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2-03-18王晓翔赵天罡

关键词:范畴雷锋总书记

王晓翔, 赵天罡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雷锋精神是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等为核心内容作出重要论述。这应成为新时代学界对雷锋精神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学理探究的新起点和大思路,也是弘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指南。

一、正确把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首先正面回应了“雷锋精神是否过时”这一时代问题,在多个场合明确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一重要论述至少包含两层意蕴:其一,雷锋精神不是短暂的精神而是永恒的精神,其所内蕴的对信仰信念的坚定持守、对服务奉献的始终如一等价值内核,跨越历史长河,依然熠熠生辉;其二,雷锋精神不是固化的精神而是流变的精神,其外显的道德要求与具体的话语表达,在新时代不断被赋予新元素,彰显鲜明的新时代特征。

(一)雷锋精神不是短暂的精神而是永恒的精神

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先进楷模和时代英雄。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诸如“过时论”“超前论”等不和谐的声音时有显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1]

首先,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持守等价值内核充分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精神支柱和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和执着追求。作为当代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雷锋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共产主义者,他用短暂壮阔的人生践行了他日记中的所思所想:“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多元思潮碰撞交融,市场经济的逐利取向不断冲击着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以雷锋精神价值内核所彰显的美好图景引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塑新时代共产党人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的精神大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保障。

其次,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对服务奉献始终如一的价值内核科学揭示了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永恒诉求,探明了“现实的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路径。市场经济的利己本质与现代社会的主体复归是无可避免的时代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服务奉献等利他取向将被历史尘封。马克思在批判古典哲学对人进行抽象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人的本质与“现实的人”的思考,人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类特性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类特性的生成基础,而后者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直接标志,也是人实现自由的基本前提[4]。在论及人与“人之外存在物”和人与“第三存在物”的两层对象性关系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35在市场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单一的利己主体同样具有“对象性存在物”与“现实的人”的双重属性,其所追求的利己之利,本质上仍由其现实的对象性关系所决定。因此,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也即成为利己之永恒诉求,由阶段利己转向永恒利他、由关注自我认同转向追求社会认同的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与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的共同体诠释实现了统一。在思维与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中,雷锋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明了一条以利他精神为价值导向的,从平凡走向伟大、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实践路径。

(二)雷锋精神不是固化的精神而是流变的精神

50余年来,雷锋精神已深入到亿万群众的心中。然而,在对雷锋精神的凝练弘扬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将雷锋精神固化的思维范式,其中将雷锋精神固化为超越时空的道德符号、超越民族的价值追求等抽象认同的思路值得肯定,但致力将雷锋精神固化为某种具体道德要求或话语表达的做法需要予以警惕,雷锋精神不是固化的精神而是流变的精神。

首先,雷锋精神所内藏的丰富意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显露新的时代元素。任何精神都是时代的产物,雷锋精神也不例外。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雷锋精神也走出了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为了回应时代精神呼唤,雷锋精神所内藏的好人精神、好战士精神、好共产党员精神、共产主义者精神等丰富意蕴被不断深入挖掘,其自身也在新的时代胞胎中不断显露新的时代元素。正是在时代元素的浸润熏陶与理论实践的流变扬弃中,雷锋精神终将与马克思主义一样得以永世传承。

其次,雷锋精神所外显的话语表达随着历史变迁不断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雷锋精神传承至今仍然深入人心,离不开新闻媒体几十年如一日的持久宣传,塑造雷锋形象、弘扬雷锋精神的话语表达也伴随着历史变迁不断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时下学界普遍认为雷锋精神所外显的话语表达至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四大至今四个发展阶段,与此对应的话语主题分别如“毛主席的好战士”“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1)参见陈阳.青年典型人物的建构与嬗变——《人民日报》塑造的雷锋形象(1963—2003)[J].国际新闻界,2008(3):20;董姣.从典型形象报道看报纸转型中的话语转向——以《成都晚报》1963—2012 年“学雷锋”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2(10):123。。这种与时变换的话语表达生动折射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云变幻与新中国亿万人民群众心底期盼之间的价值交汇与历史澄明,雷锋精神作为引领时代的价值信标,在永恒不变的价值旨归下不断丰富时代特征,是历史的必然过程与时代的科学选择。

