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

2022-03-18刘静雅宋荣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意向性独角兽意向

刘静雅 宋荣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塞恩斯伯里(R. M. Sainsbury,1943—)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分校哲学教授,其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形而上学及弗雷格、罗素、休谟的思想等。他现为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国王学院院士、牛津科珀斯·克雷斯蒂学院荣誉院士,其主要著作有:《罗素》 (Russell)、《无指称物的指称》(ReferenceWithoutReferents)、《思考关于某物》(ThinkingaboutThings)等。

一、塞恩斯伯里展示理论提出的理论背景

布伦塔诺在现当代哲学中复活了意向性这个术语,他将意向性作为心理的标志,用来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自此意向性理论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但是对于意向对象,尤其是关于非实存对象的讨论,使意向性理论陷入困境。迈农作为布伦塔诺的弟子,在其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对象理论,迈农认为我们认识的客体、关注的对象除了那些存在的对象之外还应该有“非存在”的纳入,迈农的对象理论实际上是对非实存对象作出的解答。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通过对意向对象的分析说明,从而阐发出自己对于非存在的独特观点。

(一)意向对象的深入探讨逐渐引发广泛关注

关于意向性理论的探讨逐渐成为当代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一种特殊属性:它们是关于某物或者是指向某物的。它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和枢纽,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相互理解、解释、预言和社会联系得以可能的主要根据,也是行为评价的重要参考系。

意向状态、意向内容与意向对象是意向性问题探讨最主要的三个方面。意向性是人们把握外在对象的方式:人们不能直接把握外在对象,但是心灵在感知、思维时总有内在对象呈现出来,因此通过意向性把握这种内在对象,心灵便能关于外在对象。当代对意向对象的研究是我们揭开迷津、消除歧义、走向真理的必要条件。对象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的关注焦点。将意向性定义为意向行为朝对象的“关涉性”或“指向性”是传统的且最广为接受的做法。这种关涉性(Aboutness)体现了意向主体与意向对象之间的关系,正如亚布罗所说:“关涉性是指有意义的事物与它们所处的、所涉及的或所关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涉性本身是很有趣的,这是我们关注它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他有趣的概念”[1]。

但这一定义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意向对象的悖论[2]:所有的意向行为都拥有意向对象;有些意向行为所相关的对象并不存在,故而存在着无对象的意向行为。我们将该悖论称为“无对象意向行为悖论”(Paradox of Objectless Intentional Act)即OIA悖论(1)这是胡塞尔在给马蒂 ( Anton Marty) 的信中所表达出来的“无对象的表象之悖论”(Paradox der gegenstandslosen Vorstel-lung)。无对象的表象之悖论:不具有被表象的对象的表象是不可想象的,故而不存在无对象的表象;并非所有表象 都对应着实在对象,故而存在无对象的表象。参见 Edmund Husserl,Aufstze und Rezensionen (1890-1910) ,The Hague: M. Nijhoff. 1979,s.420。。而塞恩斯伯里在其展示理论中对“意向对象”的分析,就是对这一悖论的解答。事实上,在一个思想中,它的对象就是这个思想所指向的东西。当这个对象实存时,它就是这个被思考的真实的东西;当这个对象不实存时,它便不是一个真正类型的实体,或是伪实体或是非实存实体。但由于思想可能是关于这些非实存东西的,所以思想能够拥有非实存的意向对象[3]。关于“非实存对象”的思考并非是形而上学的虚无,对这一对象的呈现才是我们解开意向性谜题的关键。

(二)心理表征理论的当代发展引发对表征本质的思考

表征(representation)是认知科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既是心灵把握世界和信息在大脑或计算机中的呈现方式,也是人类表达知识的主要形式。具体来说,表征是心灵呈现客体和知识的方式。心灵作为表征者,通过感觉、感知、意象等把它之外的客体以命题、公式、图像等方式呈现于心中,然后以文字符号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知识。

