识、交换信息的作用,以“用”为本,增强普通话学习资源的针对性实用性。针对学前幼儿研发了普通话学习入门级用书《幼儿普通话365句》并制作配套动画,以提高学前幼儿学习的趣味性;针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制作了“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针对青壮年农牧民等贫困群众编写了接地气且简单易学的《普通话百词百句》口袋书,研发了94集普通话学习微课程,并在“语言扶贫”App上线308万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线上课程资源、3.9万个“5分钟课程”视频资源,以满足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增长的语言需求。

整合资源、汇聚合力,推动实现语言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语言资源与多种资源相结合,是推普脱贫中的常用及有效方法。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助力推普。2019年4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中国移动、科大讯飞签署《“推普脱贫攻坚”战略合作框架》,推动定制手机语言学习App项目在“三区三州”及52个未摘帽贫困县落实落细,为贫困群众学习普通话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信息平台。二是研发学习资源助力推普。上文提到的《普通话1 000句》《幼儿普通话365句》等都是通过建设普通话学习资源助力推普的典型实践。三是调动人力资源参与推普。近年来有约500支实践团队,近5 000名大学生深入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大学生推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讲授语言课程、设计语言游戏、开展读书活动等方式,帮助当地教师和留守儿童提升普通话水平及运用能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语言资源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绝对贫困在统计意义上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我国的贫困群体和贫困属性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对象不仅包括刚脱贫的绝对贫困人群,还包括生活水平处于社会底层的低收入“濒贫风险人群”,扶贫目标将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向统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转变。面对新形势,需要合理系统地进行语言规划,从应急之举转向长效机制,发挥语言资源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中的作用,进一步践行精准施策,持续发挥语言资源对助力扶贫减贫的作用,巩固推普脱贫成果,提高普及质量,增强国民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一)“普通话+人力资源”,精准激发不同群体的人力价值

坚持精准发力,对不同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普及方式和途径,把握好学校教育与社会推广的区别和联系,运用精准思维充分激发不同群体的人力价值增值。

对青少年群体,强化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纳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落实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尤其要加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话教学,这一时期是人的语言能力发育关键期,此时学习语言的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越往后投入越高,但效果有限。

对教师群体,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力度,大力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重点提高双语教师、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夯实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严把教师入口关,新录用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应达到规定等级标准。解决合格师资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为满足贫困人群的普通话学习需求提供充足的师资供给。在此基础上进入艺术语言能力提升阶段,通过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经典诵写讲教育培训计划,全面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建立一支具有文化底色的教师队伍,助力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对青壮年群体,将普通话资源与职业技能培训、科学技术培训、普法教育宣传等多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普通话获取知识、交换信息的工具及信息载体作用。利用对口支援机制,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人口,将普通话培训融入生产技能培训、养殖技术培训等职业技能及科学技术培训体系中,让广大农牧民在普通话学习中获取知识,获取致富技能,培养他们永久脱贫的能力,为农村发展带来语言红利。对于外来务工人口较多的城市,推动用人单位、劳动就业服务相关部门对务工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将普通话纳入本地语言文字工作范围、纳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外来人员适应和融入本地生活的能力以及参与城市建设工作的能力。

对家庭妇女、中老年群体等普通民众社会群体,要积极发挥党政机关的带头作用、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通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活动,营造学习使用普通话的良好环境。与司法部等相关部门协作,与普法宣传教育相结合,在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以及涉及土地承包、移民搬迁、婚姻家庭、财产纠纷、赡养继承、教育医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过程中,强化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群众的专项培训内容。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引导鼓励少年儿童在家中与家人、长辈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将普通话辐射到家庭,促进普通话学习的日常化,倡导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初步形成普通话交流的家庭语言环境。

(二)“普通话+产业资源”,更好地激发普通话的经济价值

将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等全都吸纳进来,大家共同参与,激发普通话的经济价值。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及社会人才力量,进一步发挥对口支援机制的作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新“互联网+语言资源”,帮助当地依托特有的自然人文、民间文化、地方特产等资源,协助搭建电商平台,大力宣传发展乡村旅游、民间传统等,建立“普通话+产业资源”的发展模式,充分激发普通话的经济价值。

(三)“普通话+文化资源”,持续发挥普通话的文化价值

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语言文化振兴,推动中华经典浸润乡土。引导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送经典下基层等活动,组织高校、媒体、文化社团等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村寨、社区“结对子”,加大推普和语言文化优质资源供给共享;研发寓学于乐的多样化新媒体资源,让优质师资和学习资源惠及基层,提升广大群众文化素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普通话+信息资源”,拓展普通话的信息价值

一是重视并发挥普通话作为信息载体的基础功能。本次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成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践,为未来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启发。普通话与信息资源的结合对促进教育公平、信息公平,缩小数字鸿沟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提升普通话的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语言文字的作用正从“人人对话”向“人机对话”、从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拓展。推广普及普通话,提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有助于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化和基础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消除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群众使用移动终端和信息服务时的语言障碍,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信息障碍。

四、结 语

语言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语言资源的管理,服务国家战略。推普脱贫进程中国家和政府以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需求为导向,精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通过对语言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建设、开发和利用,激发语言资源在提升个体能力、提高区域竞争力方面的价值,从而实现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既要持续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作用,也应正确认识并发掘方言、民族语言、外语等语言资源在促进个人进步和地区经济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对多种语言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管理,最大化实现语言助力扶贫减贫的资源价值。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普通话攻坚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