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2022-03-18尉彦荣
◎尉彦荣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沦为妓女之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的愧疚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也是支撑他行动的力量源泉[1],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是作者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那么他的愧疚则是他心灵中善念的化身。为了给自己的愧疚赎罪,聂赫留朵夫与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进行碰撞,虽然最终上诉失败,但其中寄寓的人性理想却绽放出无与伦比的光辉。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
一、聂赫留朵夫“羞愧——赎罪”的开端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监狱探望会面的第一句话“我想见见……”停顿在对玛丝洛娃的称呼上,他不知道应该用“您”还是“你”来称呼她。从称呼的细节上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尊重,他并没有因为她曾经是女仆、妓女而歧视她,也侧面反映出长期未见之下他俩之间的距离感和生疏感。聂赫留朵夫艰难的开口了三次,都没能将自己的来意明确说出来,直到第四次他才终于说出第一句完整的话语:“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这句话既像是对玛丝洛娃说的,又像是对他自己的鼓励自语,从中也可以发现聂赫留朵夫的羞愧与赎罪一部分是为了让自己的良心获得安宁,我们可以称之为“利己性”;另一部分是为了让玛丝洛娃重新获得新生活,相应的可以称之为“利他性”。
从时间顺序上看,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并意识到是自己年轻时的错误行为给她带来的一系列苦难生活,在良心的煎熬中他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原谅。不可否认,聂赫留朵夫赎罪之旅的第一步是利己的——相比日复一日的良心煎熬,他选择向玛丝洛娃赎罪——从他主观的意愿来说,迈出这一步是为了自己能过得舒服一点。而真正与玛丝洛娃见面后,他也直言“请你饶恕我”,这种明确的目标正是在强烈的利己性推动之下产生的。
时隔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第一次正面相逢在监狱,背景十分嘈杂,聂赫留朵夫努力了三次才正式将来意说出口,而玛丝洛娃从一开始认不出他到想起他。对于玛丝洛娃来说,聂赫留朵夫带给她更多的是痛苦的记忆,认出他后“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她的脸色最终停留在“变得阴沉了”。随着玛丝洛娃的神情变化,聂赫留朵夫从一开始的生疏以及激动得难以成言变成了大声而语言流畅,“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从行为动作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想必他虽然来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原谅,但这个决定是冲动而肤浅的,只是在良心不安的折磨下的临时决定。当真正面对玛丝洛娃时,十年时间带来的生疏和紧张让他几乎说不出话来。在玛丝洛娃慢慢认出他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心中的记忆同样在复苏,想起了曾经他俩的亲密无间后生疏感不翼而飞,让他终于能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来意。聂赫留朵夫怀着被饶恕的期待而来,他难以确定自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无所适从的紧张感作用下使得他的语调变平、变得无比僵硬。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请求,玛丝洛娃的反应是“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着他不放”。虽然这个反应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坏的,所以聂赫留朵夫心中久别重逢的激动重新占据上风,他又忍不住要哭出来。在这场会面的开端,聂赫留朵夫的激动占据了上风,意味着他此时的“羞愧-赎罪”的心理中仍以利己性为主——他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并未考虑到玛丝洛娃的意愿。
二、聂赫留朵夫“羞愧——赎罪”的挣扎