心理表征,通过心灵状态关涉世界的表征,是表征最根本的形式。心理表征是“心灵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CTM)的一个核心概念。得知,认知状态由不同的心理表征的计算关系构成,认知过程是这个状态的序列。现代认知科学表明:一个心理表征是一个具有语义特征性的心理客体,它的状态和过程既可以通过计算机术语去理解,也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术语来理解。随着最近心灵哲学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相关联的学科得以一并发展,心理表征问题也被主流哲学家称之为意向性问题的当代形态。克里格尔(U. Kriegel)曾指出:“心理表征是表征状态和被表征实体(对象、事件、事务状态)之间的一种两元关系。”其实,心理表征就是内在心理状态的呈现。福多(J. Fodor)说:“关于心理表征理论的战略就是主张,心理状态的意向属性根源于心理表征的语义属性,后者才是心理状态不可还原的语义属性。”[4]意向状态以及由此而产生出的谜题,都涉及到表征。思考、寻找、绘画、想要这类的行为也都涉及到了表征。正如意向性谜题所展示的那样:人们可以思考或寻找某物,即使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某物存在;人们也可能通过思想、愿望、绘画中表征出某物,即便并没有它所表征出的某物的存在。

塞恩斯伯里认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用表征来说明思想,并假设意向状态是一种表征性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表征状态的特征来解释我们对意向状态归属的语义特征。在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中,很多哲学家都认为如果心灵通过表征与世界接触,表征本身就是作为交流的“面纱”。心灵世界的接触被认为是“间接的”。但是在塞恩斯伯里看来,没有比使用一个合适的概念(表征法)更直接的方法与对象进行心理接触。如一个物体出现在脑海中是指头脑通过使用一个概念来表示物体。这个概念通常不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它只不过是一个聚焦图像的镜头本身,或者当人们看到它时,看到的也只是眼睛或视网膜上的图像[5]25。

塞恩斯伯里认为,表征在本质上不是关系性的:我们需要的表征类型是“有内涵的”。即使没有实体y,x也可能表征y。一旦认识到表征的内涵性,我们对表征描述的复杂特征就可以得到解释[5]21。例如,如果表征形式可能缺少指称物,并且如果思考独角兽就是表征独角兽,那么通过适当地运用UNICORNS概念,我们就可以解释即使没有一个独角兽,也可能会想到独角兽。由于同一事物可以由不同的表征形式表示,并且意向状态就是表征状态。通过诉诸表征,我们可以解释意向性的其他标志。我们通过表征事物来思考事物、渴望事物、对事物的希望等等。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其中一个不同的核心标准,并且也可以使用一个不指称任何事物的表征。正是这种非关系性表征的本质理解,才使得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得以出现。

二、塞恩斯伯里展示理论的主要内容

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主要阐述关于概念在意向性状态的归属上是如何展现的:它们被展示出来,如果所展示的概念与主体头脑中的概念相匹配,则归属是正确的。展示理论解释了我们归属的内涵性:它们中的一些似乎涉及到不存在的东西,它们通常具有语义和逻辑上的特点。展示理论表明,一个没什么所指的概念可能被用来正确地解释某人的想法,如解释乌苏拉如何看待独角兽等等。

(一)态度与属性(attitudes and attributions)

塞恩斯伯里认为,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既是指人们的内在体验,又包括人们的行为倾向。一般来说,态度是潜在的,主要通过人们的言论、表情和行为来反映。塞恩斯伯里在其展示理论中涉及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涉及思想的态度。它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信仰、恐惧和希望等等。在当代,命题态度就是那些像信念、期望等状态, 它们被理解为对命题所采用的“态度”。此外,还有一种意向状态,被认为是不涉及思想的态度。这些概念或概念结构并不对应于对象,由于它们缺乏思想的完整性,不能被真假赋值,进而这样的对象态度被称为“不涉及思想的态度”。

塞恩斯伯里认为,属性就是指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一般来说分为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当我们对“乌苏拉认为奥巴马是一位伟大的总统”和“乌苏拉思考奥巴马”这两种意向状态进行分析时会发现,在这两个例子中意向动词后补语位置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中使用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奥巴马是一位伟大的总统),而后者使用的则是一个句式的短语(奥巴马)。因此,当我们对这两种意向状态进行态度归属时,我们将第一种属性称为“语句属性”,即意向状态中包含有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将第二种称为“非语句属性”,即意向状态中没有完整的语句,仅有一个短语或词汇式的表达。

