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

2022-03-1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教育

汪 菊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能提供给个体源源不断地矢志拼搏的动力,是面向未来追求与向往的力量,这一动力与力量能够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理想信念具有立足现实、超越现实、引领实践的特征,具有理想信念的人,内心肯定、确定、坚信,能够不断朝着理想目标前进。而理想信念教育则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立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迅猛发展,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教育模式与内容以及利益关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亟需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更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观念,立足原有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进行理念创新与结构优化。

1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

理想信念是一种促使人保持对未来向往与追求的强大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教育则是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其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1 理想信念教育决定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职责感产生、社会价值取向形成、纵深思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筛选科学思想、自觉抵制诱惑的能力才能保持勤劳朴实的品质、坚守艰苦奋斗的初心、抵抗各种利益的诱惑。在不断自我激励、自我提升、自我反思中,民族自尊心、荣誉感逐渐形成,树立起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信念。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在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提升自身素养、制定未来发展规划、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保持理性,清晰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目标。

1.2 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中国梦”不是个体所独有的梦,而是全国各族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普遍的梦想,“中国梦”是比“个人梦”更加宽泛、深刻并且概括性程度更高的概念。“中国梦”也可以具体细化为“个人梦”,全国各族人民每一个人的“个人梦”有机融合也就构成了“中国梦”。所以,实现“个人梦”的过程就是逐渐向“中国梦”的实现不断奋进的过程,而这就需要借助于教育。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朝气蓬勃、活力十足、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特点,他们构成了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而大学生也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只有通过教育的“雕琢”才能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大学生同时也是社会建设、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的重要建设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梦”的实现速度与进程,因此,大学生应在实践活动中将“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将这些目标具体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前进,伴随着“个人梦”的实现从而实现“中国梦”。“中国梦”是目标,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能从中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正确规律,牢固树立“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还能为了理想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中国梦”。

1.3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感染性、有效性得以发挥的核心与关键,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进程,从而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其基本思想内容包括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性质与宗旨、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意识形态、科学性、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需秉持的基本原则,同时也要科学处理几项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

2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目标定位、素材选择、方法使用、氛围营造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利因素,这阻滞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定、发展、坚定。

2.1 目标定位不当,偏离大学生群体普遍特征

目标定位直接关系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存在重意识形态,轻具体实践的现象。其过分强调集体观念,盲目主张个人放弃自我利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变化,更加关注个体的主体地位,个体与社会之间不再是个体单向付出的关系,反之,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互为补充[2]。第二,理想信念教育背离大学生群体普遍特征。目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展现出层次性的特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人员,从事高校党务工作的党政管理干部等工作分工都十分明确,从不同维度发挥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但是各个主体之间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却相互分离、割裂,以致于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各主体对大学生群体特征的把握程度。第三,存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不良现象。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甚至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自私自利等现象时有发生,缺乏集体观念,过分关注自身得失,在衡量事物价值时往往以对自己“有用”还是“无用”作为判断标准[3]。

2.2 内容陈旧滞后,素材选取过于精深,不易理解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成效。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设定上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过分强调实用性,忽视导向性。在“实用性”为取向的理想信念下容易将大学生“异化”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己有用的就“趋之若鹜”。第二,内容陈旧滞后,轻视具体实践。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日常实践脱节,前者强调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主张大学生为了社会发展而牺牲个人利益;而学生实践活动中却因为与其日常生活、终身发展的关联性而更加重视个人理想与职业理想。第三,过分强调规范性,忽视人文性。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所选取的素材上过于精深,不易理解。要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转化成具有生活化、大众化特点的话语。但在选取理想信念素材时,来源往往局限于各类文件汇编、教材体系、专著、论文成果、报刊文件等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在表达上显示出严肃、严谨、单一的特点,其高深的理论性质,容易导致素材缺乏感染性。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呈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流于表面的学习状态,难以将相关的知识内化,长此以往,容易使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排斥与误解,最终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佳。

2.3 方法单一,技术异化,难以管控

相关部门与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缺乏认识,对其关注度不高。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较为单一,手段较为落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未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未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在理想信念课程设置上未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在教育目标上脱离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情况。同时,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泛娱乐化等不良思想不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侵袭,互联网也逐渐异化成为谋取“不义之财”的平台,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信息辨识能力以及抵制诱惑的能力。但信息数量的庞杂化、增长的迅速化与无序性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等问题造成了网络信息的繁杂、混乱,给大学生选择、利用资源增加了难度,并且也让相关部门难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管控。

2.4 环境氛围欠佳,相互排斥,难成合力

理想信念本身是一种需要依靠在持续有效的教育体系保障下,才能得以实现的价值体系,其本身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氛围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大学生个体四个方面的因素。外部环境氛围欠佳主要体现为:一是几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不当,相互排斥与对立,没能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大学生个体总体上表现出判断力、抵抗力薄弱等问题,容易受到社会上负面的、消极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现象的影响。内部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载体等。目标的过分远大、抽象都容易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从而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消极反抗或是抵触情绪。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主要通过教师进行的,复杂的、持续深化的过程,倘若教师缺乏理想信念或是对理想信念的理解程度较低,那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

