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中“鲁迅”形象分析
2022-03-18王筱菁
◎王筱菁
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我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提携后辈的崇高精神,在他的提携和影响下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文学作家登上我国文学历史的舞台,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这些优秀青年群体之中,萧红无疑是突出的一位,在鲁迅先生人生的后期,萧红与他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成为了鲁迅先生家的座上宾,经常可以来到鲁迅先生的家中进行探访和交流,也为她以后的文学道路铺垫了更多的基础。由于这种机缘,萧红能够见识到生活当中的鲁迅,看到了与文学家不同的鲁迅先生。在她的眼中,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充满童真的大人,鲁迅先生体贴、周到,心思细腻,热爱生活,他对教育和养育孩子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珍惜宝贵的人生和有限的时间,让自己生命的厚度不断的增加,成就了他的平凡与伟大。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对鲁迅先生进行描绘与构建,让广大读者看到了一位脱离教科书和文学家身份,真实而又平凡的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回忆的文章有很多,但是大部分文章中的鲁迅形象都是严肃的文学家和巨人的形象,而萧红作为鲁迅的学生和知己,文章一开篇就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打破了鲁迅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定式,展现出她过人的文学才能和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回忆鲁迅先生》视角独特,内容丰富,一经发表就带来了现象级的思考与讨论,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回忆散文的经典。
一、率真幽默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在我国人民和读者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也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鲁迅现象”,大量作品入选各个阶段的教材,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素材。此外,关于“鲁迅”先生相关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经久不衰,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现出鲁迅的价值与伟大。当然这也导致了鲁迅先生在读者心中刻板、严肃和不近人情的固有定式印象,这对于鲁迅先生是不公平也是不真实的,他也是一位平凡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和热心细致的老师,他也是普通大众的一员,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独特的生活习惯。萧红作为晚年鲁迅的学生及家庭常客,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观察,客观全面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先生,让鲁迅先生从“巨匠”走下神坛,变得更加和蔼可亲,有血有肉,甚至可爱的“平凡之人”。鲁迅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火炬”,历来是我国“民族魂”的象征,是理想的标杆,被不断的神化与拔高。在这个过程中,“鲁迅”形象也在不断地被扭曲和片面化,这导致鲁迅先生离民众越来越远,逐步成为了耀眼得无法靠近的“炬火”,神圣得不可侵犯的“巨人”。[1]而作为鲁迅先生晚年最亲近的人之一,萧红在其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之中塑造了一位平凡可亲的“普通老人”形象,她的“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乡下的老人一样安静”利用雕塑化的手法塑造出一个全新的鲁迅形象,为我们解读鲁迅和重新认识鲁迅开辟了的新的途径。
在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首先是一个率真的人,这种率真的性格体现在鲁迅先生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鲁迅先生“笑”的率真。“笑”是我们最重要的情绪和表情之一,也是我们内心的映射,鲁迅先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也会有“笑”的情绪和表现,而他的笑是“率真”的。节选的文章中开头就以直接描写的方式写了鲁迅的“笑”。“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接着萧红又举出了生动的例子,鲁迅先生听了别人可笑的笑话,也会笑的连烟都拿不住,甚至是咳嗽起来。这里体现出鲁迅先生的真实,像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再是刻板、严肃的固有形象展现出鲁迅先生的可爱。这种可爱还体现在鲁迅先生吃饺子的小事上,“带着明朗的笑声冲了下来”,一个“冲”字鲁迅先生的可爱率真展现了的淋漓尽致。鲁迅先生的这种“笑”和“真”都不是有意装的,也不是偶尔才会有的,成为了他生活中的常态,是他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希望,因此鲁迅先生的“笑”是充满了张力与穿透力的,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展现出一种“听其笑而知其人”的艺术效果。其次,是鲁迅先生玩笑的率真。在传统印象之中,我们一直以为鲁迅先生是一位严肃甚至刻板的人,尤其是从他犀利和不留情面的语言和文字之中,但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一位率真甚至可爱的人,不但喜欢笑还喜欢“开玩笑”,具有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文章当中也通过一些小事来进行展现。作为鲁迅家中的常客,萧红可以随意地进出鲁迅先生的房间,面对着这位亦生亦友的小朋友,鲁迅也会开起小玩笑“好久不见,好久不见”,明明是今天才见了甚至是刚才才见了,然后鲁迅先生自己转身也大笑了起来,活脱脱一位老顽童的形象。其实,真正的伟人往往都是平凡的,他们率真而不矫揉造作,有人情味,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伟人。
二、体贴细致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文学革命的“斗士”和“先锋”,一直带给我们冷峻的形象,不论是在社会、学校,鲁迅先生都扮演着尊者和师者的角色,在无数国人看来,他是思想家、文学家,是革命的斗士,是一个完美的“圣人”形象。但是,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之中,叩开了我们了解真实的鲁迅的大门,除了具有顽强的斗志,鲁迅先生在生活中还是一个体贴细致,考虑周到的人,他的心思细腻,做事有条不紊,待人接物细致贴心,充满了人性之美,也是萧红等人敬佩他的重要原因之一。[2]
作为一个伟人,鲁迅先生提携后辈,这种提携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细节之中,展现出他的周到与体贴。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可知,萧红是鲁迅的常客之一,鲁迅先生喜欢迎接客人,热心的帮助后辈,并且对他们非常的关心和关爱,聚会晚了以后,鲁迅会让自己的夫人许广平先生把学生或客人们送回去,并且体贴到一定要叫上车,还特意嘱咐自己的夫人一定要把钱给付上,两个“一定”体现出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因为鲁迅先生经常给学生群体打交道,知道学生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所以处处为学生考虑。另外,鲁迅先生也深谙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了解生民之艰,所以对学生这样的弱势群体有着更多人文的关怀,虽然我们知道这个阶段的鲁迅先生自身也过着异常艰难的生活,家庭也常常入不敷出,但是他依然能够考虑得如此详实和周到,并且是出于真心和真情实感,再次体现出他的伟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鲁迅先生的这种周到和贴心还体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就是大家一起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以后,就叫来了一辆汽车,这么多的人一定是坐不下的,此时的鲁迅先生先让弟弟周建人先生一家坐着走,而且一定是全家人都能坐上的,这种礼仪和教养是骨子里带着的,鲁迅先生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将教养做到了极致。另外,如果有客人要来的时候,鲁迅先生都是亲自陪着,哪怕是时间再晚,鲁迅先生都会陪伴着他们,体现出他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没有一点伟人的架子,完全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形象,就连他的夫人许广平先生都评价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作为他的爱人和最亲近的人,这种评价对于鲁迅先生来说,真的是非常贴切和符合。