塞恩斯伯里认为,一个态度归属,无论是涉及一个句子的或是非句子的补语,两种态度归属在根本上是相同的,都有一个表征的展示,如果所展示的表征与在意向状态下主体归属的表征处于适当的关系,则是正确的。态度归属的适当性就是取决于所展示的概念与对象头脑中概念之间的关系,通常足以满足真值的一种关系是“相匹配”的。当我们通过展示理论对意向对象的概念表征进行展示分析时,如果该状态与对象头脑中的概念状态是一致的,则被认为是“相匹配的”,这一态度归属也被认为是恰当的或适当的。但是事实证明适当性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概念。而句子归属呈现出一种类似句子结构的概念结构,非句子归属呈现出的则是非句子结构的概念,但所呈现的内容与主体的状态之间的匹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匹配。正如塞恩斯伯里所说:“匹配是一个理想,但我们可以期待,并将发现,可接受的属性是不匹配的。”[5]9塞恩斯伯里态度归属的展示理论首先解释了态度和归属的基本理解,他对意向状态进行属性分析是其态度归属思想的主要方面。

(二)展示范畴的内涵理解

展示(displa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displicare”,“plicare”其含义是“折叠”加上dis否定语气的词首就译为“将折叠的东西展开”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展开、展示。现代我们使用的“display”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作名词时译为陈列、展览,其后通常伴随所展示的内容。例如陈列货物、展览艺术品等等。作动词使用时译为显示、显露、展示,也指阐明、叙述、清楚明显的摆出来。在塞恩斯伯里态度归属的展示理论中,“展示”一词则主要侧重对于意向对象的分析,不仅是展示之,同时也要分析之,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心理表征的思考。

塞恩斯伯里认为,展示与引用(quote)不同,引用最初被认为是指称词语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引用词语,而不必保证它们是可以理解的,或者不必让我们的听众觉得它们是可以理解的。对比之下,当我们使用文字来展示概念时,我们承诺说者与听者都可以理解这些单词,因此,引用只是简单的“搬运”。但是展示不仅能够将知识转述,还能让我们通过语境对引用有所理解。

塞恩斯伯里认为,展示不同于提及(mention),尽管两者都是表达,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提及只是“顺带”提出,通常表达的重点是提及的主语,侧重对于提及这一事实的表达。但是展示则不同,当我们在展示理论中对态度归属进行展示分析时,我们的重点在于展示的内容,尤其是对意向对象的内涵性和表征的认识。展示同样与断言(asserting)不同,因为展示并不包括对于真值的承诺。当我们使用断言来表达思想时,一定是对其真值有所断定的。

塞恩斯伯里认为,展示与指称也有很大的差别。当我们使用指称时,我们可以指称“毕达哥拉斯定理”,但是当我们展示“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就不能只是简单的7个字,而是要具体说明“a2+b2=c2”或者“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另两边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有人可能知道“毕达哥拉斯定理”指的是什么,而不知道什么才是这一理论的内容[6]6。但是,一个理解了定理展示的人确实知道该定理指的是什么。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指称某物,但可能不会因此来展示所指称的内容。事实上,很少有东西可以用语言展示,相反它可以被指称。

态度归属的这种“展示理论”为高度理解这些习语提供了一个大体框架。它预测的,展示一个表征而不是另一个表征可能会带来较高的归属,然而类似的表示在逻辑或是语义属性上也是如此。塞恩斯伯里认为,当我们进行表征展示时,对展示内容的选择便显得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将展示内容分为语句展示与非语句展示两种情况。语句展示就是对意向状态中的一个完整句子的展示分析,为非语句展示是只针对其中的个别词汇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三)语句展示与非语句展示

塞恩斯伯里认为,当我们对态度归属进行展示分析时,也就会出现语句展示与非语句展示的两种情况。说话者范围(speaker scope)展示是语句展示的一种特殊典型形式。

