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对远程开放教育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2022-03-18李伯婧王玉平
李伯婧,王玉平
(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一、全球在线开放课程 MOOC 的发展
自2012年以来,大规模、开放、免费的在线开放课程MOOC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MOOC教育突破传统网络教育的限制,继承了开放教育知识共享理念,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深度变革。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有900多所大学推出了MOOC课程和平台,课程数量达1.14万门,注册用户数量达1.01亿人。注册用户排名前五位的MOOC平台分别为美国的Edx、Coursera、Udacity、英国的Future Learn和中国的学堂在线,这些平台各具特色,引领MOOC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一)国外MOOC平台的发展及特点
Coursera平台是2012 年 3 月由吴恩达(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创办的盈利性平台,截至2018年与全球 27 个国家的182 所院校及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注册用户达3700万人。平台提供以斯坦福为首的世界名校的热门专业课程,课程数量超过3379门,推出的在线学位包括商业、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等等;Udacity平台是2012 年 2 月由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和戴维·斯塔文(David Stavens)创办,截至 2018 年与全球200多家世界名校及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课程数量超过300门,注册用户达 1000 万人,开发了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科学等稀缺技术课程;Edx平台是2012 年 5 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推出的非盈利在线教育平台,截至 2018 年与全球130多家世界名校、专业机构和公司达成合作关系,课程数量超过2325门,注册用户超过1800万人,推出的在线学位包括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网络安全等等;Future Learn是2012年底由英国公开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创立和赞助的,截至 2018 年与全球多家国际大学和专业组织达成合作关系,课程数量超过240门,注册用户超过870万人,推出的在线学位包括商业管理、健康与心理学、技术与编码等学科。[1]
(二)我国高校 MOOC的发展及特点
1.加盟世界MOOC 平台
2013年起我国高校积极开展MOOC研究及建设实践,许多知名高校先后加盟世界知名MOOC平台。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盟Edx平台,清华大学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与Edx对接,9 月北京大学4门课程上线Edx。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10月上海交通大学2门课程上线Coursera,9月北京大学也加入Coursera平台。[2]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加盟Future Learn,并在平台上开出优质课程。
2.创办我国本土化 MOOC 平台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本土化MOOC进程,创办了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MOOC 平台,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注重学习过程互动设计。[3]具有代表性的平台:(1)学堂在线平台。该平台2013年10月由清华大学自主研发,合作伙伴包括国内知名高校北大、浙大和斯坦福、MIT等国际知名大学及企业20余家,注册用户超过1400万人,课程达1900门。该平台由“在线学习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构成,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系统”,自由选课、听课和参加讨论,系统根据学习进度提供练习题并评分。教师通过“课程管理系统”上传授课视频、学习资料及练习题、学习过程跟踪管理等等。(2)网易云课堂。该平台与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于2012年12月底正式上线,课程数量超过 1万门,涵盖实用软件、兴趣爱好、职场技能、金融管理、考试认证等门类。[4]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动/手动做“课程完成状态”或“重要/有疑问”等标记。(3)中国大学 MOOC平台。该平台是爱课网与网易云课堂的结合,于2014年5月8日创办,承担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达成合作关系,涵盖经管、法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哲学历史、农林医药等学科,每门课程都设有“教师答疑区”、“课程交流区”和“综合讨论区”等互动区,该平台的部分课程还提供结业纸质证书。(4)MOOC 学院。该平台是课程的搬运工,不生产课程,平台分类、检索功能完善,使用方便,可以查询到几乎所有MOOC 平台的课程,还可以保存用户对课程的评价和学习笔记等等。[5]
二、MOOC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突破传统定位,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
MOOC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模式为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满足了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多样、开放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所有的学习者可以分享全球学习资源。MOOC为完成课程学习且测试成绩达到规定分数要求的学生颁发课程认证证书,促进学分银行体系的发展,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带来了机会。[6]
(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MOOC引发了学习革命,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满足需求的学习方式,构建知识结构体系。MOOC倡导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由“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向“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讨论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转变,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终结评价为主”向“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详细记录和分析学习者学习行为,使教育者知道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和共性问题,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养成,促进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三)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名校与普通高校的差距
