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研究
2022-03-18赵伟
赵 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面对新的全球性挑战和国际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新理念。该理念作为一种“大格局”下的全球治理观,不仅可以将其运用到解决国际争端中,更应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盛行、合作意识欠缺、缺乏团队精神等问题;因此,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不但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引导他们以开放包容的眼光去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还能为其将来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概念及意义阐释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概念
1.1.1 共同体
从定义来说,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和客观的共同特征如种族、观念和宗教信仰、身份地位、经历、遭遇、爱好、任务、利益等共同现象而组成的各种层次、范围和类型的团体和组织。简单地说,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或由若干国家在某一方面组成的集体组织[1]。
1.1.2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以及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历史性变革下,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它的内容涉及全方位、深层次、多方面,其核心内容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强调各国之间要树立合作协同的观念,树立公共安全理念,使世界各国成为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1.2 加强高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其中所蕴含的思维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的改革创新都有着理论指导的作用。因此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能够促使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还能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改革和发展的新起点、新方向。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普遍以教师授课为主,公共课主要围绕《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法律修养》展开,但在这两本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却涉及甚少。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到日常学习当中,如此不仅能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胸襟情怀以及“大格局、全方位”下的全球观,还能提高学生改革创新的意识,使他们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并且积极弘扬和践行这种理念,明确自身作为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够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接力合作,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解决世界问题,应对全球性灾难及时提出积极有效的合理措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这有利于课堂从理论转向实践,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大学生奋斗的实践工具;这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走出课堂扩展视野,了解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以及所产生的问题。当前,面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现状,各高校积极地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定有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1.2.2 有利于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主要包括合作、开放、包容,这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当今社会,大学生更应学会合作,用合作的精神、态度去处理完成工作。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单靠一人的智慧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学会协同合作,运用团体的力量去凝聚共识,实现共赢。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一直为我国所推崇,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了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3]。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应坚定民族自信,追求更加理性的爱国主义。相比于其他教化育人的社会属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其政治属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的宣传,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家政治理念、党的政策纲领等各方面的宣传以及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
2 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现状分析
2.1 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取得的成效
2.1.1 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了一定的认知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以及生活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逐步被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渐有意识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到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去。
2.1.2 高校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建立了多种途径
高校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线下课堂的局限,利用多模式、多途径、全方位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这说明高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步被引入到思政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国际新闻,不仅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际理念,走出其封闭的学习环境,还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同时,通过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大学生在面对国际新闻事件时,可以树立整体观和全球观意识,从大局角度来看待这些国际事件和政府争端,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正确合理的见解,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4]。
2.2 当前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高校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系统性还有待完善
高校在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教学进行一个整体性设计,但根据当前高校的思政课堂表现来看,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系统性还有待完善。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近代史纲要”这两门高校思政的主要课程内容以及讲解过程中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本内涵和意义方面多有重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中国梦”“一带一路”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不同的课程中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让学生能够站在全球性思维的高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最终将其转化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能力。如此一来,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各门课程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解上,既能相互联系又各自有所侧重,通过不同课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个系统性的阐述和讲解,让学生得到系统性学习。
2.2.2 高校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部分高校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脱节滞后。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理解不够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缺乏学生通过对当前时事分析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从而出现了教育空洞的现象。这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不能将此思想及时地运用到对国际事务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中,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不匹配的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形势与政策”课堂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都应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思想,并且教师也应及时地将这一思想与世界发展实际相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3 大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一部分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充分。产生这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学生成绩大多以分数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学生自己都只关注学习课本知识和考试内容,而不关注对学生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课堂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学习本身稍显枯燥,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也缺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近而对于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兴趣就更加缺乏。
3 加强高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对策
3.1 加强高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首先,应从自身出发,努力学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知识;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积极适应集体生活。最后,大学生应不懈追求所在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努力将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应用于世界的大舞台上,同时,也应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去找准位置,不断突破,实现个人的更高发展。
大学生应做国际舞台上“中国好声音”的传播者和弘扬者。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治学方向。在学习、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教学经验的同时,应更加坚定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去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解决世界矛盾冲突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治理体系,让中国进一步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央,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更加了解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意义和重要价值[5]。
3.2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3.2.1 加强授课教师对于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教学
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时俱进,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深化教师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例如,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研讨,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其次,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国内外社会形势,同时,在教学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高学生对学习该思想理论的兴趣与关注。
3.2.2 加强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中对其思想政治情况最密切的关注者和最直接有效的教育者。因此,辅导员不仅应对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加以关注,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文化素质,懂得感恩,学会承担责任。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了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好地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应以更强的专业能力去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2.3 丰富教师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运用“新工具”来迎合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依托“互联网+”的教育模式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新教学模式,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性[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只局限在教学的直接面授中,而应该扩展其教学范围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去涉猎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开展网络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网上信息查阅,让其更好地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鼓励学生通过短视频等方式,直接有效地表达出对这一思想的理解。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同时又能深化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 高校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3.3.1 打造更加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开放、包容的学习平台
高校应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例如,加强各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培养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学习平台。在与各学院或其他各地方高校的交流过程中,高校不仅要积极地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一方面,高校要引导本校大学生积极地走向更大的平台,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去参与到各项合作交流中;在与别的高校、学院交流访问中,积极学习其他院校师生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在校内也应积极拓宽学习平台,吸引各地方大学生以及优秀学者参与其中,促进校内外师生友好交流合作,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不仅如此,通过开展交流合作,还能够使校内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差异性都是人类发展丰富性的重要体现。青年一代能够做到包容和尊重差异是人类文明迈向繁荣的重要前提,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求同存异的观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眼光去理解世界的变化,做到与世界各国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7]。
3.3.2 高校积极打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学内容
大学时期是青年一代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关键期。因此,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应自身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并且应把这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逻辑、有意识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引导其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这要求高校应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去引导完成。在大学生思考个人的人生意义时,应将自我的人生意义与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同时,也应随着这新变化去看待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将对自己未来的构想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中。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知识理论与当前的教育教学资源相互转化融合,鼓励学生将课上的理论和课下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多开展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如开展辩论赛、情景对话、社团活动等。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更为有效。教师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学中还应在理论表述中添加学生习惯的日常用语,拉近与其交流的距离,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更加真实简单的语句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