每一个说话者所表述的思想,在特定的时空中都有自身特定的表述范围。假设你有一个思想,你可以用“我饿了”来表达。你使用你的概念I,这是属于你的I-概念,我将此称之为it。每个人的I概念都是特定于那个人的,你唯一能用你的I-概念来指称的只有你自己。假如在星期天,莉莉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她用“今天是晴天”这句话来表达。那么作为说话者的莉莉,她所能够传递出的信息就是“星期天是晴天”。所以我们不能在周一使用同样的语句来表达莉莉在星期天形成的思想。我们在星期一所使用的“今天”概念与莉莉在星期天使用的“今天”概念,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就像我使用的I-概念与你使用的I-概念的表达内容是不同的一样。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义,我们需要对说话者的范围进行展示分析,找出正确的可以消除歧义的表达,进行有效的理解。例如,相信你饿了,你就使用你的I概念,“I’m hungry”为了表达你的想法,我需要通过YOU-概念来取代你的I-概念:你相信你是饥饿的。这里出现的是YOU-概念而不是你的I-概念,所以我的归属与你的概念状态不匹配。但是这一归属却是正确的。因为在我所归属的补充中展示出来的YOU-概念并没有产生明显“从物”(de re)。

对于第一人称的使用,弗雷格认为:“每个人都以一种特殊而原始的方式呈现给自己,在这种方式中,他不会被别人呈现”。因此弗雷格指出,有关第一人称的思想只能自己来使用,一个人不能明确的把握另一个人的第一人称思想。塞恩斯伯里认为,当我们讨论I-概念与YOU-概念时的归属匹配时,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你所说的“我饿了”与我说“你相信你饿了”中,即便归属状态不匹配,但这一态度归属仍然是正确的。展示理论通过对说话者范围的展示分析,在没有概念匹配的情况下,归属中从物的人称依然能够被确定为真。这不仅打破了传统语义的禁锢,也为语言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对文中个别的词汇进行展示的方式被称为非语句展示,一般来说分为内涵性展示、概念展示与非实存对象展示对象三种不同的情况。塞恩斯伯里认为,内涵性展示被认为是非语句展示的典型方式。

内涵性(intensionality)是我们用来赋予意向状态句子的语义特征。这样的句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们可能会产生有问题的关系性:有一些似乎是与真值相关的,比如真理“乌苏拉正在思考独角兽”,这段关系中有一项是缺失的,因为这里并没有独角兽的存在。第二个特点当处在被认为是意向性状态的语句中,核心的替代表达并不总是保持真理。“西塞罗”和“塔利”指的是同一个人。但“约翰认为西塞罗是演说家”这句话可能是真的,然而“约翰认为塔利是演说家”这句话是假的。(正如人们所说,约翰可能从未听说过塔利。) 第三个特点是某些类型的输出失败。例如:从“乌苏拉正在思考独角兽”我们并不能够推出“那里有一些独角兽正在被乌苏拉思考”。第四个特点是,内涵性可以为一种非特异性(非特殊性)腾出空间:“巴里想要啤酒”并不意味着“巴里想要一些特殊的啤酒”。相反,一个人不喝啤酒并非是指他只喝特殊的啤酒。

国内高校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能在水利、水务、能源、交通、城建、农林、环保、国土资源、教育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有关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与管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敢于创新、善于合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将是对学生专业业务水平的综合考查以及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再一次系统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个表达式具有这样的特点:有问题的关系性、对核心替代的抵制、对于强输出的抵制以及非特异性。我们便将其视为内涵性的表达。我们认为内涵性就是以这样一组语义特征为标志,这些特征没有明显的统一性,有些句子可以表现出一些但并非全部的特征。

塞恩斯伯里认为,当我们进行内涵性展示时,态度归属在展示过程中能够对内涵性论据中的语义特征作出解释,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存在(Existence):在展示适当的概念时,这些概念是否具有指称物都没有关系(许多概念,例如飞马概念,都缺乏指称物)相反,重要的是,所展示的概念是否与主体的思想适当相关才是重要的。如果这两个概念是相匹配的,那么我们的归属就是正确的。(2)替代(Substitution):如果不同的概念在其指称中达成一致,则在归属中,将一个概念替换为一个指代概念可能会导致由真变假,主体可能已经运用了一个概念,而没有运用另一个概念。(3)强输出(Strong exportation):可能无法保存真值,因为它涉及将概念从仅展示该概念的位置移动到以常规方式使用该概念的位置。(4)非特异性(非特殊性)(Non specificity):如果存在不确定的概念,例如:单桅帆船。则可以从非特殊性的方式去展示它们,而无需满足要求。通过内涵性展示,不仅可以消除语言的歧义,更明晰地对意向状态进行分析,而且也能让我们对意向内容的很多细节进行全新的解读。从这几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展示理论对于意向状态的归属分析,都离不开对于概念的解读。因此,发展这一理论我们需要对于概念的背景进行简单描述,从而对展示理论进行更深的审查。

