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非遗”文化发展的融合探究

2022-03-18唐春尧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产业遗传

程 芬,唐春尧

(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 引言

非遗文化是经由历代非遗传承人口口相传,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类,通常借助实物载体呈现在大众面前,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象征,具有民族性、集体性、地域性、综合性特点。其发展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以“非遗”为核心,带动非遗文化发展,奠定了中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主基调。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与各个领域相结合,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大势所趋,互联网汇集了各类文化资源,打造了非遗文化共享传播一体化平台,用更广泛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赋予了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二、“非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非遗”现状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非遗保护和文创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意义。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文化全球化中,地位日益彰显。当前短视频网络平台出现并迅速抢占流量市场,随着其内容开始呈现“同质化”,用户在使用期间容易出现欣赏疲劳,而非遗文化的出现,为短视频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非遗文化借助互联网并结合其他新元素,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为用户提供精彩视觉盛宴的同时,提升了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创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式。

当地政府也创新了非遗宣传方式,宣传非遗带头人,通过地方卫视传播非遗文化,同时与地方高校、非遗产业机构等展开人才培养合作。政府特别是文旅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非遗活动,走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之路。

1.新的生活方式日益消解非遗文化体系

随着文化全球化,文化的娱乐化、传承的随意化以及历史的虚无化都在日益消解非遗文化体系。

纵观我国非遗文化产业的宣传和保护工作,传播区域仍然仅限于周边,传播方式单一且未能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

现在网络上还出现很多投机分子,利用非遗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冒充非遗传承人,不仅使非遗文化成为商业盈利的突破点,也是对非遗文化本质意义的一种曲解和破坏。

2.“互联网+非遗文化”与时尚元素契合度较低

当代很多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由于知识水平限制,缺乏让非遗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意识,致使非遗文化的传承缺乏时尚元素,无法迅速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有的由于地理环境和网络通信设备的限制,未能与时尚元素碰撞,导致“互联网+”与非遗文化契合度低。

目前由于很多非遗文化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传承方式,例如,大别山区的山歌,通过口头相传表述传播非遗文化;被称为“铁花”的安徽芜湖铁画,也仅限于当地的布料刺绣,并没有结合运用到其他地方。这致使很多非遗文化由于传播方式和存在载体的单一性没有得到有效传播,限制了非遗文化的弘扬。

3.“互联网+”与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非遗文化传承并不理想,有一部分非遗技艺因制作工艺复杂,缺乏时尚元素导致大众接受度不高。又因其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导致投资风险大,当下的“互联网+非遗文化”产业寥寥无几,要扩大“互联网+非遗文化”规模,就要提高非遗文化产业的品质,加大与互联网的融合力度。

4.“互联网+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遇到瓶颈

目前,“互联网+非遗文化”已经在很多领域都有了发展,一些非遗传承人开始与微博以及其他网络平台开展合作,发展趋势良好。但同时“互联网+非遗文化”的发展出现瓶颈问题,无论在“量”或是“质”的升华方面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量”的方面分析,非遗文化产业的规模还很小,对非遗文化的发展前景规划不明确,有特色的非遗题材还未被互联网充分发掘。虽然很早就开始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但疏于打理。由于互联网平台被投放大量无效虚假信息,致使有价值的非遗文化信息得不到充分展示。

从“质”的方面分析,由于非遗文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不良商家利用大众文化情怀从中谋取利益,压缩了优质非遗文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另外,由于互联网平台给大众带来的非遗文化体验度不够,一些技术还未成熟或者还未被利用,许多网页设计风格雷同,创新力度不够,难以为用户打造优质的文化体验。目前的互联网主要是通过视频开展对非遗文化及其传承人的介绍,传播模式没有创新。

(二)互联网背景下“非遗”的发展趋势

1.全民文化意识的提升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非遗文化彰显极大的魅力,热衷于学习和研究非遗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短视频平台及其他网络平台发展体系越来越完善,他们将镜头对准散布在各地的非遗资源,着重对非遗文化的记录与创作,为用户呈现更多真实有趣的非遗文化故事,打造了最具影响力的非遗文化传播资源平台,而这些资源,经过网络的传播,人们耳濡目染,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意识,同时,图片、视频资料也可以当作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

民众的关注与参与是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必要条件,比如土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以后,推动了土家族摆手舞的复苏与传承。而民众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了文化自信心,从而带动了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2.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文化产业的增值

“互联网+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通过媒介优势,促使文化资源聚集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利用BNC,B2C,C2C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运用AR技术,打造为个性化的商业购物平台。结合BBS发展模式,与抖音、小红书、微博、Bilibili等自媒体建立互动关系,借助短视频、游戏、语音直播等手段扩大宣传范围,让非遗文化和群众产生共鸣,实现非遗文化的产业增值。

3.政府政策引领“互联网+非遗文化”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可以利用官网、微博、广播或者电道等媒介大力宣传非遗文化知识及其重要性,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2)加大非遗人才培养力度