3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析

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在认真把握大学生实际理想信念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氛围的营造,加强宣传力度,家校社协同,积极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3.1 加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力度,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并重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同时也是担当时代使命的主体,大学生更是在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等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我国正处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破解由于疫情所导致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困难和困局,这需要青年大学生能够胸怀梦想、勇于奋斗。但鉴于大学生各个体之间的目的、利益、需要、情感、态度、意志、能力等各方面不同,而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体系具有学术性、政治性等特点,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因为未能建立起有效联系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成效不佳。所以,高校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宣传力度,尊重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大学生视角出发构筑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体系,推动科学理论的具象化、大众化,从而加深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理想信念教育是涉及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多元主体的教育活动,需要学生主动地统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从中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单一的强调单向无私付出的活动。另外,统筹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价值,让大学生认识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价值同样重要,精神价值能够对实践活动产生引领、激励与指导的作用,同时人也不能完全脱离物质而仅仅强调精神层面的价值。

3.2 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教育实践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度过一次次民族危亡的时刻,不断走向繁荣富强,这离不开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儿女的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更应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理想信念教育,一代代的榜样人物就是最鲜活的“教材”。理想信念要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动态系统,通过经验的积累、机制的建立,让大学生都具有理想信念并立场坚定地去把握前进方向。高校通过对榜样人物、事迹、精神等积极宣传,扩大影响,牢固树立起不畏强暴、无私奉献、坚持创新的榜样形象,以其优良品德感染人,以创新实践帮助人。例如,为国不计名利的詹天佑、坚决归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专注田畴的袁隆平等。理想信念理论的政治严肃性,表达的学术性都决定了只有通过现实性、切身性的体验才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认知并且不断进行审视与自我修正,从而形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品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去接触与感受社会与国家的变化;在学校场域中,可以通过活动课程、校内文体活动、主题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等去帮助大学生领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自身所处位置与历史使命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应将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统一,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而扩大理想信念的影响面与实效性。

3.3 家校社协同,构筑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理想信念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当今时代观念的上层建筑,需要国家为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努力研究探索,为高校构建出一套科学化的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体系,形成集制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为一体的长效机制。保证各项制度都能够切实保障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各方面的形成,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互动体验式授课模式为主,逐步取代单向灌输式、理论传授式等授课模式,积极采用讨论、答辩等灵活的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同时,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与技巧,遵循大学生可接受性、科学性的原则。创新教育载体,加强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网络阵地拓展理想信念教育领域,延伸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通过网络宣传渠道的拓宽、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传播、网上信息的引导与监控等推动互联网成为思想宣传工作的基础手段与常规渠道[5]。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把关人”的地位,让大学生对世界、历史、国家都有着充分而又透彻的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同时,高校应做好监督工作,当大学生发生思想偏差、行为脱轨等问题时能够及时帮助其加以改正。社区也应发挥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通过生活经验、社会话语、生活素材等“接地气”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帮助大学生唤醒主体意识性,自觉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主动发掘教育资源,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长知识。

3.4 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文化熏陶

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启示引导与环境陶冶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营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加强文化熏陶。第一,构建良好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平台等多种媒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从政策支持、服务优化、舆论宣传等方面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才发展环境以及大学生“精神家园”。特别是要针对“虚拟社会现实化、现实社会虚拟化”新特征,积极探索、统筹推进网络政权建设、网络道德建设、网络责任建设[6]。第二,构建良好学校文化环境。通过独特、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与向心力,加强多元主体之间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相互认可,开创理想信念教育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努力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建立联系。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理想信念学习交流会、优秀榜样学生评选活动等来推动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第三,尊重文化差异。高校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之间、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之间的关系;尊重文化差异,同时也应坚持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先进思想观念足够适应时代变化。“以我为主”却又“兼收并蓄”,推动传统优秀文化朝着现代化方向相互融合。第四,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中国梦”引领文化环境创设的全程,通过相关的学术讲座、文艺表演、演讲活动等促进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增进专业技能的发展。高校通过传统文化足迹探寻、孔子文化节、论语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让大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并始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第五,创造良好家庭环境,构建和睦、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父母言传身教、表里如一,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大学生能勇敢面对苦难与挫折,养成良好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并最终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让其建立信仰、坚定信念的渐进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给教师教学、大学生学习带来巨大的挑战。理想信念贯穿人的一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璀璨,即使经历过风霜雨雪也仍然会如宝石一样熠熠生辉。新时代要善于挖掘教育资源、抓住教育时机,让大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中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题解教育『三问』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