塞恩斯伯里认为,概念展示也是非语句展示的典型方式。概念是思想的组成部分,是表征的载体,是我们用来思考的工具。思想是可以被真假赋值的。伦敦是一个城市,这个思想是正确的,它包含了伦敦这个主格概念和城市这个表语概念作为组成要素。概念可以独立于感知。你不必为了想一棵树而去看一棵真实的树,而只是运用树的概念,你不必去伦敦而思考伦敦,就可以运用伦敦的概念。

概念的产生或者消失,都说明它们是非永恒的抽象连续体。例如,夸克的概念在1950年并不存在,但现在却是存在的。可以很自然地推断,它是在一个时刻形成的。与单词一样,概念虽然本身是抽象的,但也有许多具体的关联,我们称之为概念的用法或标记。一个主体对一个概念的使用是一个有日期的特定事件。概念的使用代表着概念,而不是词语的发音或刻写代表着语词本身。使用本质上是一个给定的主语对一个概念的使用,但是同一个主语可以多次使用一个概念,不同的主语可以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使用同一个概念。对概念的正确解释——概念的含义、起源、传播、获得——并不要求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所指代的实体。为了全面而精确地了解概念,我们不能只求助于概念的外延理解,对于概念内涵的指称与表征同样需要我们来认真分析。

塞恩斯伯里认为,当展示理论对概念进行展示分析时,在意向状态中会有两种概念形式,一种是实体概念,即有实际指称物的概念,就是那些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找到其所指的概念。当我们说“牛顿看到了苹果”这一视觉经验,那么此时这个实在的苹果就是这一经验的意向对象。当意向对象涉及实体概念时,我们需要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展示分析,从而得出关于意向对象概念的展示结论,使这一结论与意向主体头脑中的概念进行对比,如果这两个概念是相匹配的,那么我们便认为这一态度归属是恰当的。

另一种是非实体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实际指称物的概念,也称无指称物概念。塞恩斯伯里提到了存在单独类别的指称表达式,所有这些表达式本质上都应该得到相同的语义处理。这一类包括单数和复数的指称表达式,复杂和非复杂的指称表达式,以及空的和非空的指称表达式[7]64。指称表达式是通过指称条件在语义上的描述,而不是通过与指称物的相关来描述的。例如:“乌苏拉在思考独角兽”这一意向状态。当我们对“独角兽”概念内涵进行展示分析时,我们能够得出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中虚构的生物,它形似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因此被大家称为独角兽。如果乌苏拉在思考的独角兽,是她在神话故事里看到的那个,她所思考的就是关于这一神话生物的心理表征。由此我们便认为这个对于独角兽的态度归属是恰当的。正如塞尔所强调的,概念不是心灵与世界之间的“阴暗中介”,而是心灵与世界直接相连而使用的表征工具[8]。

塞恩斯伯里指出,思考东西就是在思想中运用概念,这些概念可能存在相应的实体,也可能不存在相应的实体。当我们在思考独角兽时,我们并不需要独角兽的实体,拥有独角兽的概念就足够了。并非是世界上的实体,我们所掌握的概念才是我们思考事物能力的直接来源。

塞恩斯伯里认为,非实存对象展示是展示理论呈现的重点。布伦塔诺在意向对象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看法。他认为,心理现象可以指向不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思想中,总存在着某种东西,它们是思想所关于的东西,但是它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从布伦塔诺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非实存对象的承认。当我们讨论意向对象时,都将非实存对象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之中。迈农意识到:哲学和科学如果只关注存在,不重视非存在,那么我们身边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就无法得到说明[9]。

当非实存对象与专名理论融合时,关于非实存的对象是否有意义时,麦克道尔明确提出:没有载体(承担者)的专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不能被指定名字所代表的真正的公理所解释。但是弗雷格认为明确的描述可以独立于物体来回答它们是否具有意义,允许没有载体的专有名词有意义。塞恩斯伯里综合了麦克道尔和弗雷格的观点,在两个相对极端的理论中提出第三种温和的解答即:没有指称对象的指称(RWR)。通过否定的自由逻辑方案(NFL方案),指出没有任何简单的述谓或论断为真,并且包含空名称的所有简单述谓为假[7]72。以此表明非实存对象的价值。

