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着力点

2022-03-18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教育

陆 敏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全党全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新诠释,也是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

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与分工中开展的、“作为人对象性的感性活动”[2],是人实现从“自在”[3]到“自为”[4]的唯一与关键。作为“人的自由实践能力”,劳动在与教育相结合时,相比基本的外在工具的价值属性,隐性的内在育人属性更为突出,是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与有力助推。新时代背景下将劳动教育纳入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劳动的独特性与综合性育人价值,实现“以劳育人”,这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应有之举。

(一)端正观念,涵养品德

凯洛夫认为,“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为高尚”,使他“重视书籍及其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物品,尊重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等”[5]。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尊重劳动与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主动养成爱岗敬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贵品质。

(二)内化已知,探索新知

劳动是大学生内化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也是发现问题、收获新知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劳动有助于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在知行合一中实现从“听得懂”到“做得到”的升华;另一方面,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又激励着学生开拓视界、积极思考、勇敢探索、收获新知。

(三)强健体魄,健康身心

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算得上对劳动教育意义的最普遍认知,也是劳动“强体”价值的首要表现。与此同时,新时代背景下,精神低迷、心理消极的大学生群体人数正逐渐攀升。加强高校劳动教育,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宿舍等日常封闭式空间,帮助其在鲜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在真诚的人际交往中找回应有的健康与青春。

(四)规范认知,崇尚真“美”

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在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双重统一中“创造了美”。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对美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自觉将“劳动最美丽”根植于内心,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不良思潮,不断提高“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欣赏美和评价美”[5]的热情与能力。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思想认知不到位

从当前实际来看,无论是高校、家庭、社会还是学生本人,皆尚未树立有关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对二者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清。在劳动教育理念上,对劳动教育的真理性、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对新时代背景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6]的教育理念认知不深。思想认知的不到位使得当前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形同虚设,致使“以劳育人”化为空想。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劳动课程体系松散凌乱,难成体系,不仅普遍存在着对劳动课程认识不清、规划不明、设计不周、开展不力的现象,有的甚至至今未曾单独开设劳动课程,劳动教育仍处于“碎片化”“零散化”的原始状态。此外,专业师资力量的短缺也使得劳动课程的深入化、专业化发展举步维艰。课程设计不成熟、不完善之下,学生无从获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最权威解读,无法树立对“劳动”概念的科学认知,难以根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也无从寻觅将情感上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具体劳动实践的有效平台。如此一来,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三)内容形式不丰满

教育内容是传递教育理念的主要载体,丰富的教育形式是增强育人实效的有力助推。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明显不够丰满,表现有三:其一,以简单枯燥的理论说教为主,难以引人入胜。劳动教育是近年来高校教育的新兴内容,思想认知不深、规划设计不周、教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等原因使得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集中于教师单向的劳动理论宣讲,缺乏真实生动的学生实际体验,劳动教育成为思想理论课的衍生;其二,课时限制与安全风险规避的影响下,偶有的劳动实践也倾向于以卫生打扫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表现,不仅难以实现劳动中的“手脑并用”,切身体验也往往是浅尝辄止,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收获不多,对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培育更是鲜有触及;其三,劳动教育面临“单打独斗”的尴尬。当前,多数高校的劳动教育未能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创新创业等其他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仅是局限于专题性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这种对劳动教育的“过窄化”理解使得教育的有效载体被忽视、被割裂,严重影响了高校劳动教育“面”的形成,也是教育常态化发展的一大阻碍。

(四)内外支持不给力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家庭、学校与社会三种力量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导,社会需支持。但从实际来看,不仅存在着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认知不统一、沟通联动少、配合不默契等问题,甚至在高校内部也未能形成齐抓共管劳动教育的积极局面。育人责任不明确、内外联动不积极、支持不给力,导致劳动教育的资源少、监管难、效果差。如此教育环境之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着力点

(一)端正思想认知,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认识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高校应尽快厘清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基础性与重要意义,加快树立“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整体劳动教育观。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主体责任,主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课程体系,落实课程育人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快形成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育人局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保证课时与学分,全面解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引导学生端正劳动认知,明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自觉树立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选修课的方式拓展学生对劳动哲学、关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劳动+”学科的认知,把握好“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美”的真实意蕴,实现思想认识的凝聚与升华。理论讲授外,更加注重劳动实践课的设计与开展,确保学生在真实、切实的劳动实践中领略劳动之美、感受劳动之趣、认同劳动之举,加快实现思想认知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

突破当前劳动教育之“点”的局限,加快推动其与思政教育、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的相互渗透与有机融合,构建劳动教育之“面”。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实践渠道,提高育人水平,夯实育人效果,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中实现“动手又动脑”。在教育过程中以传授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为基础,更加注重对学生劳动品质的培育和劳动精神的涵养,充分发挥榜样人物、典型事迹、校园文化的引领力与感召力,督促学生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之外,厚植劳动情感,主动养成爱岗敬业、敢于吃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德。

(四)建强师资队伍,优化评价机制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拥有一支素质高、实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高校应立足调研实际,充分重视并加快推进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研修培训,从思想认知、理论修养、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与可靠性,实现教师“声教”与“身教”的有机统一。吸收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劳模榜样等加入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的时时开展、实时育人准备条件。建立量化考核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并将劳动态度、劳动品质等隐性因素纳入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档案,关注并跟踪学生的成长轨迹,确保学生“成才”与“成人”的统一。

(五)加强内外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一方面,尽快落实高校内部各部门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明确育人目标,强化育人使命,统一育人行动,形成高校内部同关心、同支持、同参与劳动教育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加强与家庭、社会等校外力量的协同联动。其一,高度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鼓励家长利用家风家训、言传身教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对“劳动”的正确认知,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建立家校定期联络制度,及时沟通学生成长信息,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其二,邀请各企事业单位、各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以邀请学生走进单位内部、走上工作一线等方式为学生开展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提供实践平台,与此同时,通过人物访谈、表彰大会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身边的劳模工匠,引导其在对鲜活榜样的耳濡目染中根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深厚情怀,实现劳动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有着特殊的育人使命与时代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题中之义。高校应尽快端正思想认知,强化育人责任,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内外联动,提高育人水平,夯实育人效果,进而在“以劳育人”中加快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中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