副典狱长安排两人单独会面交谈时,双方终于能够好好沟通。此时,玛丝洛娃的情绪已然平复,她走进门时“步履轻盈”地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靠墙的长凳上坐下。聂赫留朵夫急于求得饶恕,但是他关于饶恕的提问被玛丝洛娃打断了,虽然他顺从地回答了玛丝洛娃的问题,心里其实另有想法:一是仍然纠结于怎样做可以获得饶恕,二是打量玛丝洛娃现在的模样暗自觉得她变丑了。回答完问题后,他又重新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说起孩子以及当年的事情。哪怕玛丝洛娃明确表态“那事早完了”,聂赫留朵夫依然坚持道:“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此时,他没有考虑提起当年痛苦的经历和死去的孩子等于挖开玛丝洛娃的伤疤,他只关注自己能否顺利赎罪。唯一比之前稍有进步的是,他还能耐着性子回答一下玛丝洛娃的问题,虽然回答得并不走心。
《复活》是一篇长篇小说,语文课本只能节选其中的一小段,想要真正理解节选内容,就不得不了解其中的前情[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补充有关情节,比如在该处教学前要求学生了解《复活》中两人年轻时的交往过程以及玛丝洛娃被赶出去后的经历。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诱奸怀孕时才十八岁,被赶出庄园后她只好继续去给人家当女仆,每每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之后她到乡下去生下孩子,结果孩子被送到孤儿院没多久就死了。为了逃避生活中的痛苦,她沉迷饮酒作乐的生活,不愿意做苦工踏实生活,最终当了妓女。在这次重逢前,玛丝洛娃已经当了七年妓女了。在这次的谈话中,当她从苦痛的过往中挣脱出来后,“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这是她习惯性地用妓女的身份在讨好利用男人。笑过之后,她还跟聂赫留朵夫要了十卢布,并在副典狱长的监视下极为熟练的拿到钱塞进腰带里。
面对跟年轻时完全不一样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羞愧-赎罪”之心发生了动摇。他心中的魔鬼诱惑他用钱补偿玛丝洛娃以洗刷自己的罪恶,现在的玛丝洛娃已经堕落了,不再值得自己郑重的补偿她、请求她的饶恕。这种动摇是利己性的本能在发挥作用,最终抵御这种利己性侵蚀的正是聂赫留朵夫心底留存的善念——利他性。当“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他对她毫无所求”时,聂赫留朵夫求得饶恕的功利心便消失了。唯有如此,他才能站在客观而无私的角度为玛丝洛娃考虑,发现利己性诱惑之下的陷阱,选择真正对玛丝洛娃有利的行动来补偿她,从而真正获得她的宽恕。
在十年后第一次重逢对话中,聂赫留朵夫因为利己性的诱惑曾有所动摇,但他以心底善念抵抗住了诱惑,站到毫无所求、利他的高度坚持自己的赎罪之路。从这一部分开始,聂赫留朵夫“羞愧-赎罪”道路中,利他性第一次压过利己性,开始对他的行为发挥出更强大的影响力。
三、聂赫留朵夫“羞愧——赎罪”的决断
当聂赫留朵夫思想上的利他性战胜利己性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要继续以行动改正错误,赎自己的罪,并正视玛丝洛娃对旧事重提的不喜,将求婚的话语压下不表。当探监时间到了,副典狱长催促聂赫留朵夫离开时,他坚定地表示“我还要来的”,这一次哪怕玛丝洛娃再次故意对他媚笑,他也没有像之前一样觉得她变丑了,或是觉得“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最后,当他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时,意味着利他性已经全面压倒了利己性,完全占据了聂赫留朵夫的思想。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极为复杂,在他的性格中既存在贵族和军官生活带来的利己性,又带有善良天性影响下的利他性。如果孤立地进行教学,学生会难以理解聂赫留朵夫对于赎罪的执着,也更加不能理解不同赎罪方式对于他本人的不同意义[3]。聂赫留朵夫敏锐的天性让他意识到贵族奢靡享乐的生活是对人的兽性的放纵,而道德的约束、宗教的奉献才是真正的人性,只有克制兽性发扬人性,才能获得灵魂的自由。因此,他在向玛丝洛娃赎罪的过程中以人性压过兽性,复活了自己的灵魂。同时,他也将帮助玛丝洛娃复活灵魂视为自己的使命——年轻时玛丝洛娃鲜活的灵魂因自己而枯萎。
长篇小说节选内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一大问题就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要求教师在补充必要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多角度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帮助学生加深对人性的理解。聂赫留朵夫作为《复活》的主线人物,他的灵魂经历了沉沦到觉醒的复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利己性与利他性在他心中交缠争斗,最后以利他性的获胜为结局,彰显出人性中的善良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