例如,转瞬间我们的想法可以从伦敦转向纽约,从苹果转向独角兽,从奥巴马转向神话中的飞马。意向状态的这种跨越性和创造性为我们的认知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多新思路。关于那些没有指称物的东西,或被称之为非实存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的意向对象,塞恩斯伯里基于态度归属的展示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当这类非实存对象作为意向对象进入到我们的意向状态之中时,以心理表征理论为框架,通过对意向对象的展示分析,从而得出是否与主体头脑中的概念“相匹配”的结论。这一理论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意向性的了解,也可以为分析哲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塞恩斯伯里认为,在展示理论中对非实存对象的关注,是我们进行意向性分析的重要举措,将“飞马”“独角兽”“福尔摩斯”等非实存对象引入意向对象之中,不仅是解决意向性问题的关键,更是对于传统本体论的超越。

三、塞恩斯伯里展示理论的哲学价值思考

一方面,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以独特的方式尝试来解决非存在问题。西方哲学家历来都有对非存在的研究,尤其是在认知哲学蓬勃发展的今天。由于思想的无边界性,人们的认知状态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很多以前完全想不到的概念,今天都能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神话传说里的嫦娥、后羿、女娲;名著中孙悟空、林黛玉;童话中的独角兽、白雪公主,等等。这些耳熟能详、被大家描绘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又不能将其视为虚无。当这些无所指的东西进入我们的意向状态之后,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它们?

对意向状态进行分析,明确意向状态中的主体和对象,这是展示理论所进行的必要前提。由于意向状态是一种所思所想的内在思维形式,我们需要使其外显,能够被我们看到,所以有心理表征的呈现。将这种内在的心理形式外化为一种表达。一般来说,展示理论就是以心理表征为框架进行的。通常分为语句展示与非语句展示两种情况。在本文的语句展示中主要介绍了“说者范围”的展示,这一展示说明能够使我们清楚的了解何人、何时与何处这些关键信息。我使用的“I”概念与你使用“I”概念,看起来都是指涉个体,但是表达的主体有所不同。“说者范围”的展示能够消除歧义,是我们更清晰意向状态的表达。非语句展示是对单独词项的分析说明。通过内涵性展示、概念展示以及非实存对象展示这三种方式,对意向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说明,只有将其剖析得更彻底,我们才能对其做出最恰当的解释。

态度归属的适当性就是取决于所展示的概念与对象头脑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该状态与对象头脑中的概念状态是一致的,则被认为是“相匹配的”,这一态度归属也被认为是恰当的或适当的。当然,塞恩斯伯里提出这种“相匹配”的关系是一种理想型的,有时我们也能够接受“不完全相匹”的结果。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无疑是对意向性与非存在的最新进展,我们承认非存在的地位,并且在意向性理论中给其留有充分谈论的空间,这是对意向性理论的理解,也是对本体论的尊重。

另一方面,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不仅受戴维森句子归属的并列说明所启发,也与当代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戴维森从一篇有说服力的轶事开始,这篇文章由奥斯卡·王尔德说的一句名言“我希望我曾说过那个”这表明“那个”可以用来指某人所说的话。这句话中的“那个”被用来指代即将发表的话语。这句话中所说的重点可能与即将要说的句子的重点不同。第一个句子可能是断言,而后的句子可能仅仅只是被说的[6]。这种归属的真值最初是以归属者与主体之间的相同的表述关系来描述的:当且仅当“那个”所指的话语使得归属者和主题陈述者成为说同样话的那个人时,这一归属才是正确的。

戴维森的论文是这一思想的大胆扩展:像“伽利略说地球在移动”这样的句子属性应理解为两个句子:伽利略说。地球在移动。塞恩斯伯里的基本观点就是,在“伽利略说地球在移动”的上下文中,“地球在移动”一词用英语展示了伽利略用意大利语说的东西。归属者也必须这样说,但这句话不是断言的行为,而是一种展示地球在运动这一想法的行为,这就是归属者所说的伽利略说的话。当然,某些意大利单词与归属中被展示的内容存在预设的关系。一种选择是这样描述它:英语单词“地球运动”与伽利略使用的一些意大利单词有相同的意思。戴维森拒绝了这种解释关系的方式,因为在他看来,那些被我们具体论证的语句实际上有其特定的上下文,若将其放置到无关的语境中,句子的使用则会发生变化。例如,它可能会包含一个索引,也许索引的意义就像是卡普兰的“字符”,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同样的表达。很对人可能会反对,但是这样的反对并非是无理由的,因为意义相同的概念是不能轻易依赖的。