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就在于它使用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等方面都优于普通高校。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平衡,师资配备、开设专业、课程数量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经济发达地区都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MOOC打破了传统名校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免费向全社会提供由名校名师开设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社会化和民主化,缩小名校与普通高校差距。
(四)促进名校学科及师资建设,使我国高校走向世界
MOOC 教育教学给名校名师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使他们先前拥有的优势逐渐淡化,要想保持其社会地位,就必须与时俱进,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学术机构及企业合作,将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在引进教育理念先进的国际优质课程的同时,积极向全球推广我国本土化优质课程。
三、我国高校MOOC发展策略
由于我国高校对国内外已有MOOC平台理论及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在MOOC发展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实证研究不足,本土化特征不明显;许多高等学校及教师对MOOC认识不足,教学模式没有根本性改革;网络设施不完善,MOOC课程不能运行,不能满足用户的共性及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资源建设水平低,不足以支撑辅教辅学;资金保障机制、资源推广运营机制及评估机制不完善;校际合作及沟通不足,学习成果难以互认等等。[7]
在MOOC发展中,需要深层次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及成因,推进MOOC的发展。
(一)完善政策法规及MOOC管理制度,实现我国高等教育MOOC科学化建设
201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对形成和完善政府指导、高校推动、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规范MOOC课程建设、应用、引进和对外推广,需要借鉴国外MOOC建设及发展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MOOC教育政策法规,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评审、教学效果评估、学籍管理、经费保障、版权保护、学分认证体系以及监督制度等,[8]将MOOC教育纳入我国教育发展总规划,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提高MOOC教育的科学性和社会公信力。
(二)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各层级职能部门职责
教育部协同国家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对MOOC建设提供政策研究和宏观指导,对MOOC运行、应用等进行监测和评价,推动我国MOOC课程理论、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共享模式等研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结合实际,制定MOOC建设、应用与管理规章制度,统一规划所辖地区高校MOOC建设及应用,合并同级高校及同类课程建设项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完善各级高校MOOC建设主体的自我管理机制,完善MOOC教与学管理和评价机制,根据MOOC建设规划成立MOOC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MOOC建设的顶层设计、建设过程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以及投入使用后的运营推广等工作。加大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资源建设、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和各学科差异及共性等研究,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科及课程特点、优质教育资源聚集、教与学良性互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MOOC平台及课程;鼓励和引导老师参与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业绩突出的老师给予职称评聘、科研立项等政策倾斜。
(三)探索多元化的MOOC投入机制
MOOC 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参与。政府应划拨MOOC建设专项经费,并根据平台用户注册数量、课程数量及质量、学生学业完成率等给予适当奖励;高校作为MOOC 建设主体更应划拨一定经费,同时通过提高课程质量及门类、颁发课程结业证书、开设付费课程、学分互认等筹措建设经费;倡导校企合作,从我国已有的MOOC平台建设来看,课程设计、开发和使用以及平台搭建,企业正在逐步参与,通过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设培训课程、科研合作等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使得企业愿意为MOOC 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企业与高校“双赢”。
(四)加强课程团队及高校课程联盟建设
面对 MOOC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合格的MOOC授课教师要在专业领域有所造诣的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并能根据学科及课程性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课程应用、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培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开发促进学习者深层次学习MOOC课程的能力,推动课程团队建设。MOOC课程建设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专家教授、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以及课程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协作。专家教授主要负责把握课程知识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及方法等;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设计、微视频讲授、单元作业及测验题设计、试题库建设;辅导教师协助主讲教师做好课堂准备、面授辅导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网络技术人员负责课程制作、前期材料收集、中期摄制和后期剪辑等;课程管理人员负责课程开发前的开发计划制定、筹集课程建设资金、组建课程团队、组织课程审核、申报课程版权和课程推广等等;[9]加强高校课程联盟建设,打破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鼓励更多的高校参与到课程联盟中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协同创新建设机制,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完善课程设置,推进MOOC证书认证及学分转换