政府可以联合高校、非遗产业机构等加强关于非遗传承和创新的研究,指出当下非遗传承遇到的瓶颈并提出解决措施,编写非遗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创办非遗传承班,培养非遗传承人。同时创办与非遗相关的社团,招收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把非遗知识技能与其他领域知识结合起来,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给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3)开展非遗活动

随着党和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政府当起了宣传非遗文化的领头人。政府组织文艺工作下乡演出,向群众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调动了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提高了全民文化素养。

三、 新形势下“互联网+非遗文化”发展策略

(一)大力构建“非遗”文化体验中心

线下体验馆分为多个板块,分别为实操体验中心、VR技术体验中心、文创产品购买欣赏中心。这些板块分别应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实物载体的高度融合,利用大数据、VR技术以及360°全景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体验者的感官体验,让体验者利用现代科技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邀请非遗传承人在实操体验中心以现代化手段呈现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并提供体验、培训、交流、定制等专属服务,同时结合直播和录制短视频,打破地域局限,向更多的人展示非遗产品的实操过程。同时给更多的非遗文化爱好者创造实践的机会,不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短视频了解非遗文化,直观感受非遗文化的精神实质。

VR技术体验中心致力于打造时尚元素和非遗文化高度融合,用户通过360°全景现代信息技术、VR技术,以文字、照片、视频、CG动画等形式,详细了解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及其意义,全方位展示非遗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体验。

在体验馆的进出口,设立文创产品购买欣赏中心,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设立不同的展示区,体验者可以购买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化借助实物载体融入大众生活,重构非遗文化体系。

(二)推进“互联网+非遗文化”与时尚品牌相结合

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出现在大众眼前,时尚赋能让非遗“逆生长”。

近年,洛阳大力发掘非遗传统文化,与洛阳三彩艺陶瓷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三彩”洛阳礼物。非遗文化借助品牌效应,将日常生活物品作为载体,让非遗文化通过品牌销售渠道,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大规模构建“非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保护与培养是非遗文化发展的关键,只有非遗人才培养好了,非遗文化才能代代相传,绵延不断。政府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高非遗传承人对其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团体,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名。同时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联合打造非遗文化创新机制,增强非遗传承人文化自信心,推动非遗文化创新发展。大力开展各种非遗文化活动,让更多非遗爱好者走近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理论培训。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其他领域非遗文化知识、制作工艺、发展政策的引导,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吸收借鉴其他非遗文化的工艺价值。针对非遗文化精巧的制作过程,可以建立人才培养小组,就此过程进行充分调研与学习,并结合运用现代工艺优化升级,优化传承理念和制作思路,增强非遗传承人的职业认同感。

政府对当地的非遗文化产业要大力扶持,利用当地卫视宣传,同时推进各高校与非遗文化产业机构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非遗人才培养体系,让新的科学知识和传统手工技艺相辅相成,激活非遗文化内在魅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拓展非遗文化产业销售渠道。

政府在扶持的同时也要整顿非遗文化市场,取缔不规范的企业,为非遗文化产业打造安全有序的发展环境。

(四)“非遗”文化在移动互联网助力下的新形式

2018年起,直播行业迅速抢占流量市场。市场潜力非常可观,很多非遗文化产业培养非遗传承人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直播带货业务,基于粉丝量开展产品宣传销售,大大提高了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非遗文化产业通过语音和短视频直播,根据不同地方特色划分成不同的直播模块,更加直观有效地介绍该地非遗文化,吸引客户,引发客户群体的感情共鸣与归属感。

当下一些非遗文化企业利用AR+VR技术开发以非遗文化特色为背景的游戏APP,以线下非遗景点元素作为设计背景,结合当地历史,利用AI技术修复还原以往的景象,设置游戏背景的时候植入典故,以视频对话的形式呈现,让玩家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借助电子游戏“交互”“参与”的特质,让其成为非遗文化重回大众视野的良好媒介,非遗文化会为游戏带来更多的生命力。

非遗文化产业企业对非遗景点周围各项设施、店铺以及交通情况展开详细了解调查,结合AI智能技术还原景点实况,以这些数据作为导游APP的参考数据,可以采用AI语音智能导游,包括对旅游景点的发展介绍、旅游线路建议、酒店民宿推荐、特色餐饮推荐等各项旅游攻略,为游客打造吃住行综合一体化平台。

四、 结论

现阶段,非遗文化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制作工艺复杂、传播形式单一、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契合度低等问题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非遗文化很难展现艺术和文化价值。

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结合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内容,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非遗文化产业企业开始通过直播、游戏等方式让非遗文化借助互联网载体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互联网+非遗文化”生态圈。政府助力“互联网+非遗文化”的发展,通过推进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非遗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非遗文化交流融合平台,以民族文化圈为基础,为网络空间输送非遗文化信息,为非遗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互联网+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大势所趋,要做到非遗文化市场化,就必须推动非遗互联网发展,但是如何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非遗文化不失其“真”的同时为非遗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新的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产业遗传
非遗传承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