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2022-03-18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价值观

芃 妍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肆意篡改历史情节、编造历史现象、抹黑历史人物,以“戏说”“恶搞”等大众娱乐方式迎合社会心理需求,竭力歪曲和夸大某些历史现实问题,其“实质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1]。这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蔓延至思想文化领域之中,同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等“联姻”,人为制造了民族差异与民族隔阂,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特点,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风险与挑战。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可能会消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解构他们对“四个自信”的坚守,悄然沙化他们的思想道德领地,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党的领导以及对党的民族政策产生质疑。因此,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而衍生出的沉疴痼疾,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呈现的主要特点

虽然,我国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展开了深入的批判并撕下了它的伪装,使其传播受到一定遏制。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未偃旗息鼓,而是不断变换传播表达策略,“顽强”地表现自己,并且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1 传播方式上以“戏说”“恶搞”迎合社会心理需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其传播渗透方式从赤裸裸的直接交锋转为迎合大众社会心理需求的柔性渗透。现实中,部分大学生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误导,与其传播渗透方式的隐蔽性、迎合性、潜隐性密不可分。一方面,绞尽脑汁抹黑、恶搞英雄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习惯将目光锁定在英雄人物和伟大历史事件上,运用“反讽、暗喻、戏谑”等变异扭曲手段[2],通过图文并茂、视觉渲染力强的小段子、小视频、小曲子等符合大学生接受心理的娱乐文化创作方式抹黑、恶搞英雄人物,潜移默化地瓦解大学生的历史观。如《黄河大合唱》被改编为“精神病医院合唱团演绎版”,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被恶搞为背的是涂双面胶的炸药包,在战火中牺牲的邱少云被调侃为“半面烤熟肉”等。另一方面,竭尽全力歌颂、美化那些已被历史定论的反面人物。历史虚无主义者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去找寻反面历史人物身上的“文化细胞”,依据抽象人性论竭力为汪精卫、袁世凯、马步芳等辩护和“翻案”。在他们的“美化”下,汉奸汪精卫成了修养出众的“书法艺术家”、军阀马步芳成了“环保先驱”。由此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戏说和恶搞制造“笑料”,迎合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在不知不觉中英雄人物的榜样意义被逐渐消解,长此以往,大学生对民族历史和国家记忆将逐渐失去敬仰之心。

1.2 传播内容上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幌子胡乱分解、拼凑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断章取义、主观裁剪、碎片化拼接是其惯用的伎俩。一是主观剪裁大历史,编写碎片化的“揭秘史”,以此迷惑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编造放大“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伪造历史真相,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以此来满足大学生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对处于价值观形塑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如蓄意编造雷锋“照片摆拍”“日记造假”“白天打手电看书”等网络谣言,将雷锋污蔑为“影帝”,无非就是要损毁英雄人物的形象,稀释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引领力。二是建构看似客观科学的数据模型,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如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抗战时期国共双方牺牲的将军人数对比、日方公布的日军死于国共双方的人数等,鼓吹国民党军队才是真正抗日、共产党军队是“游而不击”的荒谬言论[3],实则却是以“科学”之名行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之实。三是为满足人们窥私欲和猎奇心理,恶意拼接“名人故事”,编写低俗媚俗的“私生活”段子,而这些庸俗的段子,在各类“网络大V”的复制、转发、评论、点赞中瞬间成为舆论热点。可见历史虚无主义者为还原所谓的“历史真相”,绞尽脑汁对形形色色的“史料细节”进行裁剪、拼接、阐释,巧妙地将错误立场渗透其中,以更加隐蔽柔和的方式参与青年意识形态的竞逐。

1.3 传播目的上以唯心史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

从根本上讲,历史虚无主义根植于西方传统之中,其向中国渗透的目的就是要“扰乱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否定唯物史观”[4],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剪裁篡改历史情节、编造历史现象、戏说恶搞历史人物等拙劣手段,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有意曲解、夸大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消解大学生从小建构起来的传统历史观和国家民族记忆,淡化其对“近代社会民族危机和殖民掠夺的历史记忆”[5],虚无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政治观。虽然,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教育,但他们尚处于价值观、历史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加之历史虚无主义以娱乐化的柔性方式渗透极具迷惑性,极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剥离其主体精神,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价值观[6]。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一手法,就是企图以唯心史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对社会主义的分化。

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解构他们对“四个自信”的坚守,悄然沙化他们的思想道德领地,对青年价值的危害极大。

2.1 悄然沙化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地

历史虚无主义从多个角度“布下虚构的舆论陷阱”[8],悄然沙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极力丑化贬损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动摇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历史虚无主义者一方面美化西方列强侵略史,另一方面以所谓的“历史假设”来贬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这严重地冲击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信心。二是企图以“精日”言行颠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惨痛历史记忆,消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近年来,“精日”言行被伪装成“哈日”潮流肆意蔓延,网络频频现身着侵华日军军装者在抗日遗址处“搔首弄姿”,微信群中常见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言论,甚至在自媒体平台上惊现某著名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布的“精日”言论,这种目无法纪、罔顾民族感情、迷失身份认同的媚日辱国价值取向,势必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三是以娱乐化、通俗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迎合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接受习惯,造成他们的价值观选择困惑。

2.2 解构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坚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是我们勠力同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尽“去史乱史,亡党灭国”之能事,企图攻击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坚守[9],以此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彻底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具体而言:一是竭力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者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圭臬,极力鼓吹“侵略有功论”,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蛊惑人们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二是企图通过革命改良主义彻底否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三是奉行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区别和联系,致使部分大学生质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是恶意通过“放大历史细节”“解密揭秘历史真相”等低劣手段,贬损历史英雄人物,极力“打捞”反面人物,解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消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3 消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古人云:“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渗透中同极端民族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恐怖主义等“联姻”,人为制造了民族差异与民族隔阂,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整体产生疏离之感。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直接关系做人立国的根本问题”[10],不论是以“秘史”“翻案”“还原”等词汇为噱头,还是打着“公知”旗号无限放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细小问题,其最终目的都是散布歪曲历史事实,达到“消解意识形态”[11]、冲击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过程中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破解时代难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高校应积极组织青年大学生深入各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圣地等参观学习,努力给青年大学生讲好“四史”故事,让伟大建党精神如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3 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策略

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衍生出的沉疴痼疾,高校必须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批判力,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3.1 提升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集聚地,在防范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荼毒时,必须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一是要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唯物史观教育,进一步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时保持理性。二是要注重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倾心打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内容。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荼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修好真实的“四史”这门必修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加强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新内容、新语言、新表达,提升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三是增强思政课的理论透彻度和现实解释力,运用生活化的叙述方式[12],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深层次提升其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3.2 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坚守,高校应当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上狠下功夫,采取多重措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青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就要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的理论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青年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觉运用这一理论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高校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化历史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激励大学生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学校还要不断深化基本国情教育和基本路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发展成就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拥护,坚定“四个自信”。

3.3 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批判力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蛊惑人心、迷惑受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抓住了大学生理论认知不深、价值观批判能力不强的弱点。为此,高校应采取综合措施增强大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一是要坚持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多元教育体系,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深化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认识和批判,引导他们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武器保护英烈,坚决回击丑化英烈的恶劣行径。二是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好各类“中国故事”,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生动展现出来,给大学生传递真实的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驱逐出大学生的思想领地。三是要以优良家风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优良家风的榜样性和传承实践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塑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优良家风对大学生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