塞恩斯伯里在展示理论中对这一观点解释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归属中展示的概念应与主题所使用的概念相匹配:它们应是最狭窄的表征类型的标记。这更像是一种语法关系而不是语义关系,这种关系的良好地位必须被任何接受表征心理理论的人所接受。正如弗雷格在《概念文字》中曾明确阐述“纯形式化”的演算系统对哲学发展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如果说哲学的任务是通过揭示有关由于语言的用法常常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形成的概念关系的假象,通过使思想摆脱只是语言表达工具的性质才使它具有的那些东西,打破语词对人类精神的统制的话,那么我的概念文字经过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做的进一步改进,将能够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有用的工具。”[10]这种现代逻辑的语言形式可以消除歧义,使推理的刻画更加精确。无论是弗雷格、罗素还是维特根斯坦都明确将逻辑分析作为他们哲学的主要特征,都很强调逻辑方法的重要地位。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也同样如此,通过对意向对象的概念分析,找到态度归属的真值条件,从而正确地展示其态度的归属。所有的这些步骤都离不开现代逻辑的分析方法。同样展示理论的不断发展也为分析哲学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认为,当代语言哲学中的三个主要问题都来自于弗雷格提出的:逻辑形式问题、意义问题和指称问题。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的发展也受到这三个问题的影响,尤其深受指称问题的困扰。关于无指称物指称的思考构成了展示理论的一大重要模块。对于那些并没有实际指称物的意向对象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展示理论所攻坚的主要难题。因此,我们可以说,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不仅深受语言哲学尤其是意义与指称问题的影响,反过来也为语言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既是展示理论的不断进步又是语言哲学或是分析哲学的不断拓展。

塞恩斯伯里提出,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那些并不熟知的领域——非存在的(nonexistent)对象、非实在的(nonactual)对象或是非具体的(nonconcrete)对象所构成的领域。虽然这会让人们遇到许多麻烦的形而上学问题,一旦形而上学问题成为主导话题,人们会很自然地去思考越来越活跃的形而上学话题,即虚构主义。这一观点的提出丰富了RWR理论的缺陷。我们完全可以把不可观察的对象当作是虚构的,它们对于得出预测是很有用的,但是在形而上学上我们不必认真对待。例如,我们接受物理学理论,其实就是相信其可观察的结果有效,而不需要我们相信那些关于亚原子粒子的幻想为真[11]12。

另外,在许多经典的例子中,虚构都包含了表征(representation)。例如小说家在讲故事时,就是要表征一系列的事件,有些绘画和雕塑也意在表征。为了给正确刻画虚构中的表征留有空间,我们应该将虚构与哲学中的虚构主义联系起来。塞恩斯伯里用“虚构算子”将虚构事物中的事实提取出来。例如在虚构的福尔摩斯系列故事中,他会拉小提琴这件事就是真实的。因此“虚构算子”的提出,也为非存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11]3。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作为形而上学核心问题的“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人类哲学思维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12]。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说:“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13]。对于“非存在”的思考同样令人困惑。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对“非存在”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自奥地利哲学家迈农的对象理论建立之后,“非存在”问题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因为值得研究的对象的范围大于存在的范围,可以被我们思考的东西也多于实际存在,并不是只有存在的东西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才有研究的价值。所以关于“非存在”的研究不仅对于本体论的探讨具有积极意义,也具有语义学的意义,可以解释那些令人困惑的语句。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为意向状态中的“非存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通过对意向对象进行表征展示,从而判断所展示的表征与意向状态下主体归属的表征是否处于一种“相匹配”的关系,进而决定这一态度归属的恰当性。在意向性理论中切入对于“非存在”的思考,塞恩斯伯里的展示理论不仅要吸收以往理论的精华,更是要推陈出新,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意向性独角兽意向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寻找独角兽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它就是独角兽
遇见独角兽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认不出了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