鲁迅先生的这种体贴和细致还体现在他对自己的儿子身上,尤其是对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他是十分的在意且关注的,并且有一套自己的育人方法,这也与他一贯的文学主张和革命主张相贴合。他主张要解放儿童的天性,要救救孩子,其中教育是拯救儿童和孩子最直接且效果最明显的方式,在自己的儿子周海婴的教育上,鲁迅从不马虎和儿戏,并且会以生活中实际的行为和例子开展教育活动。萧红在文章中对于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吃鱼丸的事件中,周海婴两次都吃到了不新鲜的鱼丸,许广平先生不信,其他人也不信,以为是他胡闹,这个时候鲁迅尝了一下,鱼丸确实是不新鲜的,于是指出“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道理。这里既能够看到鲁迅先生科学、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不含糊应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他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观念,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尊重孩子上。在整部文章内容中,根据萧红的叙述可知,小时候的周海婴每次睡觉的时候都会对鲁迅先生说:“爸爸,明朝会”,也就是明天见的意思,这也是很多家庭教育孩子常用的方式,当时鲁迅先生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的差了,但是每天仍然会积极回应着自己的儿子,生怕冷落了儿子,让儿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或伤害,这种教育理念就是拿到现在也是非常的科学和适用,甚至现代社会很多的家长都不会做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程度,足见其教育理念的超前。
三、惜时如金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公认的一个事实,早在小学我们就学习到鲁迅先生小时勤奋的故事,在他的自传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因为迟到感到愧疚,于是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下了“早”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鼓励和鞭策自己,他的这种事迹和精神也成为很多家长育儿的榜样,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群体,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鲁迅先生的勤奋与刻苦,并且他的这种勤奋与刻苦一直伴随着他,从学生时代到作家时代,贯穿于他整个人生,也成就了他的伟大。对于这种勤奋与刻苦,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也用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来展现,体现出他惜时如金的性格。
文章当中讲述,鲁迅先生非常的热心,经常的会接待各种客人和学生,并且很多时候客人要聊到很晚才会离去,这个时候的鲁迅是无法正常的写作与工作,客人走了以后就已经是下半夜了,人们都要睡觉的时候,鲁迅先生才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为了让自己的更有精神,鲁迅先生就依靠香烟来提神,这样就导致了鲁迅先生身体每况愈下,为了弥补流逝的时间,鲁迅先生会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半夜创作而白天休息,当人们都睡下的时候,对于鲁迅先生来说才是工作的开始。鲁迅珍爱时间,他明白人生有涯这个道理,因此他想要尽最大的努力不断延长自己的生命的厚度,在有限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文学创作。文章中引入了许广平先生的视角来讲述鲁迅先生的勤奋和惜时如金。许广平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在那里坐着,街上汽车嘟嘟起来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人们都起来的时候,鲁迅先生才开始睡下,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了起来。这些文字都说明了他惜时如金,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的拓展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当然,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下,对鲁迅先生造成伤害是非常巨大的,鲁迅先生自己也清楚这个情况,文章中还指出老医生劝戒鲁迅先生要好好休息,但是满脑子为国为民为文学的鲁迅先生又怎么能睡得下呢,把医生的话放在一边,并且是想的事情更多了。节选文章的最后也指出,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是不行了的,他是不能休息的,他要在自己的还能创作还能活动的时候做更多的事情,留给我国人民和世界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营造出鲁迅先生“偏向虎山行”的魄力和胆识,也体现出鲁迅先生“向死而生”的力量,也许在他看来自己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与煌煌历史相比,他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弱,但是他依然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向世人昭告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他的使命与担当。为了留给我们更多的精神财富,鲁迅先生在透支自己的生命,在他身体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依然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他依然没有退缩和放弃,反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一天要做好几份差事,文中指出,他当时在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同时在翻译世界名著《死魂灵》的下部,另外还有出自己的《鲁迅全集》以及每天接待不同的客人,在鲁迅先生瘦弱的躯体里有着巨大的能量,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他认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是要给人类留下更多。很多人当时不理解鲁迅先生,直到他真的离开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他的伟大。
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历史和人民给予的公论。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以鲁迅的学生和友人甚至是家人的身份捕捉了日常生活中他的一些琐碎事情,通过对他的生活起居以及接人待物的展示,为我们雕刻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先生,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书中完全不一样的鲁迅,更加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鲁迅既是伟人,也是平凡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和普通的父亲,用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鲁迅值得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