学分银行突破了传统教育对专业、学制及学习时间的限制,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等特点与学分银行制度不谋而合,MOOC的出现为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无定式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提供了契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有少部分MOOC学习者已获取的结业证书被大学认可。要实现MOOC证书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及转换,必须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各级各类高校积极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和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参照现有大学课程的标准要求,认真研究和制定MOOC平台资质认证、课程合格标准、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等等,探索和实践在线学习认证、学分认定及学分转换机制。MOOC证书认证及学分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与普通高校合作,经过认证的MOOC证书,可以转换为高校承认的学历教育学分。二是MOOC学分与企业培训学分的转换,为企业职员学习带来便利。
(六)完善课程建设标准规范,提高MOOC建设及应用效果
根据国家资源建设规定,制定MOOC建设标准规范,规范课程建设行为及质量、提高课程检索及使用效益、促进课程共建共享。规范主要内容: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包括课程时长、模块划分(介绍模块、学习模块、考试模块、补充资料模块、测验模块及作业模块、课程讨论模块等等),对各模块提出具体要求。学习模块是MOOC课程重中之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章节,对各章节进行知识点划分,各知识点相对独立完整且呈线性结构。每个知识点对应一个独立的微视频,练习题可以随堂穿插在视频中,也可以单独设计。作业可以在单元模块中布置,也可以章节学习后布置;课程建设技术要求,包括视频单元标准和非视频单元标准。视频单元标准包括视频文件和字幕文件两部分,对视频编码、视频分辨率、剪辑和后期动画、图像效果、字幕文件格式及编码、视频时长等提出要求;非视频单元标准,包括教学资料(PPT、PDF教案,参考资料)、作业及考试、测验练习题等要求。
(七)完善MOOC技术平台及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MOOC平台建设的重点是平台的存储功能、管理的智能化服务,最基本的要求是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使用便捷、导航清晰、运行安全稳定、优质资源集聚、高效互动。具有完善的课程设计、在线讲授、评价测试和交流探讨等在线教与学功能,具备资源导航、资源评价、资源检索、资源关联以及资源再生等智能化功能。平台需要从学习管理、教学支持、系统技术三方面设计。学习管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及测试、参加课程讨论等),教学支持(课程建设者的课程管理、教学内容设置及共享、作业及测试管理等),系统技术(平台硬件软件、安全性能以及大数据分析、学习过程跟踪管理等);探索和实践MOOC平台和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合作,通过开放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程序接口实现平台无缝连接,形成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开放性的教育资源远程学习平台,使全社会学习者无缝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促进知识建构及能力提升;严格遵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对课程教学内容、师生讨论内容、学习过程等进行有效监管,及时有效地制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八)完善课程监测及使用评价
完善监测及课程内容审查机制,确保平台运行稳定和信息安全。各教育行政机构及高校应建立“MOOC运行监测平台”,对正在建设和通过验收的课程进行监测,对平台注册用户信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资源下载信息、资源更新信息等进行监督及评价分析,使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主体全面掌握课程建设及应用数据,为政府及高校做项目评审、项目验收以及奖励淘汰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完善课程建立及应用评价机制,提高课程的教育性、科学性和技术性。评价指标包括课程学习目标及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考核综合性设计、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管理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及运行、课程技术支持及制作水平等等。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全社会学习者通过“MOOC运行监测平台”数据,对已验收的课程进行综合评价。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价目标是及时了解课程建设进度及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动态调整,确保课程顺利建成。终结及后期评价目标是通过使用者的反馈信息,使课程建设者准确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否实现,学习支持服务是否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存在的其他问题,为课程更新提供依据。
我国高校本土化MOOC 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促进了名校、名师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但由于我国高校对国内外已有MOOC平台理论及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深层次研究分析MOO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和推进MOOC的发展,促进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