二、深入理解“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从这一重要论述可以读出总书记对雷锋精神范畴及本质的深刻理解:其一,雷锋精神不是一元的精神而是多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与主要构成远非单一孤立具体表达的一元范畴所能覆涵;其二,雷锋精神不是个人的精神而是阶级的精神,其所代表的鲜明坚定的阶级立场升华为一种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群体社会意识,成为能够超越个人属性并得以广泛认同践行的精神情感和价值追求。

(一)雷锋精神不是一元的精神而是多元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但仅凭单一孤立的一元范畴远不能覆涵雷锋精神的全部内容。时下学界关于雷锋精神具体内容的研究范式主要分为两种:其一,将雷锋精神的某方面内容提炼出来,并对此一元范畴进行深入的理论挖掘与实践调研;其二,将雷锋精神作为整体对象,梳理并挖掘其多元的价值范畴。必须承认,雷锋精神的现实表达确实往往通过某一一元范畴得以具现,对任一范畴的深入研究均是全面领会雷锋精神之应然与必然,但同时必须警惕将雷锋精神一元化的思想倾向,对一元范畴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雷锋精神多元把握的基础之上。目前就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多元范畴究竟如何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但这并不影响对雷锋精神进行整体把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时将雷锋精神有针对性地描述为“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7]的一元奉献,另一方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又将其延伸为“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8]等多元表达。

(二)雷锋精神不是个人的精神而是阶级的精神

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入脑驻心,得到群众的真心认同,离不开其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阶级性。改革开放以来,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思维框架逐渐被淡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今的发展成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的科学性,但就雷锋精神研究而言,不应也不能忽视其自身生成与立足的鲜明阶级立场。在传播雷锋精神的过程中,一直有将雷锋精神等同于雷锋个人精神的错误认知,直接造成对雷锋精神理解的全面窄化,雷锋精神脱胎于雷锋的个人精神,同时升华为整个劳动者阶级的精神。阶级概念可以被时代淡化但不应被盲目回避,正如马克思所言,“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6]1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民民主的阶级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9]“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10],也正因为这一点,雷锋“忠于革命忠于党”“立场坚定斗志强”的价值取向,始终集中反映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阶级诉求。因此,只有将雷锋精神升华为一种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阶级意识,成为超越个人属性的精神情感和价值追求,才能“让学习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蔚然成风”[7]。

三、领会落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践行雷锋精神极具代表性的重要论述。在据此展开的系列论述中可以读出两层内涵:其一,雷锋精神不是形上的精神而是实践的精神,其所蕴含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真实写照,也是雷锋精神能够根植大地、永葆生机的根本保障;其二,雷锋精神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具体的精神,其所外显的实践形式与实践主体是精神自身得以彰显、弘扬、传承须臾不可分割的必要载体。

(一)雷锋精神不是形上的精神而是实践的精神

50余年来,“向雷锋同志学习”实现了向“学雷锋”活动的实践转变,体现着雷锋精神始终蕴含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一种对雷锋精神的形上认识逐渐产生,主要表现为将“学雷锋”活动简单等同于复制或模仿雷锋的事迹,所以就出现了“将军磨刀”[11]等尴尬笑谈,反而阻滞了雷锋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更为严重的是,雷锋的事迹与精神显现的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与道德要求,代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终极指向,当人民群众发觉自身与雷锋存有差距时,这种形上的实践理解必然引发二者间的疏离,而一旦脱离群众,“学雷锋”活动也就难免沦为跟风和形式。因此,必须要解决对雷锋精神形上理解的误读,让雷锋与雷锋精神走下神坛、回归群众。

(二)雷锋精神不是抽象的精神而是具体的精神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学雷锋”实践活动包含着雷锋精神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演进。雷锋精神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精神,但这种实践看似具体实则抽象,只有落实到某种学雷锋的现实形式中才算完成向真实具体的转化。同理而言,作为学习雷锋实践主体的“人人”和“任何人”,实则也是一种抽象表达,只有作为某种践行雷锋精神现实形式的行为主体时,抽象的人才转为具体的人。所谓具体不是理论范畴的具体,而是一定要找到现实性的具体依托。然而,宏观抽象一旦转为微观具体,特殊性与差异性就上升成为践行雷锋精神的基本属性。践行雷锋精神首先要实现实践主体践行意愿的行为转化,实践主体形成精神认同和践行行为的驱动力不是外在的“应该如何”,而是内在的“我要如何”。只有从实践主体的个体情境及其差异性出发,对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的影响因素、矛盾问题、方法对策进行系统分析、有效化解、积极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雷锋精神的入脑驻心和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范畴雷锋总书记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